2014年第2期(总第81期)
鄂荆内资准字[2014]第113/JM号
2014年4月18日
岚光文学社,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LanGuang Literature Club ,Leading the youth to the literature hall of glory
主 办: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
校 长:马德明 党委书记:张金兵
报名题字:田代祥
首席导师、主编:邓济舟 QQ:527616828 E-mail:527616828 @qq.com
网 址:www.lgschool.net(岚光文学社)
邮政编码:448000
现任社长(第14届):姚胜蓝
本 报 顾问:马德明 张金兵田代祥 葛昌华 李小平 曹 平 夏清松 邹贤举 陈家银
本报副主编:易 琪(教师) 叶 飞(教师)
本 期 编审:郑文樨(学生) 叶瑞阳(学生)
本 期 编辑:张成源 周澳文 罗文晶 郑宇娟 王玥纯
特 约 审读:鲁 婷 林玉笛 邓雨帆 黄浩东
本报常年征稿
纸质投稿地址:岚光文学社办公室(天文台三楼)
电子投稿地址:527616828@qq.com
岚光文学社QQ群:51386569
【社员靓相】
姓 名:付禹萌
出生日期: 1997年11月10日
最喜欢的书:《恶之花》《色识》
最喜欢的文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安妮宝贝
写作感悟:我该感谢创作,为我尚能忍受的痛苦以及慰藉,怜惜,凝神微笑的瞬间,可以表达和难以表达的爱意。
写作成绩:作品《星空下》于2012年发表在《格言》杂志。
【走近作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的。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一份独特的见解,一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她的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她就是,说出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名言的——
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 1995年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
张爱玲40年代成为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以及《倾城之恋》《秧歌》《赤地之恋》《年青的时候》《花凋》《创世纪》《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殷宝滟送花楼会》《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小说。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分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名家赐稿】
女人这幅画
李选萍
女人如画:曼妙多姿的意境,深邃难测的内涵,是人世间一道永远的点缀。
作画人是父母,藏画人是丈夫,摹画人是孩子。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用心为这幅画构思,用血为这幅画着色。用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精力来完成这幅作品。尽管很苦,很累,可作画人却乐此不疲。虽然过程很漫长,可作画人却执着坚守。
开朗乐观的父母,用笑声和鼓励将作品完成,于是,女人成了一幅热烈欢快的油画;坚毅勤奋的父母,用汗水和鞭策将作品完成,于是,女人成了一幅朴实厚重的水粉;温柔慈爱的父母,用爱心和宽容将作品完成,于是,女人成了一幅清幽含蓄的淡彩;聪明睿智的父母,用幽默与随和将作品完成,于是,女人成了一幅大气雍容的泼墨。亦有为人父母者,用狭隘将女人勾勒为一幅尖锐的作品,用自私将女人涂抹成一张刺眼的图画。但不管浓墨还是淡彩,不管经典还是现代,也不管优秀还是平淡,在作画人看来,从始自终,每根线条都玲珑,每抹颜色都精致。
画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父母却把自己的女儿,看成一幅画。当耗尽自己全部的心血,将作品完成的时候,也是女儿离开父母的时候。
每一幅画都等待着有人收藏,她们或娇羞,或含蓄,或质朴,或深沉,用脉脉的眼神注视着人来人往,等待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
终于,在不同的屋子里,不同的画框中,嵌进了女人的身影。有真心收藏的人,将这幅画摆在显眼的位置,幸福的向朋友介绍,也真诚地藏在心中。不管屋子是豪华还是简陋,也不管画框是精致还是破旧,因为有了收藏人的细心呵护,暖暖关爱,画儿始终显得精神,优雅。
有无心收藏的人,因了命运的捉弄,拥有了这幅画,让满腹的委屈,满腔的怨怒,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于是,再经典的画也没了光彩,再出色的作品也没了味道,这幅画也许就永远地挂在墙角,蓬头垢面,孤独地老去;也许会以坚毅和执着,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辉煌,直到走进藏画人的心里;也许会不堪忍受被冷落的境遇,重新寻找自己的买主,展示自己的价值,让过去的藏画人番然悔悟却无法弥补。
也有随心收藏的人,因信了别人的鼓吹,盲目收藏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画,尽管是价值不菲的作品,却不懂得欣赏,使自己的心始终游离于画作之外,抑或是林林种种的原因使之迷失了方向,本来欣赏清新淡雅的水彩,却拥有了一幅质朴厚重的油画,本来喜欢温馨甜蜜的画面,却见到了凄美感人的作品,于是,画儿惆怅,藏者慨叹,只恨造化弄人啊!
女人这幅画,好也罢,坏也罢,总有人怜惜,也有人欣赏,有人批驳,也有人景仰,有人淡漠,也有人珍惜。当然,也一定会有人临摹。
这个摹画的人,是女人的孩子。做了母亲的女人,一边泼洒心血绘制自己的作品,一边展现自己的风格,凸显自己的本色,让孩子临摹。优秀的女人,会带给孩子一个亮丽的起点,让他在经典的画作中汲取养分;平淡的女人,会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在朴素的画布上自由泼墨;而狭隘的女人,会给孩子一根无形的枷锁,将他的画笔牢牢限制。
女人这幅画,蕴涵着过去的风霜雪雨,展现着现在的喜怒哀乐,也预示着未来的兴衰成败!
女人这幅画,多姿多彩,百看不厌,成为人世间永远的风景!
【作者简介】李选萍,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天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天门市杭州华泰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曾在全国语文录像课评比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岚光推荐】
人们被认识,被相处,被认为,于两个人而言是相遇,于自己而言是与世界打交道。
囚花欤
付禹萌(2012级)
她和清有着诡谲的相处模式,方式晦涩却又情感丰盈。
她不知道自己所认识的清是否完备,清是个五官平淡无奇的女子,身段矮小略显丰满,气质也并无出挑过人之处。虽说五官毫无特点但也长得周正,乌黑的短发,总是一副乖顺的模样。
而她身材高挑,骨节分明,性情偏僻而乖张暴戾。她是个懒骨头,看起来总是漫不经心。对于不曾喜爱的事物从不多看一眼,因此读书甚少,却总是希望自我纾解,甚至有些许创作聊以自慰。
她明白清是个真实的创作者,也深知乖顺模样下潜藏着几欲勃发的力量,厚重的能量使人不可觊觎。即使如此,清却还是觉得无法了解她。清说她是一个无法言喻的矛盾体,她外表躁动,有时却异样沉静。她心有所想却越发的使创作变得凌乱不堪,不得不迫使自己字字斟酌保持绝对的清澈干净。
她与清的认识平淡自然,不具有可为人呈现的精彩的传奇性,她与清的世界观有着出入,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不曾有过急切忙乱的解释,她默认以一种慢热至微乎其微的方式来解决矛盾与冲突。她所需的并非身躯的依偎和寄托,这些在她眼中将被轻易解构、分散、破碎、凌乱,一切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总是被她毫不留情地摈弃——她亟需的是真诚与信任的内心,而与身躯的所属与交付毫无瓜葛。
她觉得清是了解她的,清知晓她为人所不知的维度。佛教中有“妄语”一说,她觉得在清面前她是真实的与被信任的,她厌恶废话,一切不真实、空洞、脆弱、虚无、伪善的话语。清曾对她说过自己感到与她距离感颇深,害怕两人变得生疏,她不让任何人融入她的生活,时时对接触事物的感官进行封闭。其实,她并不害怕走入死胡同与迷路,最终使人感到恐惧的是被桎梏而出不去的囚笼——有时候走进死胡同,抬起头,你却能够看到在不同纬度的天空。
有时清对她怀有疑虑,会变得怯懦不安。她与清极少当面交谈,沟通的方式多是以古朴传统的书信,以便捕捉双方最洁净原始的痕迹。她说怎可以用距离来分辨相知的二人是否已然生疏,相互真正剥茧抽丝将人分化殆尽又是否真能看得通透。花身带刺人携利剑,有人获得鲜血淋漓的苦痛的真实,只为褪去甲胄获得解脱的身心。
她像隐藏在幽暗中的花朵,总是悄然地埋入淤泥之中,根系浅短,单独生长但并非突兀撩人。她是会在风暴中被拉扯断裂的,被风雨卷走吹到自身所不知的地方,然后又异常固执地将根茎插入土壤。还未喘息又将向前奔去,何处可寻得落叶归根?
直到落在一朵不知名的淡雅小巧却傲然挺立的花儿旁,花瓣娇小花蕊却分明精细。她想要为此而驻足观赏,可又担忧停滞不前变得犹疑不定。
又怎能因此而索取贪求?
——她说,花在何处都可开。
【写作指导】
作文结构创新招术之六·悬念解疑法
本报特约撰稿人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常见民间说书艺人说书时“卖关子”,也是在利用人们总有“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因此,这类悬念从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就一篇作文来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不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追求“五分钟一个兴奋点”。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
本式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一期一题】
请以“夸父”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字数800字以上;②文体不限;③立意自定;④请勿抄袭;⑤来稿注明“一期一题文”。电子文稿发到527616828@qq.com(拟题人:姚胜蓝)
第二版
回忆会说谎
方如玥(2013级)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开始讨厌照片,纵画面再美,也摄不住风声水响,草气花香,摄不住那一刻一闪而逝的欢悦和浮光掠影的忧伤,而回忆再模糊,到底是真实的。
可若仔细推敲,回忆也未必靠得住。
若是高兴,我会想起小学时代,因为挨了一句重重的批评,心中气极,日夜学习到生了几根白头发,然后拿着满分的卷子,在整个校园里晃荡,洋洋得意,自感“一雪前耻”;或是为了什么好消息要告诉妈妈,在楼梯上狠狠摔了个脚朝天;还有第一次读到优雅的诗,什么也不懂却也知道语言漂亮,当成名作拜读,后来发现其实是邻家姐姐不合格的手笔,凡此种种,加之流岚虹霓,微风春雨,柳翠桃红,碧水蓝天,心中便越发热情洋溢,恍惚中似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于阳光之下。
可若是忧伤,脑海中还是反复放映,某一个黄昏,我站在天台上,看暮色冥冥如浓重油彩,想起下午的灿灿阳光,叹秋风清冽,人世沧桑,在夕阳一寸寸渐渐微弱的光线下轻轻颤抖,一瞬间仿佛满身尘埃,心凉如冰。
敷衍一点地说,高兴就会犯傻,忧伤就是矫情,可换一个时间地点,我想起的却又可能是不被认可时的满心愤怒,摔倒时的重重痛楚,茫然不懂时的惶惑,折服了自然之美的同时又自觉渺小,暮色下看到家中灯光的温暖心安。
一页页地翻着日记,我瞠目结舌。
回忆会说谎。
这世上,还有什么靠得住呢?钟表终究有误差,历史终究在史笔和人心下失色,连回忆也不过是久置的照片,在时光中一帧帧碾磨成灰,一片片散入浮尘。
想着这些,就像想着死亡,不知不觉间冷了心。若真的心如死灰,倒也好,可惜又总忍不住去笑去哭,去为一道菜眉飞色舞,去为一句诗锥心刺骨。然后故作清高地说我才不在乎,却还是会为种种琐碎皱起眉头。
人活在世上,还有意义吧,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可靠的吧……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高深了,我讲不清楚,只是想起一句话:“永恒比时间,只多一秒的距离。”
在时间长河中的某一处,在茫茫空间中的某一点,那一闪而过的思想,任谁也改不了,最微弱的感情,连自己也不曾感知的,都一点点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而当我们化泥作尘,变成游走的分子、原子,也会改变着其他的生命……生命便如此循环不息,每一瞬都是永恒。
回忆本身的真实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其的感知,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不也只是柏拉图口中的苏格拉底么?这又有什么要紧呢?
回忆会说谎,思想的灵光却是诚实的。
【编者赏读】照片虽美,却留不住最真的叹谓;若回忆也会说谎,当如何?只有曾经的久久思索和一闪而过的灵感永恒。
静夜
向鹏举(2012级)
让我与你的静默絮语/你的静默如灯火闪亮,如指环简单/你如黑夜,拥有寂静和繁星/你的静默就是星星的静默,遥远明亮。
——巴勃鲁·聂鲁达
寂静将夜幕落下,众星孤月,宇宙于是空明。春色悄然潜入大地,暗香浮溢,万物惊醒。
我独走在陌路,借着月光,苍老的古木生出几处绿点,初绽的淡香萦绕在每一个枝头,醉一世牵绊,流落在最美的季节。穿过树影斑驳,看见静处的青草正沐浴着月色的温柔。风轻拂而过,稀疏的声音,飘过万千柔情,划过最遥远的时空。
恍然间,望见一座灰白的石桥静静地躺在细长的流水之上。走近,才发现原来桥的尽头还未达到溪的对岸,而我坐在桥的边缘,低头静看细水长流。一片残花瓣流过水下月影,化作记忆流动的风景,渲染温暖的曾经,那些美好的片段和着目光随流水消逝远方。不知不觉中,伤悲缘分,即使春花等到秋月,即使沧海变成桑田,那深情的等待终被无情的岁月抛之身后。纵使拼命追赶,也已变成回忆。断桥尽头,月光碎地,婉转惜叹流年。
深邃的夜,世间繁杂退却,我与孤影牵手,诉青春的誓言,寻不见任何余音,唯静美如饴。
沿岸细赏无数花开,在每一个黑暗的角落,绽放那倾城的赧颜。带着露水的花瓣将记忆尘封,馥郁沉香,漫浮在寂夜的黑暗。风吹来,四处忍冬的芬芳,将我的心沉醉。站在湄水之畔,聆听,梦在远方,悠然化作一缕馨香。而我静静等待,却偷偷缅怀。
一梦花开,一梦花落。年华似水,时光如沙。而尘世却幻变无常,物情总是让人嘘叹。看遍世态炎凉,历经岁月沧桑。无论花败还是月圆,都以安之若素的心去迎接每一次轮回。风过花残,云逝难寻,世事纷沓往复,也只有交于这无息年华里,漫然的支离破碎。
原是今夜,咫尺相守,彷徨在每一个瞬间。听,陌上走过清风,细微而温柔,洗尽铅华,轻抚,殇情之弦,与光阴浅唱,多情又婉转,风干了所有的忧郁。
最后一次登上断桥,望断残月,让幽静的月光铺在心旅漫路。红尘阡陌流水殇,春花香树烟火绝。往事随风,岁月如梦,逝水流年,我亦是行人。
缄默红尘,随时光前行,我终将踏上梦的彼岸——醒。
睁眼,晨曦透过窗帘,一米阳光,仿佛划分了整个尘世与梦。望窗外繁华,春风拂过,才知所谓静夜,原是心灵的空寂。
【编者赏读】“静”是“夜”的神秘的一部分。在世界沉睡的时刻,醒着的人有说不完的话,梦中的人有无可预料的际遇。
与N
姚胜蓝(2012级)
我和N如今相识五年,做很好的朋友已四年。互助与争斗,依赖与独立,自私与包容,以及更多无从辨别的情感成为束束强有力的纽带牵动着彼此。它们有时自然流淌,有时激烈汹涌,有时横亘在彼此之间隔出距离,有时将对方拉得很近,不分你我。
去年夏日,顶着能晒熟一颗鸡蛋的烈日,我与N去往上海。我们不约而同地向往那种不属于自然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渴望愈来愈开阔的视野中有不断更新的绚丽风景,渴望以一颗烈火一样热切又疯狂的心过着波澜壮阔的生活,渴望飞速成长,迷失然后再找回带有新鲜色彩的自己。抵达上海的那晚,我和N躺在睡榻上,借着霓虹灯的光芒,面对彼此。我们身处这里,却不属于这里,这样无限接近却又无法占有的美让我们无比清醒。我和N约定要一直像从前一样牵着对方奔跑,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落后、跌倒。那些本该独自清理的三千烦恼丝,独自忍受的孤独,我和N平摊了,心甘情愿承担彼此的二分之一。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依赖,我和N都以为,并肩的我们会比独行的人跑得快,冲得远。
去年冬日,我与N起了争执。争吵时的话语像冬风一样带着力量恶狠狠地扑向对方,冷得不留情面。我们决定要推开对方,因为靠得太近而产生的摩擦成了我们行动的阻力。分离而不告别的我和N决心要以各自的方式奔赴上海,我们决定两年后在那里重逢。我和N逐渐明白,许多有关成长的打压,我们无法帮彼此抵抗。战争是个人的,是自我的,是不会有外援的。那时的我们,也以为自己终于做了最好的选择,于是决绝地甩开对方的手。
不久前,我与N共进晚餐。我不自觉地偷偷看N,直到我们的眼神撞了个正着。我发现N的语气里不再有犹豫、埋怨闪现,在N讲述的她的生活里不再有迷失、混乱。我看着N的眼睛——尽管隔着镜片,也还是清澈,笃定,没有黯淡,没有疲倦,也没有飘忽不定。当我看着她,我发现我们都不再是那个紧紧相拥,抱团取暖或是割断纽带,推开彼此的那个我们了。我们还在一起,但各自都开始独立,开始去往想象的未来。我们之间,已无法言说。
那个在心田里牢固地霸占掉一席之地的人,不是因为给过你深切的感动而让你觉得特别,是因为在共同的翻来覆去的挣扎中,你从对方身上,从挣扎本身,从变化的自己身上明白了一些难以名状的东西。这些东西能让彼此契合,就像我和N。
【编者赏读】就像《gossip girl》中的Serena和Blair的挣扎一样,伴随着成长成熟,更坚韧的两个人,更坚固的纽带。
怎么想就怎么写
孔祥龙(2013级)
(一)
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写作是件无比痛苦的事,或许是因为长时间未曾动笔了吧,面对着崭新的白纸,却无从下笔,颇有种徒手摘星辰的无力感,好像自己的语言中枢出了故障,总是有千般想法,万般感受,却无法将它们化作一个个方块字来掩盖长期拖欠周记的尴尬。在我看来这是语言表达缺陷症,而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口中,却成了个不太文雅的词汇——“思想便秘”。
(二)
无论如何,我对写作深沉的无力感,便造就了我在语文科代表面前抬不起头的局面,就像初犯错误的小朋友面对家长的心态。虽然我常故作镇定以偶然的没写完来掩饰根本没动笔的事实,但科代表那兼具托尔斯泰之犀利及米开朗基罗之丰富情感的眼神总让我觉得自己皮袍下的“小”无处遁形。然后,他默然地转身离去又不免让我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心惊胆战,生怕哪天老师来整治我这个“钉子户”。但是,在这“不交周记便是死”的时代大潮之下,还是有那么几个同学欣赏我的,这种欣赏却更让我无地自容,因为他们都称我为“坚实的后盾”。
(三)
我的思想觉悟常告诉我:“再这样拖下去便会永远沦为后盾了。”于是,怀着“不当最后”的伟大志向,我铺好本子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奈何脑海里一片空白,偶尔艰难地挤出个皱巴巴的句子,便欣喜若狂。就如同在茫茫沙海中寻得一汪清泉,劫后余生的喜悦溢于言表。有时实在思索不出,只能找钱钟书、老舍等人借些华丽的句子来,东拼西凑成一篇卖相不错的大杂烩。俗话说拿人手短,不过借的多了,也丝毫不在意了,想必老舍等人也会宽宏大量原谅我这个后生小子吧。我常想如果把我的文章给解剖开来,一定像地理书上那架被拆开的飞机,这个零件来自德国,那个零件来自日本……
(四)
又经常,我会为了用华丽的辞藻来装饰文章而搜肠刮肚,类似于大部分女性都热衷于用化妆品或首饰来装饰自己,这点在长相欠佳的人身上尤为突出。我不知道是谁传染给我的,不过偶尔弄到几个似是而非的词语,稍一加工,便成了个“人模狗样”的句子,看起来还是那么回事,不过若是深究的话便不得而知了。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仰天长叹无能为力,不知浪费了多少个“半小时”。我多希望能有梁任公先生的能耐,手指敲几下脑袋便能敲出成套的文字。
在诸多书籍文章之中,最令我深恶痛绝的便是老师口中所谓“别人的作文”。每次看,对我的信心都是一次极大的摧残。我冥思苦想出的“不入流”的句子,与别人信手拈来的光鲜亮丽的文章相比,真可谓云泥之别。以至于我对这般作文竟是与我同龄同校同年级的“别人”所写这一事实深感怀疑。当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总感觉有种蔑视的眼神,穿过层层宫门,重重高墙,降临到我这个凡夫俗子身上。当真有种刘邦看见秦始皇的感觉,也不免感叹一句“大文人当如此也!”
(五)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之时,他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我的同桌是个很神奇的人物,他似乎以写作为乐趣,当我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时,他却早就将我的目标踏在脚下了。在我观察多日并确定没有任何外力因素的施加来迫使他如此勤于写作后,我决定虚心请教,便问他:“你怎么这么能写作文?”他以惊诧的目光看着我,并以瞪大眼睛来使这情感展露无遗,不过转瞬他便收起那对灯泡眼,大概是想起了我的“光荣事迹”,意味深长地“哦”了一声,然后摊摊手说:“想写就写了呗。”我当即把这句话视作是对我人格尊严的蔑视并以高度集中的目光直射他的眼睛。似乎是接收到我目光传达的危险信号,他随即正襟危坐,头微抬,两眼望天,食指敲打桌子几秒钟,又以字正腔圆的声音说:“怎么想,就怎么写。”
当时我并没有发现他偏过头去的窃笑,不过我也庆幸自己没有发现,不然也不会有这样酣畅淋漓的写作了,无论是有心或无意,我都得感谢他“玄妙的指引”。
自那天受教后,我便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想到他竟是个话唠,而我从前却不闻不问,想来是被我捏造的乌七八糟的文章给阻塞了吧。抛开诸多顾虑,用这已经被洗涤的双手和大脑,写出我内心的声音!
【编者赏读】众人皆知遇到难题的困苦,对于有些人来说“写作”的痛苦不亚于解不出难题;“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来写作,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释放闭锁的心灵,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版
四月,怀念一座城
何志翔(2012级)
四月,北回归线以北的一座城,念及梦幻的世界。怀念彼此的倩影,不经意间在窗外回旋,呈出落魄的灵魂。开始逃避,一开始就知道是最牵强的借口,可往往就是欲说还休。心底跌宕出莫名的悸动,一切似乎旨在怀念。
岁月无情,走过的岁月,不免伤感。实际上每个人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固然幻想去做庸中佼佼。可是,时光完结之时,你我不知不觉间沉沦在这座城中。循规蹈矩俨然成为意识中的常态,以至于陶醉于自己的天空,忽略了自我生活的城。我们慨叹,无奈,末了是那么不甘心,又在压抑中习惯一切。追逐寻常的价值感,更多的应基于理智与情感,可大体上是易知而难行。趋于天荒地老时,才明白相信就是一种信仰,奋斗就是一种守望。待到海枯石烂时,失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那时还够不够资格。越往以后,其实发现坚守自己的城的确很难,来来回回之间,这座城乃至这个世界已经消失。怀念这座城,希望给自己心安的理由,还自己真实的心灵。
四月,注定是个幸福的月份,我们也许是太痴情,忘记去怀念。人生苦短,是因为我们要走向明天,同时意味着无所谓的因果。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涤荡你我的心灵。花悄无声息地展露芬芳,带来几丝期许,直至世界尽头。草儿吮吸着甘露,接纳着温煦的阳光,寂静而美好。草儿是幸福的,携着一季繁华,觅求着最初的嫩绿。信步在深巷中,吆喝声时断时续,总觉得是最微妙的感动。步行街人群向来是熙攘的,偶尔也会看见骑单车的学生,似乎给予我们透明的亲切感。可是天空并无以前那般空灵清明,遗落的我们大概至今都不知情。我们追求人生,却没有热情;我们追逐未来,却没有激情。我们唯唯诺诺,不敢去获得新生。还好,四月赋予美好的憧憬,抚慰创伤的心灵,从而唤起我们的开拓进取之心,略带冀盼和祝福。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如是说。人生旅途的记忆迟早会烟消云散,那些美好的终是如流星般短暂,如蝼蚁般微茫。我们依然渴望没有欲望的世界,期待蜕变为超凡脱俗的人。然而,日臻浮躁的社会,我们谁都无能为力。知道已走过漫漫长路,怀念时却欲哭无泪。唯能在这座城,挥洒泪水和汗水,才不负迷惘的前夜。这座城缺乏潜意识,因而一念间意味着无限光明。一切无需去感怀,等你找到合适的位置,回首时自然发现已入禅境。这正如天边那抹丹霞,刹那间会无影无踪,我们当然不会认为错过了这绝美的风景。是否记得,青石路上略显斑驳的金色足印,恰恰来源于天际柔和的光辉。光影垂暮之时,城中满溢着寂寥与欣悦。是的,抹不尽的伤痕,只是抗拒我们的世界,祭奠我们的城。怀念,假若仅是回忆这座城,那么会是残忍的。便是这四月来袭,散发难以察觉的魅力。执著匆匆路过的城,无论是否真正拥有,也只有不复存在的这座城。也罢,静静地等待,在四月,怀念这座城。不久,这座城已成惘然,与你与我无关。
我生活的城市,就是我的城。只是在四月,一些东西行将消逝,我们无法逃避。唯愿在四月,怀念一座城。
【编者赏读】四月有座城,城内是匆匆而行的苍生,城外是念念不忘的眼神。
直面本心
杨惠雯(2013级)
一轮考试已然结束。考得尚且算好的同学掩面大呼,直怨自己哪处错得不值得;成绩略有看不过去的难免纠结,将试卷翻了又翻,暗下决心,头悬梁,锥刺股,定要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拿出一腔所谓的热血拼命向目标靠拢。于是教室内便形成了“刻苦”的“好风气”。上课聚精会神,下课奋笔疾书,在校一天,三点一线:家——学校——厕所,恨不得要在下一次冲上第一名才好。
我不清楚,也不明白。窗外投下的明媚阳光似乎未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亮与暗将世界分隔为两个部分,颇有一丝毕加索的画风。外头是天,是万物,在艺术中隐藏着可以用来论述自然的科学;里头是有,是实在,怪物早已吞没了,不,是掩盖住了,因为大抵还是有余下一些最本质的事物——本心。这残酷的现实!莫非没人注意到今日的晨曦比昨日的多了一份温暖?今日盛开在脸上的微笑比昨天又少了一份真诚?当人们面对面时, 怕是并没有认真地交谈过,仔细地观察过对方吧。因为我们不再像儿时一般直视对方的双眸。我们还小,却又不小了——毕竟无法找回那一丝单纯呵!比现在更小的时候, 我们还是拥有的。仲夏之夜在田间仰望天空浩瀚的星海,淅沥细雨间细数浅唱的节拍,没有计算与估量,本心告诉我们——我喜欢这一切。为什么?难以明说。或许有人会嗤笑,但我坚信,难言的才是最真实的。抛去长篇大论的分析,丢掉似懂非懂的哲学,不借助本身以外的事物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才最可信。
古有不肯屈身的青莲居士,今有什么?清代的王夫之,尝闻客从远来,忙备佳肴,二人同席,衔觞相酣,各抒己怀,实在快活。老友离别时,王先生本想相送,奈何身体微恙,只得作罢。他便对客人说“我虽无法亲自送你,但我的心,愿送你至三里之外。”两人道别后,友人忽记起自己有东西落下,便返回寻找。走至门前,却见王先生身体微倾,斜靠在门沿上,正是在计算着已去的路程呢。王先生对此的解释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切都只是无愧于本心罢了。”真可谓将“行无不慊于心”发扬到了极致。
《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句话:“医学,法律,商业,管理,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浪漫,美丽,诗歌,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在这里引出它,并不是为了说明什么是活着的意义,毕竟人各有志。但我们总该有自己的方向与步调,以免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顺应自己的本心,方能走得最远。“整个人类的人”——托尔斯泰先生,为此耗尽了一生。我想他大概就是因为明白自己的追求与本质的存在,并顺着本心走下去,才比常人更深刻、更痛苦地了解到人的不足,也比常人对自己所寻的一切有着更加渴望的追求。故在临终前,他可抛下一切,脱离全部,逐着自己心中的上帝。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庸庸碌碌,不知所措。只是顺应着“大流”追逐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最原始的需要。愿有这样一双眼,锐利到可以透过重重甲胄,仿若三尺青剑,直指本心。
【编者赏读】人生无定,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有人一生重于泰山,也有人一生轻于鸿毛。只有唯心而行,意兴而乐才能得大道。
人与兽
唐健铭(2012级)
一
一辆公共汽车在柏油马路上穿行着,坐在车里的乘客形形色色,他们来自于这个城市的不同阶层,不同岗位,有的西装革履,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名声显赫,有的默默无闻,有的笑容满面,有的愁眉难展。正如在这世上难以寻觅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在这三教九流中,人人扮演着绝不雷同的角色,他们形态各异,却又协调自然,构成了这个城市机器运转的全部零件。相信我,这部庞大的机器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而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充当的不过是个传送的轴承。
这部持续运作的机器需要机油来防止部件因疲倦或被引诱而脱离集体,比如上车不能抽烟或者放屁,要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光着身子上车是不礼貌的,用游戏币充硬币是可耻的,乘人不备当扒手是会被逮捕的。这些约定的不成文规矩将人与人之间行动加以规范或绑定,谁逾越了这个界限就会遭到它的同类谴责或是被不客气地归为“兽”这一类。这看似严厉的界限却在人类社会中倍加吹捧,直到今天。
二
车上的乘客渐渐走光了,曾经拥挤得不容一席之地,现在却显得空空荡荡。除了我——一个睡过了站的倒霉蛋。当我醒来时,只觉得窗外的景色飞速地变换着它的色彩,从繁华的五颜六色再到单一的碧绿再到一片金黄,随即逐渐慢了下来,停留在一片沙漠里。坐在前排的司机站起来打开车门向我招了招手,“车没油了。”司机很平静地说着,在车上用背包装下一些储备的食物和淡水,我紧随其后,刚想问他是否可以打www.tengbo9.com
,却发现在这茫茫的沙漠上根本一格信号也没有。火辣的太阳像蟒蛇一样吞噬人的每一寸皮肤,用它炽热的身躯缠得人喘不过气来,站在沙漠的背脊上,却总发现这些不安分的沙砾不断地卸去了你的力量,似乎要把你永远地囚禁在这无尽的迷宫中,两侧看似平静的沙面不时有暗沙流动,沙漠中的狂风不时改变着前进的路标,卷起的沙刺痛着人的双眼。而到了晚上,这里又变成了冰窟,气温的急骤下降冻得人牙关战战,一如枯枝燃起的火苗在荒原上孤独地跳动着,我蜷缩着几乎冻僵的身子,粗糙的沙子像包裹木乃伊的布料一样,不知道也许在某一天,我也会被这沙层埋住,葬入这沙质的陵墓中。我悲观地想看我的未来,而司机却不管这一切的处境,兀自将身躯埋入沙中,呼呼大睡起来。
幸好是老天保佑,我们在三天后走出了那片沙漠,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我们在这里经受着蚊虫的叮咬,蟒蛇的袭击,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危险植物的陷阱,但比起这些,更令人心忧的是淡水和食物的告罄。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司机在一天下午用随手携带的小刀削成了一柄鱼叉,经过几次努力后,终于在临近的一条小溪里捕获了一尾鱼,由于带来的打火机已经浸水而无法使用,再三权衡之后,我们选择了茹毛饮血。用小刀刮开鱼身上的鳞片,咀嚼着生冷的鱼肉,只觉得血气和腥味伴随着滑腻的鱼肉分外难以下咽。用这种方法尝试过的食物还有黑熊、长颈鹿等等。在司空见惯了血腥之后,沾满鲜血的肉块已经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主食。我觉得我的牙齿正在进行着二度发育,变得更加锋利,可以轻易撕裂野兽的跟踺,四肢也在一次次追逐中变得更加修长和轻健。来时的衣裤早被荆棘划烂,我们索性像原始人一样用树叶编织草裙。至此,大自然似乎在对两个现代人进行着一次返璞归真的“进化”。
三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是在一个被狮子追捕的夜晚。
我至今无法忘记那丛林间忽然冒出的趾爪,伴随着一声震耳的嘶吼,一个庞然大物飞快地穿过草丛,向我扑来。
而对狮子的突然袭击,我失去了理智,只是被吓得跌坐在地上,向后拼命地退却,渴望幸免于难。狮子的双目像两柄利刃一样向我刺来,嘴中呜呜作响,像是在吹响进攻的号角。忽然,它的鬃毛被一把揪住,它有些不甘心地耷拉下脑袋,双膝跪地。我此时才发现狮子的背上坐着一位少女,借着月光,我看清了她的面容。她的五官十分精致,全身像黑珍珠一样黑的俏丽,也许是在丛林长期生活的关系,她的四肢颀长并且健壮有力,没有一丝赘肉的身材被几件兽皮包裹,她的长头发十分粗黑,唯独有别于常人的是她的眼神偶尔闪过像狮子一样的寒光。但令人庆幸的是,她还是向我伸出手臂,把我拉到狮子背上。这既可以默许为我们之间的成员又增添了一位,也可以看作是她的身边多了一个包袱。
由是在每一个清晨,阳光刚刚在林间洒下它的光辉,两个人共乘在狮子背上,一边撷取着清晨花瓣上将滴未滴的露水,一边收集着树上刚成熟的果实。初开的野花散发了奇异的幽香,路边破出的小草柔嫩异常,树林间的枝梢上,松鼠在纵跃间拔动着和煦的光芒。她对射箭和狩猎十分精通,但可惜她并不会说汉语,她的母语似乎并非中文或英文,从她的连比带划中我勉强知道了几个单词,“卡”是我,“普拉”是你,“派特克”是喜欢,“弗克拉”是讨厌,其余的词汇却都是幽微难明,只能从她的图画中去认知她的经历。然而,对于她来自哪里却始终绝口不提,对再三逼问失去兴趣的我,姑且将她看作是和我们一样来大自然接受改造的人类。
我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生命的尽头,但在这林间勘察的一群人却发现了我和司机的踪迹,他们将我俩用车子派送回去。我们回到了城里,重新换上了人类的衣服,从事着人类的劳动。但我只是觉得不适应,我过于发达的犬齿已经无法适应烤熟的食物,过于紧闭的衣服也使粗糙的皮肤难受至极。我继续日复一日从事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我逐渐厌倦了这座大熔炉。社会的铁链将人性从兽性中剥离出来,使他变得规范和温顺,但兽性不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吗?没有了兽性,人性也残缺不全。其实,每个人在最原始的环境里都象征着一种动物,有的是鹰,有的是鱼,有的是兔子。但在人类社会逐渐走向完备与成熟的同时,那些鹤立鸡群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却在被逐步剪除,就像折断鹰的翅膀,拔除鱼的鱼腮,剪掉兔的后腿,他们变得千人一面,再被装进牢笼加以驯养和教化,最终沦落为所谓的“人”。
我愈发地想念起那片森林,那里的原始生活,那里的一草一花,还有她,她那又黑又粗的长发和修长有力的四肢,它们像云雾一样日夜萦绕在我的心头。
四
司机死了。据说是因为拒绝穿衣服在街上裸奔而以变态暴露狂的罪名逮捕入狱,随即又因为拒绝吃熟食而被强行从鼻孔灌入,受尽折磨后吞玻璃自杀。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知道这里已经不能呆了,于是,我收拾好行李后长途跋涉回到了那片森林。但我刚刚迈入那片森林便被两个人扭住手腕,他们头上插着白色的羽毛,鼻孔穿着圆环,赤身露体,与传说中的野人一般无二。
当我回过神时,发现自己已经被绑在了十字架上,长长的木钉贯穿我的手腕,但我感觉不到一丝疼痛。她穿着白色长裙站在我面前,今天的她格外迷人,漆黑的长发及地,身上的白裙与她的肤色相互冲斥却又非常和谐。在过去的岁月里,她告诉我了许多,告诉我这里的地貌地形,告诉我这里的珍奇异兽,而她惟一没告诉我,她是食人族酋长的女儿。
她笑了,笑得很妩媚,用她娇嫩的手掌抚摸我的面庞,一口碎银玉齿在她绝美的容颜上露出。我知道这妩媚迷人的背后暗藏着抑止不住的贪婪与暴动。这微笑的另一种含义是将我撕成碎片,然后一口一口地吞噬。
但我还是来了,比起这荒原上随时发生的危险,在城里当一枚零件自然要舒适得多。但我早已厌倦了像零件一样地被氧化,生锈,死去。于是我心甘情愿被当作一名囚犯押上刑场,在美丽的女刽子手中献出自己的血肉,骨骼在争抢中七零八落,灵魂伴随着野兽的欢呼和野性的咆哮升入天堂。
我轻轻地将嘴唇贴在她的嘴唇上,贪婪地吸吮着她身上散发的香气。我知道这不同于城市的铁锈味,它更为自然也更为轻松,恰如草原上的一阵清风似的。这种味道,或许被称作自由吧。良久,我将嘴唇艰难地凑到她的身边,用尽全身力量说出了一句话:
“卡 派特克 普拉”
【编者赏读】人有凶蛮的兽性,兽有会爱的人性,人与兽,天生如此。
第四版
一双象牙筷子
李雪纯(2013级)
女孩长到八九岁时正是全国开始了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人们都把裤腰带勒得紧紧的,孩子们营养不良,胳膊小腿细如柴棒,却都挺着滚圆的肚子。田里颗粒无收,大人小孩就去周边的山上四处寻找能充饥的食物。刚开始,山上果树尚缀满酸梨、山楂、杏子和一些野果子,后来果子被吃完了,就挖野菜,掘草根,削树皮。甚至有人总结:“论味道,榆树皮是上品,柳树皮次之,槐树皮更次之。”
山上能吃的都吃完了,就去村外的草甸子,吃随手揪来的野菜,捉绿绿的蚂蚱扔到锅里滋啦啦一顿乱炒。还有的去揭河岸边的青苔,像摊煎饼一样烘烤。
女孩家里藏了一袋麦麸,每天女孩的母亲用一只小碗细细地盛一点点,分成两拨。一部分煮粥喝,另一部分在石磨上一点点碾成粉做饼子吃。麦麸不易消化,往往要咽一大口水才能勉强把粥里的麦麸吞下去,味道固然不好,但至少能填一填肚子,就连这一点充饥的口粮也要偷偷摸摸地吃,不敢叫村里的干部发现。
荒年无粮,无论多么精打细算,那一袋麦麸也渐渐见底了。女孩时常饿得睡不着觉,好不容易睡着了,不一会儿又会被饿醒,但女孩从来不抱怨一个字,她知道母亲吃的更少。为了她们姊妹几个不挨饿,母亲将自己碗里的粥苛简再苛简。她多怕母亲有一天倒下,于是极力地劝:“娘,您多吃点。”母亲闻言每每会摆出一副严肃样子:“吃那么多有啥用?我已经吃好了。家里粮食一天比一天少,你是家里的大姐,要带弟弟妹妹们出去找一些吃的回来。”女孩低着头闷闷地应着,哪里还有吃的?塘里的的鱼虾,山上的草木,田里的蚂蚱能吃的都被吃光了。不少人因为太饿,夜里去偷生产队里的秧苗,被发现后果可不得了。听说邻村陈家的二儿子偷了一棵红薯秧子被发现后,差点没被活活打死。
女孩领着三妹一起出去找吃的,看到朱家五伯蹲在村头,呆呆地望着大漠般的一片荒田,女孩走上前打招呼:“五伯,您怎么不去找点吃的?”五伯瞄了女孩一眼,叹了口气,又狠狠地往地上啐了一口,说:“吃?吃什么!只有吃观音土了吧?”女孩被恶狠狠的语气吓了一跳,也找不到话接,三妹躲在她身后悄悄地瞧着朱五伯的脸色。一时间,谁也不说话,气氛低沉而压抑。半晌,朱五伯站起身,不知是饿极了,还是蹲久了,踉跄了一下,一声重过一声叹着气走了。女孩脑海中仍想着朱五伯的话——观音土。
“观音土”这三个字她曾听一些长辈谈起过,据说吃了能填肚子,但老人们又说不能吃,吃了好像会很不好。具体怎么不好,她也不知道,也从没问过谁。“能有多不好?”女孩心中已有主意,于是带着三妹去找了一把观音土。
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她手上白白细细的土,竟一把夺了过去扔到了门外,声色俱厉:“死丫头,谁叫你寻这个来!观音土吃多了会死人的,知道不知道!”女孩愣住了,饥饿、委屈、恐惧像一张黑压压的网朝她覆来,网越收越紧,对饥饿的惶恐掐着她的脖子,似乎要把她脆弱的生命从这寸草不生的荒地上连根拔起。她忍不住“哇”地一声大哭了起来。三妹虽然小,却也似懂非懂,眼泪跟着一起来了。母亲长叹一声,坐在了门槛上,手里捏着一把观音土,一言不发。
第二天,早早地,女孩被母亲推醒。母亲把她带到放杂物的屋里,从角落最隐蔽的地方取出了一个木箱。“娘,做啥?”女孩盯着那个箱子。经历了昨日的事,她有些不敢抬头看母亲。
“给你看样东西。”母亲用一块破布擦了擦木箱,女孩看到一个古朴的箱子,上面刻着“花开富贵”的图案,看得出箱子材质和做工都不错。女孩心里默默下了结论——应该可以换几个包子、馒头。
母亲慢慢打开箱子,箱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双莹白润泽的筷子,光洁如玉,筷子上雕着一只梅花。女孩惊讶地看着这双筷子,不禁用手亲抚,为筷子的光滑细腻再次吃了一惊。母亲开口解答了她的疑惑。
原来,女孩祖上曾是晚清时的大户人家,家中吃饭所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做的,后来不幸家道中落,只有这一副象牙筷子保存下来了。
“给我看这个做啥?”女孩语调不稳地问。晚清时的象牙筷子!她自然明白这双筷子价值不菲。像一个穷人猛然间被一袋金币砸中了一样,巨大的喜悦包裹了她。
母亲不似女孩一样高兴,眉间有隐隐的愁色,说:“娘只想告诉你,我们家还有一点儿家底。若有一天真的撑不下去了,我们就把这筷子卖掉去换米。”
米,白白的饱满的香软的大米!女孩仿佛已经看到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了。
“但这也是你外婆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了……”母亲状似自言自语地喃喃了一句。女孩立刻从喜悦中清醒了过来,心里有了底,便多了几分信心。把象牙筷子在衣服上小心擦拭干净后,女孩从母亲手中接过箱子,将筷子放进去后重新藏到角落里,安慰母亲:“娘,放心吧,我一定带弟弟妹妹们多找些吃的回来,不到迫不得已,不会卖象牙筷子的。”
不久,老天终于眷顾了女孩一次,竟让她在山另一边的树林后找到了一大片茅草。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都十分高兴,趁着天黑,一家人把所有的茅草根都割了回来,又连夜切成一段段,烘干后磨成粉,装了满满三袋。那时候,茅草根算得上是佳肴了,味道清甜,用水把磨出的粉和成面状,做成饼再放到鏊子上烘熟,比树皮野菜要好吃得多。
心里装着那副象牙筷子,女孩觉得有十足的动力去搜寻食物。她还发现一些鸟的粪便中有一些未被消化的谷子,也顾不得脏,将谷粒捡到河边洗干净,仔细地用一块布包好。在荒年,每一粒谷子都是无比珍贵的。
无论人类做什么,经历什么,时间都不会停留。管你是风调雨顺还是哀鸿遍野,它只随着宇宙河床日夜奔赴。三年的困难时期终于结束了,女孩一家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关。那双象牙筷子也仍旧隐匿在角落中。自那一个清晨以后再未被取出过,只是它莹润的光泽偶尔在女孩心中发亮,然后变得滚烫。
后来,女孩嫁人了,母亲把那双筷子送给她当嫁妆。女孩没有推辞,那双象牙筷子支撑着她在那段最绝望的日子中不停地寻找食物,最终迎来了希望。
再后来,女孩成了另一个女孩的母亲,又成了我的外婆。
故事的结尾,我追问外婆那双筷子的下落,外婆从卧室内拿出来后才知道是梨花木的箱子,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我的呼吸竟然乱了一阵。然而,打开后我见到的筷子并不如外婆描述的那样美,颜色倒也润泽,但绝对算不上珍品。“失望吗?”外婆一副了然的样子,又补充道:“这不是真的象牙筷子,不过是牛骨做的而已。我母亲欺负我小,拿牛骨冒充象牙哩!”外婆一遍一遍地抚摸筷子,话语像是在指责,语气神态里却充满了被爱的幸福与柔软。
外祖母怎会不知所谓的“象牙筷子”只是一双稍显稀罕的牛骨筷呢?但若不是她以“象牙”之名给了外婆一丝希望,她们能否坚持着撑过那三年还是一个未知数。
我坚定地对外婆说:“这就是一双象牙筷子。”
外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低下头盯了筷子良久,忽然说:“是,这就是一双象牙筷子嘛!”
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来,照在外婆的脸上和手中的筷子上。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清晨。
【编者赏读】一双象牙筷子,失了当年的光泽,留住了那时的冷暖。
物理
韩玉潇(2013级)
黑板上有物理公式。
为什么车由静止变为运行那一瞬间人会向后倾斜?
不是因为惯性,那是这个世界走得太快,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我的意义还站在原地,而世界却等不及我,将我的身子向前推,推向我还不想、不愿意、不敢坦白面对的未来。太多事情还来不及我思虑就离开了我。我看见身边的人如河流向前方奔去不曾回头,我只能茫然站立。我知道我没有勇气走进那片不知前路的光亮,我怕走进之后才发觉那些都不属于我。所以我永远,早那一瞬间慌乱,不知所措。
为什么车由运行变为静止那一瞬间人会向前倒去?
不是因为惯性,那是我收拾好心情想快步奔向梦想的时候,世界开始假装仁慈。它让它原本有条不紊前进的齿轮戛然而止,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把不愿忘却的记忆和努力遗忘的人事都统统铭记在心。我说了写了那么多次丰子恺的一句“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就那么碎在我眼前,然后变成我看不见的重量附在我身上,让我的步伐更加沉重。我步履蹒跚,我开始丢掉未来,我开始疑惑,我开始不断回头看过去。
最终在世界踩刹车的那一瞬间重重跌在地上。
为什么自由落体的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不是因为地球引力,那是我抬头看到的天太蓝得清澈,一如深邃的海洋,而我太清楚我不属于它,所以我一心只望向广袤大地,只有它包容地看着我,只有它一直安静地在我身后,不会在某一天无征兆地离开我。它有与蓝天相同的绵延,但是它让我安心,让我踏实,让我有力气在它手上怀念旧物欣赏现世憧憬今后。
所以我愿意用无穷无尽的叠加来缩短我和大地的距离,然后义无反顾。
万人如海一身藏,我只要当下心安。
物理是什么?
存在即公理。
而我已经离开它。
【编者赏读】物理是这个世界存在的理由。它可以阐述物体的运动,也可以诠释这时间空间里流动的一切。它繁复深奥。它自然简单。它引你思考。
看客
肖子聪(2012级)
台上灯火辉煌,精彩纷呈,而你独坐在观众席的一角,任那奢华过眼,对美丽的剧情会心而笑,你是一个看客。
独立于尘世的噪杂,独坐路边,心态平和,看那花开花落,看戏中人悲欢离合。对剧中的事感同身受,但一切与你无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某一特定的环境,做一个看客,戏看那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他们所在乎的事,所看重的情,与你无关,你心中有自己珍视的东西,对这个环境,你只是一个过客。路过这段小路,你慢下脚步,去欣赏路旁的露水滑过草叶,去赏玩蜘蛛织网捕虫,去观赏成对的蝴蝶翩翩起舞。你向路旁农田上的农民会心微笑,你与路边的风景融为一体,但你只是个看客,路边的景深深触动你的心弦,但你却毫不在乎,路边小虫的死生与你无关痛痒,你是超然的。做一个看客,你会不在乎得失。你会用心去欣赏花开的瞬间,因为你不是蜜蜂,不用着急等着花开赶忙采蜜;你会用心体会蜘蛛网上小蝇的挣扎,感受生命的顽强,因为你不是那只小蝇,担心自己的命运。做一个超然的看客,你会看得更深,更远。
看那舞台上的奢华,灯光灿烂,你是否安于独坐冰冷黑暗的观众席?戏中的世界多么灿烂,你是否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被戏中人同化,而抛弃你单调的自我?世间纷纭多彩,每件事物都绽放光彩,你是安心做一个凄凉的看客,还是走进去,贪婪地抓住世间瞬时的华美,企图揣入怀中永久珍藏?尘世美,做一个孤独的看客并不容易。
面对浮华的花花世界,你是否固执地坚守你内心的单调,只做一个看客,不被戏中外在的奢华所打扰?
路过美丽的乡间小路,你只能是个过客,不过最好慢下脚步,做一个看客,但若被这美丽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拿起锄头,做一个农民,那就是很荒唐的。想起家里还有那么多作业没写,心中虽喜爱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但你不会不舍,不会留恋,在你应当离去的时候。
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我们会选择做一个看客,但我却想整个人生都做个看客,这须更大的力。
【编者赏读】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万物生长,留心便好。
中缝
岚光信息
2014年第2号
《岚光报》作品质量高 名报名刊竞相选发
本报讯(记者 兰光轩)岚光文学社首席导师邓济舟主编的岚光社刊《岚光报》刊发的社员作品质量高,近来纷纷受到国内顶级校园文学类刊物的垂青。首发于《岚光报》2013年第3期(总第76期)的社员龚云鸽(2012级)的作品《古井·槐花》刊发在《语文报》(高中版)2013年第38期(总第914期),该文在该报“习作览秀”版头条刊发。首发于《岚光报》2013年第4期(总第77期)的社员李郑武(2012级)的作品《且歌且行》、姚胜蓝(2012级)的作品《像猫》、戴雅婷(2013级)的作品《危险的美感》刊发在《美文》2014年第1期,三篇作品集中刊发在该刊“美文核心文学社·快乐写作集中营”专栏头条。
全国同类报刊发行量最大的《语文报》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免检报纸,全国教辅类报纸综合评估一级报纸、语文类第一,“语文报”也是中国驰名商标。《美文》是一本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最多的文学杂志,著名作家贾平凹任主编,岚光首席导师邓济舟为该刊特约编辑。
“文明湖”杯有奖答题第80期答案
一、旧时,殷实人家的老爷、少爷以及店铺老板、账房先生等都喜欢戴瓜皮帽。每顶帽子有六块“瓜皮”。为什么要按这种规格来缝制呢?
答:瓜皮帽是一种便帽,俗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制成,其形酷似西瓜皮,故名。相传在明太祖时便已问世。为什么裁为六瓣呢?原来是取“六合一统”“天下归一”的意思。清代官民日常家居也喜欢戴这种帽子,《枣林杂俎》中说:“清时小帽,俗称‘瓜皮帽’,不知其由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二、披风是挡风保暖用的外套。穿上披风能给人一种身材修长的感觉。它为何叫“披风”呢?
答:披风的“披”本作“帔”。《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披风是一种披在肩上的外套,对襟、无袖,用带子或纽扣系于胸前,其功能主要为挡风保暖。故名“披风”。据说披风来源于北方和西北地区游牧民族防风沙的服饰,也有说是来源于老百姓为防雨雪所穿的蓑衣,原为棕麻编织而成,在明清时期改用丝织物制作,并不限于雨雪天使用。
三、在清代,马褂是八旗子弟常穿的一种服装。当时,立有功绩的高级将领或统兵文官,还常常会被皇帝 “赏穿黄马褂”。你知道马褂、黄马褂的名称来历吗?
答: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在长袍外面。其式样为圆领、对襟、扣袢,袖长及肘或至腕。这种紧身窄袖、衣长至脐的短褂,适合于骑射的需要,故被称为马褂。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及战袍。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马褂中以黄色为贵,因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故“黄马褂”是清朝皇帝对功臣和勇将的赏赐品,为极高荣誉的象征。
四、中国女性服装中,旗袍别具一格。尤其是经过改良的旗袍,自上一世纪20年代至今,一直深受青睐。你知道为何称为“旗袍”吗?
答:袍是一种长外套。颜师古注《急就篇》时说:“长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旗袍之所以称为旗袍,是因为这种服装本为旗人所穿。最初的旗袍包罗很广,男女之袍均在内,后来则专指妇女的家居之袍。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是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改良和发展而来的。
五、在我国现代服装中,中山装曾风行一时,一度被尊为“国服”。它和孙中山先生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视改革服装为冲击旧秩序的革命行动,因此亲自带头示范。他常穿立领、对襟的东洋学生装(士官服),并在这种服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加以改制,创造了一种新服饰。在重要场合,他总是穿着这种改制过的学生装礼服,国人因而称之为“中山装”。
六、牛仔裤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休闲便服。它和“牛仔”有什么关系?
答:牛仔裤的英文名为“JEANS”,义为斜纹布裤,从字面上看与牛仔(COWBOY)并无联系。最初的牛仔裤是用灰色帆布做成,结实耐穿,穿上后人显得精干利落,深受矿工们的喜爱。据说它的发明者利维·斯特劳斯的设计灵感,是来自得克萨斯牧童所穿的浅裆紧身裤。早期的牛仔服公司以现实生活中的牛仔们为目标消费者,大力开发牛仔路线的产品,并获得巨大成功。好莱坞西部片更令身着牛仔裤的牛仔英雄深入人心,影响波及全世界。“牛仔裤”名称便由此而来。
“文明湖”杯有奖答题第80期获奖者
黄浩东(2012级)
“文明湖”杯有奖答题第81期题目
一、孔子姓孔名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你知道孔子名“丘”的缘由吗?
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以德行著称,被后人尊为“复圣”。你知道其名中的“回”是什么意思吗?
三、扁鹊是古代名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精通内科、妇 科、五官科、小儿科等,切脉术的创制人。“扁鹊”姓“扁”名“鹊”吗?
四、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后世尊为“兵圣”,有《孙膑兵法》传世,被历代兵家称道的“围魏救赵”就是他的军事杰作。你知道“膑”字的来历吗?
五、华佗是古代名医,东汉沛国谯人,发明“麻沸散”,首创麻醉外科手术,后为曹操所杀。你知道他为何叫“华佗”吗?
六、王维名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你知道“摩诘”的由来吗?
成果存盘
(岚光文学社社员作品发表一览)
(接本报2014年第1期)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孔怡默(2008级)的诗歌作品《给父亲》发表在天津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作文升级》2009年8月号(总第2期)。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陶玉珂(2008级)的散文作品《自然密语》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2009年第9期。该刊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主办、北方妇女儿童期刊社编辑出版。该文首发《岚光报》2009年第1期(总第50期)。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陶玉珂(2008级)的散文作品《自然密语》发表在《小桔豆》(作文通讯)2009年第7-9期。该刊由广州编辑出版。在“文学联盟”栏目特别介绍岚光文学社及指导教师邓济舟的事迹。该文首发《岚光报》2009年第1期(总第50期)。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袁月华(2007级)的作品《手心的太阳》发表在《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第11-12期合刊。该刊系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吉林省十佳精品期刊,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会刊。共青团吉林省委主办,吉林省青少年报刊总社出版。该文在该刊“作文T型台”专栏重点推出,文后刊有指导教师点评。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王英杰(2007级)的散文作品《我很重要》发表在《荆门晚报·成长周刊》2009年9月19日。
★2009年9月,文学社社员墙薇(2007级)的诗歌作品《忘却的颜色》发表在2009年第35期(总第711期)《语文报》(高中版)“发表园地”版。该文在“诗兴画廊”专栏推出。该报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该文首发《岚光报》2007年第6期(总第43期)。
★2009年10月,文学社社员况旭馨(2006级)的作品《故事的结局》发表在全国优秀语文报纸、中央电视台《榜上有名》品牌、吉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09年第40期(总第520期)。该文首发于《岚光报》2007年第5期(总第42期)。
★2009年7月,文学社社员袁月华(2007级)的作品《想起安徒生》发表在《中学生优秀作文》2009年7-8期合刊。该刊由吉林出版集团主管、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主办、北方妇女儿童期刊社编辑出版。该文首发《岚光报》2009年第1期(总第5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