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团
★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团报刊一等奖
岚光报
LAN GUANG BAO
湖北省重点高中、湖北省示范高中荆门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主办
2007年第5期(总第42期)鄂荆内资准字[2007]第113/JM号
校长:马德明 报名题字:田代祥 主编:邓济舟
【社员靓相】
姓 名: 胡犀子
出生年月: 1991年7月26日
最喜欢的诗人: 曹雪芹
最喜欢的书: 《红楼梦》、《瓦尔登湖》
写作感悟:蹁跹于诗与梦的花丛,徘徊于理智与情感的边缘。
【走近作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1日宣布,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英国女作家
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现在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1925年,她跟随父母搬到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属津巴布韦)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1939年至1949年,莱辛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育有3个孩子。
1949年,多丽丝·莱辛带着一个儿子和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英国伦敦。1950年,她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这部小说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莱辛由此在文坛崭露头角。
1952年至1969年,多丽丝·莱辛陆续发表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其间,她还在1962年发表小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她的代表作。她不仅因这部作品蜚声文学界,还树立了自己作为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多丽丝·莱辛创作的小说还包括《黑暗前的夏天》《第五个孩子》等。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其它体裁的作品。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她在非洲的亲身经历,以独特的自传体风格著称。作品题材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问题。
近年来,多丽丝·莱辛仍笔耕不辍,经常有新作问世。
★《金色笔记》简介
本书是英国文学最具女性主义象征的大师级作品。全书以“自由女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为骨架 (可独立成篇),而这短篇小说又分別以黑色、红色、黄色和蓝色四部笔记呈现。属于“自由女性”的主角用钢笔斜斜地划去一页页的笔记,留下支离破碎的部分诞生一部新的《金色笔记》。这部小说描写多种女性思维、感觉和经历——包括好斗、敌意、怨恨等等,令人着实惊讶。
《金色笔记》(1962年)奠定了多丽丝·莱辛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这也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这本大作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5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女主角为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连贯的,但莱辛将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虽然此书是安娜的成长纪录,但内容也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这是一本兼具感性与知性,内容丰富的小说。
【岚光推荐】
长久的沉默中,长江将滔滔江水注入海洋,从古至今,从未止息。长江见证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作者融合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用精微深刻的文笔,描画出长江这条巨龙的大写意,是一篇反映当代中学生较高作文水平的佳作。
江水滔滔
胡犀子(2006级)
茫茫高原,皑皑白雪。江水从其间奔腾而下,沿着曾经冰川刨蚀的行迹,一路东流,昼夜不息。
冰雪的泪水冲出了一片沃土,灌溉了一方肥壤。滔滔江水,和着历史的脚步,哺育出了一方灿烂的文明。
从蛮荒森林的石器时代到农业文明,你见证了太多人类历史的足迹。半坡的彩陶盆曾装盛着你的清澈,河姆渡的劳动人民曾痛饮着你的甘冽。鸡鸣阡陌,蛙唱稻香,寥落的村庄里飘起炊烟,告别着茹毛饮血的野蛮的时代;河畔若隐若现的车辙印,顺着河流指引的方向驶向文明的曙光——于是,一个文明古国傲然屹立于东方,勤劳、智慧的人民用汗水与血泪筑就一片辉煌。
江水滔滔,迎来又送去了繁荣、寂寥。感慨悲歌的泪水在人们心中澎湃激荡、代代直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一条匆促的江水,留下了身后的怅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一片浩淼的江水,迷蒙的雾气氤氲着愁情;“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一潭多情的江水,花月的交融掩映着淡淡的思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一湾奔腾的江水,如沫的浪花唱出了一阵阵凭吊的嗟叹,空空的牢骚。
江水滔滔,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时间成了古风,思念成了乐府,失意成了绝句,怅惘成了辞令……在人们的心中,淙淙汩汩,连绵不绝。
你流淌出了灿烂的文明,划破了中华大地混沌、蒙昧的岑寂。
你目睹了历史之花的盛与衰、开与落,流过了岁月的沧桑,将那民族精神注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中,生生不息。
荃不察中情的哀怨留下了扼腕的叹息,而鲁迅为此抒写了“血荐轩辕”的豪迈;丹心照汗青的雄心留下了敬慕的称赞,而夏明翰也追随着先人的足迹成就了凛然太义;不为封侯愿海平的誓言留下了无畏的神话,而后人也在那番鼓舞中为国之尊严而战……
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悠悠民族魂,纵然江水淘尽了是与非、成与败、荣与衰;新的曙光下,又要上演着民族自立崛起的奋斗史。
当每一滴水珠的力量紧紧相融之时,就构成了日夜奔腾的气势;五十六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了一体,继承着前辈遗嘱,开拓进取,用汗水、智慧去编织祖国灿烂的图景,用自强不息证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
万里滔滔东逝水,流过了昨天,今天,再满载着自信向明天奔去。
你听,“哗—哗—哗”的声音,那是滔滔的江水流淌的声音。
【写作指导】
考场作文开拓文路能力·过渡照应
本报特约撰稿人
【要义解说】
过渡,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一篇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的内容跳跃性很强,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这样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没有断裂不衔接的缺陷。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内容不能太多,多了反而显得繁琐累赘。如果文章缺少照应,就会给人一种不完整或是偏离题意的感觉。在写作时,必须注意到照应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结构完整的。
【策略解读】
一般说,文章在下面几种情况下需要过渡:①议论文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之间及各角度之间。②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议转抒情,均需以过渡来加强内在联系。③叙、议、情融入联想与想象,借过渡拓展思维渠道:古今连接,上下几千年,中外联接,纵横几万里。④顺叙与倒叙、插叙、补叙相转接之处,应当设计过渡,方使衔接无裂痕,不突兀;倒叙、插叙结束,重又转为顺叙时,也必须有过渡。2003河南优秀高考作文《陷阱》,文章开篇便直写面对吕后邀请韩信的迟疑,使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萧丞相也将出席”,实在是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句话既写出了吕后等人的奸诈,也巧妙地使文章过渡到韩信对往事尤其是对萧何与自己之间深厚情谊的追忆,也正是插叙的这段追忆最终打消了韩信的顾虑,使韩信走向未央宫,走向不归路。
总之,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各个段落之间,要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或过渡段落承上启下。
现在再说说照应。起照应作用的文字,既可以是叙述,可以是抒情和议论,也可以是描述性文字。照应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文题照应。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②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③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恰当运用文题照应、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可以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名家赐稿】
龙泉书院
焦知云
行吟书院觅华章,
桃李春风正吐芳。
神韵长依泉水绕,
诗魂喜赖象山彰。
雏莺妙语欲追宋,
老凤清音应效唐。
但愿人才多格出,
富民强国有忠良。
注:焦知云,原荆门市副市长,荆门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第二版
故事的结局
况旭馨(2006级)
秋雨,连绵不断,在枯枝败叶的陪衬下,如泣如诉,使人黯然神伤。
人生反反复复,夕晖来去匆匆,岁月枯枯荣荣。
月华如水,遥不可及的苍穹,嵌满了挑逗坚毅的水晶。流星的眼眸在转眼即逝间刺痛了星空无限的生活,也刺痛了我们回忆中忘却的生活。
灯光灿烂,火树银花的上海,你蜷缩在自己的寓所里,在稿纸上写下行行娟秀的字迹,尖刻而又真实地评价爱情,回忆爱情。
柳原和流苏的爱情因一座城市的沦陷而被成全,可是你,在革命来临时,兰成却抛弃了你,让你在孤独悲伤中回忆,回忆……
你的希冀,你的爱情,你的寄托就在那场春风中随风破碎。雨水和泪水的满腔哀怨包围了你,把昔日的热焰浇泼殆尽,把梦境中的爱境冲刷得人去楼空,把一代才女的爱之繁花打落得残红遍地……
人生有热闹,你热闹不起来,人生有飞扬,你飞扬不起来。你可以选择逃避,但你却无法逃出这生命的苍凉。于是,你选择回忆,回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热闹与飞扬中孤寂而安稳地生活着。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你不写战争,不写革命,只写爱情,回忆爱情。可回忆总是伤感的,因此你的笔调很悲伤,泛着一片忧郁之蓝,寒意深入心肺,直渗骨髓。
伫立在河岸边,阵阵凉风拂面,肆意飘飞的黑色发丝间,随风而至的缕缕清香中,回忆如波心的涟漪缓缓地荡漾开来,一圈,两圈,又一圈……
流浪是一种告别,或许流浪者是无所谓的回忆的,因为前进的脚步是经不起任何过往的牵绊的。
改了容颜,易了流光,千里黄昏,面朝夕阳。
回忆,尘封在记忆中那根最敏感的琴弦里,慢慢沦陷。
阳光优雅地穿过落地窗,沉淀在阴暗的角落。你呢喃自语:我曾经有好多个家可以牵挂,台湾,撒哈拉,加那利岛,西班牙……所以,我很幸福。
他们可以在这天堂住上一生一世,而你,却只能停留几十分钟。为什么他们这么安然地住在你的回忆里?而你,却硬生生地被赶出去。
荷西走了,所以你的回忆开始忍心疼痛你,伤你的心灵。你起身,理理荷西最爱的那件彩色连衣裙,说:“再见了,我的朋友。”
飞蛾扑火的时候,一定是幸福的吧!
回忆曾经拥有的真正属于生活的那些时光,因为回忆,所以伤怀。因为它就像一粒尘埃,掉进眼里忍不住要流出泪来。
回忆,永无休止的回忆。
苛刻的历史从不会介意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她总是裹着时间,不停地,永不停歇地演绎着。每当我徜徉于山岙岙的古朴与宁谧,穿行于五千年的墨香长廊时,总会有一种情感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想这就是亘古不变,一直没有停止过的爱,一个永远看不到结局的故事。
【编者点评】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是因为它与生活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活向往着故事,其自身又演绎着故事。时间在其中成为主宰一切的规则,唯有心情是高于时间的,穿过故事与生活的界限,上下千年的阻隔,扑面而来,这正是故事的真谛。
从花季到雨季
赵旋(2007级)
花季,人生中最炫的年华。转眼间,我的花季已在初三的忙碌中逝去一大半,即将踏入忧郁的雨季。可是,我却丝毫没有花季少女应有的任何细腻的感触。
人们都说,处于花季中的少女都对回眸莞尔一笑是无师自通。我却没有与之相类的本领或是经历。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生,只会在月考得了第一时对着成绩傻笑。而且,当同桌考试受挫时,我还不敢刺激他,只得躲在一旁窃笑。但绝不是莞尔,甚至连粲齿也算不上,倒有几分“谄笑”的意味。至于回眸嘛,也不是不会啦,就是不敢。就本人这尊容,若蓦然回眸,估计长江黄河没倒着流,全校男生也跳楼了,没准儿还吓死一同性恋呢。从小我妈就教育我,不能做残害他人的事,我都记着呢。
也有人说,世间唯美至纯的画面就是一身着一袭白色百褶裙,手捧一束鲜花的花季少女恬静地微笑时的样子。对于花季少女而言,制造与此相类的唯美场景应该是信手拈来的。可我是一个异类。我没有淑女裙,夏天也穿牛仔裤运动鞋。当然,我还没个性到不穿裙子的地步,但我只穿牛仔裙。就这事儿,没少让我妈抓狂。
矫情的人看到这里,肯定会说:“没关系,至少你还有花季少女所具备的青春活力呀。”我也实话说了吧,我根本没什么活力。在初三那屈指可数的假期里,我从不和同学们一起出去high。每次都是一头扎进被窝里,睡他个昏天暗地。死党告诉我他晚上上了六个小时网,我无语;我告诉他们我白天睡了七个小时的觉,他们无言。
我还听说窈窕淑女在花季时便已初具雏形。可我既不窈窕也不淑女,被惹烦了就打人。主要手段是掐和咬,尤其对咬是情有独钟。当然我只敢欺负死党。我的人生格言便是:死党不被我欺负,不如回家卖豆腐!不过,幸而我颇有怜香惜玉之心,但这可苦了那些与我关系很铁的男生们。他们几乎每个人胳膊上都有几处鲜明的“印迹”。当然这些“印迹”的来源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惹着我了。要知道,我有一特不雅的嗜好——如果我正闲着没事做,而又有一只手或胳膊在我眼前近距离地来回运动,我就会克制不住自己,抓起来就咬一口。这完全是简单的神经冲动,不能控制的。我发誓。因为这,死党们说我上辈子属狗,上上辈子属猫(有属猫的吗?可谁叫我会抓会掐呢!!!),偏偏这辈子装老实属羊。这可冤枉我了,我可是真老实,真的。
比如说,我就不早恋。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包括本人的尊容问题和性格问题,但与我的自制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哎,说现实点吧,初一,初二,小屁孩,谈这些,矫情!到了初三进入了花季,想赶上末班车,又没时间没精力了。况且,若考不上龙泉中学,我妈肯定灭了我。再说了,好好的搞什么早恋,弄得跟地下党接头似的,特没劲,光明正大地做朋友多好啊,天天在一起还落个好名声。不知道是哪位大文豪说过:“十六岁之前没有初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其实,我觉得挺完整的啊。不缺爹疼,不少妈爱,小时不缺长生钙,现在不少父母爱的。我又不是裴多菲的fan,还“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呢?
我那群死党一听我的这番言论,都得抓狂。用他们的话说,我的花季被白白浪费了。想想也是,大半个花季来我就单纯地为了不被我妈灭,从人堆里抢了一张龙泉的通知书。什么够炫的事也没做,什么够美的画面也没创造。以致于什么特殊的回忆,细腻的感触都没有留下,就要踏进话说少女个个林黛玉的雨季。把我全身的煽情细胞和感伤细胞都调动到一起,想想还真有些遗憾。
那么,进入雨季后我会不会也变成整天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对着缺月伤心,看着落花垂泪的林妹妹呢?我还是比较喜欢宝姐姐。再而言之,我的花季都如此失败,雨季成功的几率还真不好怎么说。梦季呢?梦季我可就成年了,小青春一下应该无伤大雅?呃,好像……呵呵……好像要高考耶……我妈……哈哈……还是……哈哈……
【编者点评】全篇充满现代感,语言极富特色,谐谑中带细腻,字里行间洋溢着成长的苦乐,是当代少年真实的成长写照。
星星物语
肖心宇(2007级)
(一)
远远地望去它们聚在一起
好亲密
但它们却相隔万里
美丽的光辉闪烁不定
而那是
它们在寒冷的高空
打颤的身影……
在寂静的夜里寂静地呼吸
那颗黯淡的星星仿佛沉进黛黑的波里
死去了
睡着了
——再没有了长途的迁徙
偶尔另一颗星经过
一阵喘气
一声叹息
也许曾期望着
做盛开的星花
也许曾想着
划破天际
……
(二)
多少空旷的心灵
想把星星装进
而这样——
在夜里,哪里还有光明
多少忧郁的灵魂
愿将愁绪撒给星星
而这样——
星星会不会因此沉重
会不会黯淡
(三)
有一天
如果一双孩子的手将你们捧起
他希望
你们像他仰望星空时那样
那么小,那么晶莹
他希望
听见你们的欢声笑语
他相信
你们有数不尽的
美丽的故事
——都曾到过他的梦
如果抱一汪星空入睡——
会有怎样的梦境
【编者点评】星星和孩子,一个孤寂,一个天真。孤寂者承担起忧郁。天真的孩子却向往着孤寂的星星,那只因看到了星星的美丽。人总是对遥不可及的事物充满向往,所以世上总有那么多美丽的梦境。
那些曾经路过的温暖
罗周萍(2007级)
他们是两条平行线,在未相遇前,总是笔直地向前无限延伸……
然而3年前,在广袤宇宙空间一个微小的角落里,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点,似那样不经意,却像前世命中注定的那样。他成了她的班主任。只是走进一间教室的时间,只是他转头的一个微笑,只是她天真的话语和一个孩子气的笑容,匆匆的一面,从此,他们的生活便开始串联、交汇……
每天他们,只是清晨面朝同一方向走去,傍晚就那样背对背离开。她对他一声尊敬的问候,他对她一个优雅的点头微笑,那样的平淡无奇。她只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仅仅只是有着可爱的笑容……
然而后来,她愈来愈出众,成绩优异到让人惊叹和羡慕,脸上总是挂着乖巧而明朗笑容,澄澈的眼神让人疼惜,运动会上那娇小的身影竟第一个冲过终点那条红线……他过去掺扶着喘着粗气的她,只是她脸上的表情那样的痛苦——她受伤了,他慌忙地绕着操场去找校医,她望着他焦急的背影,心里略过一丝感动……
忘了是哪一天,他突然宣布她担任班长,他满眼的鼓励,她满脸的惊愕……从那天起,她开始为班级奔波,天天往返于教室和办公室的长廊间,工作认真负责,毫无怨言,她安静地做着本职工作,他对她有无尽的肯定和赞赏,他开始喜欢她干净的笑容,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般疼爱她、宠着她。在他眼里,她是自己的骄傲,是一个乖巧而惹人喜爱的孩子!他总是自豪地在别人面前夸奖她,偶尔他会看到她认真听讲时专注的表情,抿嘴皱眉冥思若想的表情,听到表扬后害羞地低下头的表情,他总是微笑地想:她是个多么可爱、多么单纯的孩子!
“他是个严厉但还不错的老师!”她总是这么想他,他会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他会用关切的目光环视全班,他会耐心认真地处理班上的每一件事,只是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她开始喜欢上这个老师,喜欢为他一次次奔劳做事,喜欢上课时盯着他那双充满智慧和关切的眼睛,每当她因为考试失利而心情陷入低谷时,他总会出现在她身边一次次地安慰她、鼓励她,为她打气、给她信心,每次她抬起低下的头,和他对视的一刹那,总是看到他那双饱含关切和鼓励的眼睛,那温暖而坚定的眼神给了她无穷的动力。她暗暗发誓,她决不会辜负他的期望,一定不会……她开始更努力地学习。他们怀着师生间最微妙的默契,一天天在同一间教室里,怀着同样的理想,拼搏、奋斗、挥洒汗水,追逐明天……
花开花落三载年华,终究还是迎来了离别的一天,他目送着所有的学生走进理想的殿堂,而他最后能做的,只是微笑着说一声:“加油!”
他庆幸,自己曾陪那些心爱的孩子们走过3年风雨,走过3年的青春,走过无数次的欣喜、激动、伤心、难过,亲眼看着他们从孩童成长为少年,可是他骄傲的心情里却藏着一丝落寞,当所有的事情都成为过往,当所有的温暖前都加上“曾经”,他们在匆匆的时间长河里聚了又散,留下了那样多温暖美好的回忆,留下了生命里那些无法抹灭的印记,那些蘸满泪水与欢笑的名字,扎根进每个人的心底!
那些温暖,被尘封在心底,只是偶尔,他们会独自一个面对茫茫人海,不经意地开始回忆。但是,他将带着那份温暖,继续育出桃李芬芳;她会带着那份温暖,在以后每个日子里安静地努力,附带上他的那份期许和鼓励……
他们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似两条毫不相交的平行线一样延伸,渐渐开始新的历程,但是他们都相信,平行线终究会有再相交的一天,当她真正实现梦想,迈向成功的那一天,平行线会再次相交,重新拾起那些遗落的温暖,附带上一声最“珍贵”的感谢。
只是他会遗憾,不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那样看着她成长,看着她为梦想努力,看着她走向成功,但他欣慰,她也难忘:
他,教会她成长……
她,带给他温暖……
【编者点评】人言道:日久生情,其实有情未必要日久,而在于互相的付出,全文洋溢着师生间超凡脱俗的温情,成功营造了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
第三版
以梦为马的诗意精灵
——记海子
常达(2007级)
当他选择作一名诗人的时候,也就选择了孤独和死亡。
海子来自深寂的土地,有着难以释怀的田园情结。他与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的麦地血肉相通,他一生都用着自己的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深情地呼唤着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追求自然的、质朴的、圣洁的美,以基督式的博爱精神悲悯着众生。他的诗歌,关注着大众生命中的苦涩与幸福,又以自己的灵魂加以揣度和体味。
这地上/少女们多得好像/我真有这么多女儿/真的曾经这样幸福/同一根水勺子/用小豆、菠菜、油菜/把她们养大……
但是,即使是在爱与美这双重幸福的强烈渴求下,海子仍然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幼年孤寂而又淡漠的生活造就了他忧郁的个性,在他孤高的眼界中,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现实容不下诗人海子,他无力地反抗着,又对不可知的未来充满绝望。于是他开始逃避。他不断写到远方、飞翔、翅膀、黑夜,试图用这些臆造的幻象来保护他高尚的生命理想,逃出庸常的渺渺红尘。他甚至幻想自己的思想能游弋在化外之境,在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天空下呼吸,“像静静的天马,向着河流飞翔。”
庄子说,“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当今世界,更多人是“外不化而内化”,但海子,是把他的内心看得太重了。他执著到偏激地坚信自己的价值取向,他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鸢飞戾天非本心,经纶世务哪得流水趣?
生长于农村的海子将避世的目光投向了田园。是的,只有未经过工业文明污染的芳草和野麦才容得下诗人海子,若非如此,以他偏执、敏感的个性,天地之大,也无海子立锥之地!在他精神的漂泊中,田园和麦地成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使他体味到大地的母性关爱,暂时忘却自己的生之苦痛。尘世生活中的幸福,又有哪一样属于他呢?
就这样,海子,他孤身一人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挣扎了一直二十五年。终于有一天,他累了、倦了,又想起了另一种解脱方式。
……
也许海子的死对中国诗坛是一个悲剧,可对于他自己,他终于无所羁绊,像一个精灵一样,自由地寻找着自己在人间未找到的梦……
一年又一年的时光抬高了头顶苍皇的天,
一季又一季的雨水冲刷了脚底混乱的城。
你说,世界会从此静寂无声么?
【编者点评】在作者的笔下,海子周围薄雾萦绕,变得愈加神圣,而于其本身,事实即是如此——博爱、祝福、祈祷,作者用具体的意象将这些体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含蓄,文字点晴,恰到好处,毫无赘笔。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黎雅(2007级)
老爸30岁之前的事,我记不太清了,因为那时,我才三、四岁左右。后来听妈妈说,老爸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了我这个女儿,这在当时的年青人中,属于那种大龄青年。
关于老爸迟迟不结婚的原因,是因为他太“聪明”,那时候,初中毕业有两条路,一个是上中师,一个是上高中考大学。父亲初中毕业时,报的是师范,结果分数下来之后,由于他考的太高了,师范学校不肯收,就让他去上高中,将来也指望他去读大学。奶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观念极强的“老太太”,当时坚决不让父亲去读书,但爷爷在当时还算比较开明的,因此,父亲踏上了外出求学的路。
20岁的时候,父亲蹲在学校里啃书本儿,21岁的时候,父亲仍然是蹲在学校里啃书本,渐渐凸现出的问题是他的年纪似乎与他此时的身份格格不入,看着校园里越来越年轻化的面庞,父亲——这个21岁的高中生,蓦地,也感受了身上的那份压力和期望的目光,第一次经历那个“黑色六月”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父亲落榜了。第二年,父亲就着咸菜又熬过一年“半饥饿”状态下的日子,也许当时的父亲并不觉得会“饿”,因为,饥饿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紧接着迎来了他的第二次高考,又是名落孙山,也许事情可以预料,却又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终于,父亲卷着铺盖,告别了那菁菁校园,风尘仆仆地回了家。回家后的父亲也终究没闲着,活儿干得不多却也不少,毕竟他的手拿了十几年的笔而不是锄头。
紧接着,父亲又卷上了行李,匆匆奔赴人生的下一个站点,实际上是又回到了原点,父亲又回到了学校,只不过身份变了,不再是学生而成了“学徒”,对此,父亲一笑置之,心中多了几丝豁达。
紧接着父亲度过了29岁、3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也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更没有什么波澜壮阔,30岁的父亲,迎来了而立也正式成为一个父亲。
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好像没对我使用过“武力”。父亲不需要这样,但从他的一个眼神中我便可以看出他心里想着什么,无非就是看电视时间太长了,作业没写之类的,通常这个时候,父亲在扔来一个凌厉的眼神之后,我便会“依依不舍”地把我的注意力从电视上转移到书本上。
父亲虽然不再是个学生,却依然喜欢写写画画,我的数学演算本上也经常会留下他的“墨宝”,每当这时,我就会拿着本子,那个被父亲批改过的印迹斑斑的作业本,冲着他大吼一通,那便是父亲只是将我做错的题目改过来了。这时候,父亲要么对于我的无理取闹笑而不答,又或者是理直气壮地指出我的那些“可笑的”错误。即使不再是学生,父亲也依然保持着那份学生的态度——勤奋刻苦地工作,正如他一丝不苟地做我的作业,指出我犯的错误。
父亲喜欢钓鱼,是极喜欢,家里放了一柜子的渔具、鱼线、鱼钩、鱼网、鱼竿,就差鱼塘了。母亲偶尔会埋怨杂物太多,但却常常被那些被父亲视为珍宝的小玩意儿弄得没办法,因为父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又很杂,经常是突然冒出一根鱼竿或一个其它的小物件,在你无意间走过某个角落的时候。钓鱼讲究心平气和、悠然自得,父亲就是那么一个耐得住性子的人,在7月中旬的酷暑里,一个草帽、一瓶水、一根鱼竿,父亲能在岸边坐上几个小时,收获当然也颇丰,冰箱里一年四季都不断鱼腥味儿,夏天吃新鲜的,冬天吃晒干的或是冰箱里早已冰得像砖头一样的。
30岁之后的父亲脸上多了几丝沧桑,但也多了一份耐心和宽容,也许青春不再,年华老去,起起落落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我去了高中,父亲也跨过了不惑之年的门坎,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父亲和我一样,也在慢慢“长大”。
【编者点评】人们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父亲的一生在女儿的眼中呈现的时候,一如传世的珍宝,拂去时光的蒙尘,往事的幽光就倾泄到面前。全文虽无一情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出父女之间不变的深情,往事只因亲人间的深情而动人心弦。
心中的三国
周易(2006级)
喜爱三国,但是喜爱的感受如同一团青丝,或许恰似李后主的情思一般“剪不断、理还乱”。我想,在我的心中《三国》胜于任何一本小说,大概是为它所洋溢的情感所感染。
长江的浪花载着时间的嘱托向东逝去,在群浪之中,君能辨出英雄之影乎?
(一)魏武曹操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是林俊杰对曹操的一种看法吧!英雄读三国,而观三国则是为了去识英雄。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识得寂寞,他懂得寂寞,或许他的动力就源于寂寞吧!
曹操有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于是大家对他都是敬而远之。因为他自恃雄才,身怀大略,攻于心计,有人称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很善于伪装,没有人敢去亲近他。甚至看起来与他最亲密的将领,都会对他有些戒备,当然还是有一些为他而死于非命的人。即使这样,在曹操的身边还是近似真空。他不信别人,一个人的世界多少是有一些寂寞的。
一个人去决策,一个人去负担,一个人去面对。曹操有曹氏与夏侯氏两族兄弟,但这些大都听命于他而没有与他相伴,而曹操也只是利用他们,却很少与他们推心置腹。
曹操知道自己是英雄,他也将其英雄之才智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他死后,仍然令立疑冢七十二,他惟恐自己的墓地为后人所毁,于是下令将其墓秘密标记,只让家人祭祀。所以人们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他的墓。他是寂寞的,一个人安静的长眠,在寂寞之中守望他的子孙。
“唉——”,我只能轻叹,曹阿满啊: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二)先主刘备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封建帝制时代,一个人当上了皇帝,就如家中突然长起了一棵巨大的摇钱树,那些皇亲国戚们都在树下乘凉。他们放纵自己,在蜜罐中上下游动,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就是一种大腹便便,肥头大耳,荣华富贵的形象。但是,有例外吗?
有,当然有。刘备就是一个典例。细说起来,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之玄孙,惠生东郡范令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但是刘备却是一个依靠编草鞋糊口的劳动人民。可真是只有DNA才可以证明他那高贵的身世。从其他表现看也就是一个市井百姓。为何他一个皇室如此落魄,我看是因为皇帝的儿孙多,按照汉朝的“推恩令”一个个往下分封,于是那些儿孙们慢慢从省长到了市长,到了县长,到区长、镇长、乡长,……,最后只有当“家”长了。加上刘备的父亲刘弘不仕,他也就无官可做了,但这不打紧,因为刘备他自己的路由他自己去走,先辈的一切都只是背景而不是决定.成败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或许大家认为刘备很没有用,除了哭就是跑,而我却认为他人如其名, “玄德”。
说他“玄”,是因为有时他总是给人一些意外,算是一种玄乎的感觉,刘备出道不久,在曹操帐下时,曹操看出了他是个英雄,所以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喝酒时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要知道刘备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家伙。在诸侯拥兵自重的年代,他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甚至他还算不上一个诸侯。但是,当时已经显赫的曹操却对他是大加赞赏,而那时吕布、二袁等都还健在。曹操却把英雄的称号给了刘备,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而说他有“德”,则是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心里总是牵挂着百姓。在刘表死后,曹操追击刘备,而荆州有许多百姓都跟随刘备,曹操来势汹汹,有人劝刘备弃民先走,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于是他就毅然携民渡江。在电视剧中演员们再现了这个感人的镜头。
不仅如此,易中天在《品三国》中也提到“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概、英雄之义也”。
孔子曾说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在临终时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谓是他一生处世哲学的总结。
(三)汉寿亭侯关云长
关云长,刘玄德,张翼德都可以称为好汉豪杰。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大家都想去当个“土皇帝”。乱世本身就是“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乱世出英雄,或许是上天让刘备关羽张飞相遇,后来成了帝业。
细细想来,关羽还带了几分神化色彩。书中说道,刘备是皇室帝胄,因不仕,家贫只能以编草鞋为生,关羽则是一个卖豆腐的,张飞是个屠户。而三个人结合后却是如龙如虎。关羽虽卖豆腐,却生得美髯,丹凤眼,卧蚕眉,一副赤面,力大无比,他将冷艳锯这一中国传统兵器耍得出神入化。他是一名战将,两军对垒,双将驭马出阵,关公策马仗刀,两马相交,寒光一掠,手起刀落,敌将肯定身首分家。如此威风怎叫世人不仰不慕?也难怪曹操欲迁都只是为避关公之威锋,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武圣”。如此看来,若是我们见到了那叱咤风云的曹丞相,依此来笑他,他也无法反驳了。
关羽的武是一,其二就是“忠义”。他虽然背上没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但是他的忠义则是刻在心里的。无论在什么处境,他的心中总是惦记着刘备,不知刘备是否感慨过“如此兄弟,一生足矣!”关羽在万般无奈之时,降曹,过上了一段奢侈的生活: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美女数十个,锦袍加身,并赠赤兔马,可他整日仍然高兴不起来,无法安心留下为曹效力,日夜思念大哥刘备,并四处打听刘备下落,“人在曹营心在汉”,一旦得知刘备音讯,立即策马扬鞭,冲五关,回到了刘备帐下,曹操也只能望公兴叹。
然而,在最后,吴魏共谋诡计,只为灭其一人,一代武圣终败。但是,客观地说,这场战争也反映关羽的弱点,孤军奋战却大意轻敌,以致身死人手。关羽的战死,是我最不愿看到的,但是,他是一位将军,战死是对他最好的奖励,也是他最好的归宿。诚可叹也,“战死沙场君莫悲,自古征战几人回”。
关羽一代武圣之名,不愧一世英雄驰骋,有道是: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四)常山赵云
有句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可见,受禄者肯定就是那些有功之人。在蜀国,名列“五虎上将”是一种很高的荣誉。细细地一想这五位将军的确是个个都有赫赫的战功。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张飞,长坂桥头,独退曹家百万兵。马超,为父报仇杀得曹操弃袍割须。黄忠,在取汉中的战役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赵云,则用三个字概括:寡胜众。换句话说就是,以少胜多,并且是多次。例如:长坂坡的单骑救主,距汉水寡胜众……
这就可以看出来,赵云的特点就是可以独当一面。试分析原因:首先赵云的武力够用,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好几处关于他的枪法的描写:“那枪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除了枪法好以外,赵云还有的一个优点就是勇谋兼有,因为谋略也是胜算的因素之一。想当年长坂一役杀得曹军提起他赵云就腿软,在日后的战役中赵云就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每回他一声大喝:“吾乃常山赵子龙。”就会灭了敌人威风,长了自己士气。这也应算是心理战的应用吧。当然,兵法上的谋略就不用说了,赵云肯定都掌握了。
还有一提的就是他的胆量,有诗曰: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嚎,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五)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大贤的生活终归是那么惬意。从姜太公直钩垂钓,到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而天下又陷入了分合的演变之中。旌旗奋,战鼓响,金戈舞,英雄辈出,难道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贤之人都纷纷出山加入了纷争,难道他们坐山观虎斗?非也,他们倒是如孔明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他们早就甩出了钓钩,只待愿者上钩。周文王、刘备都是胸怀大志,求贤若渴,于是他们全都成了钩上的鱼。
姜子牙算准了找他的是周文王,周文王也算准了他,两人一见如故,丝毫也不意外。倒是刘备东奔西走的找贤士,好像在寻宝淘金一样,终于有人给他一张藏宝图,说:去吧,去隆中找卧龙吧。于是刘备就铁了心要发掘这颗宝藏。
他三番前往终于见到了那神一般的卧龙。但是,我想孔明在刘备造访一次后就已经知道了,可能是孔明也在选择吧!为了试探刘备,在又一次让刘备扑了空之后,又因午睡将刘关张晾了几个时辰之后,见刘备还不走,才与刘备相见。大概是因为顺利地通过了孔明偷偷的“面试”,刘备终于求得大贤。而孔明也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明料事如神。仿佛他置身于三界之外,可以上看五千年,下看五千年。但这是不可能的。我想他只是看透了人心。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孔明就是这样的,他凭借着他那渊博的知识,再加上他对人心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人性的谙熟。这样他才会在大众面前展现出神机妙算、出神入化、知人善用的本领。这套本领着实让人佩服。
同时,他还有一套好口才。他在赤壁之战前和周瑜的谈话就在字里行间中激了周瑜一将。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大度、博爱天下的心。曹操曾经有过屠城,而孔明就没有。或许“火烧藤甲兵”是孔明唯一的一次血腥的屠杀。但是,在事后他无奈的感慨道:“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折寿矣。”
还有,他应该算得上一个发明家。木牛流马,“地雷”,“十矢连弩”,还有蜀锦,孔明灯都可以算得上他的专利。孔明的忠心自不用说。赞、叹、哀、悼他的诗文有很多:“《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年谁堪伯仲间。”“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纵观诸葛孔明一生,有一副对联为妙绝: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西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结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我们已无法回到过去,回到那烽火狼烟,尔虞我诈的年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奸雄曹操,智圣孔明,武圣关羽……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淹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华容道也许已是野草蔓蔓,赤壁之下还有折戟否?兴亡谁人定,胜衰几无凭。“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分久必和,和久必分。”这仿佛经典的规律,却只是客观虚无的归想。兴亡盛衰,真正却是“百姓苦”。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桃园结义传天下,千里单骑惊乾坤,雪弟之恨兴重兵,白帝托孤再聚义……
人人心中的人物各有不同。
万星璀璨的星空中,君可辨英雄之气乎?
【编者点评】一部三国,是一部英雄的历史。在这个舞台上英雄的一面放大了,历史是为了现在的时代而被记载下来,而每个时代的深处都在呼唤英雄,如此便有了英雄的历史。心中的三国,是五位英雄之影,现实的世界中,更有千万个英雄在默默地燃烧。英雄的火种,永远的延续下去。
第四版
如何“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寒盈(2007级)
为什么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成为了人人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谓“物以稀为贵”,在于我们“浮生”的“闲日”太少了。
姑且将少不更事的那几年日子算作“闲日”,首先它不算在“浮生”里,“浮”即“漂”,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剑侠豪客们闯荡江湖叫作“漂”,那么在生活里摸爬滚打就是“浮”了。那些年里过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哪里去晓得什么叫“浮”呢?再者谁又记得那些日子的妙处,到头来真正计算那些“闲日”,早已把头些年剔除了。如此日子少了,要得“浮生半日闲”自然变难了。
究竟这“闲”为何如此难得?我想我们每一个心里都是有答案的。问身边的同学,答案是学习、竞争;问父母,回答是事业、家庭。生活之中每一个人都为了一个不得不追求的目标而劳碌着:奔前途、拼事业、顾家庭。不论身在何处,也不论岁月在身边悄然走过了多远,我们都在为自己生活的中心奔波,即便是稍稍驻足思忖一下有关“闲日”的问题,都会觉得是件奢侈的事。“闲”如何难?“闲”如此难。就是在于生活是件太普通的事,才总被忽视,总被埋没于那些大目标中,鲜少有人把生活当作一件应费心考虑,认真对待的事情,而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所谓“追求”上。好比一道菜,更多的人也许更注重菜的味道,却忽略食材。其实品菜的最高境界是领悟到食材与调料的完美结合,只尝到表味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抛去味道品尝食材倒也更胜一筹。生活便是如此,生活的哲理是极深奥精妙的,因此极少有人参悟。真正的智者才懂得生活是最须细细品味的。如此回过头想,生活中“闲日”并不是没有的,只不过高频的生活节奏把心劳累得漠然萧索,而疲于体味隐匿在生活中的闲适了。其实只要怀着最淳朴自然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中“闲”是随处可见的。
如何“偷闲”?如此“偷闲”。
话到此处,“偷”似乎并不那么适用了,“乐”闲或许更为合体。
【编者点评】人们的生活中有一个潜在的矛盾,那便是远大目标与现实生活间的矛盾,然而它们亦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探讨调和这种矛盾的方法。文字老成,说理平淡中见深刻。
山之语
杨欣(2007级)
世间万物,各有其形,或飘然物外,神游天宇,在一成不变与瞬息万变中诠释飘逸,如云;或翩然起舞,日趋千里,以己之千回百转嗤笑万物之僵行拙步,如风。而集高峻与挺拔,磅礴与宁静之于一身者,唯山而已。与水相随,观智者神光;而与山相依,则可悟仁者风范。生命长途,似不如山。
初识山,在蜀地,一望黛绿,览之无尽。不似沧海无边无际,不似青天遥不可及。她仅只悠然坐卧在那里,温和地任那些渺小的生灵在她身边愉悦地跳跃着,攀爬着。藏匿在广袤的松林中,抚摸每一棵树,温存每一块石,聆听万壑松涛,不能不暗叹生命个体的微不足道。面对着这种博大与从容,还能有什么言语呢?唯心存敬畏而已。
山是心存仁慈的哲人,笑对世间纷繁,淡看人世风雨,她静静告诉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再见山,在陕北。天地昏黄,长风万里。山丘层层叠叠地累积在地上,充斥在天边。一望皆是裸露的荒原,盖满了黄土,有的地方空缺着,袒露出山内嶙峋的巨石,仿佛累累伤痕。夕照之下,太阳的余温抚过一座座山,渐渐远去,人便陡然而生一派苍凉之感。山之力量山之玄化山之孤愤山之狂意,到此处发挥到了极致,直让人热泪盈眶。
山是历经沧桑的苦人儿,蕴含着酸楚与寂寞,却不知何处爆出一声秦腔,凄厉,绵长,怕是此时正有一个喝了三斤烧酒的醉汉,横卧在沙丘之上……
终识山,在南国,山变得妩媚而多娇。石阶方正而整齐,雕栏温柔而精美,到这里的山来,你会变得自在舒坦,心旷神怡。这里没有险峰来消磨你的体力,没有奇景来搅动你的心神,这只是一幅人人心目中理想的画,恰若山中的庙宇,寂静而优雅。山中的宗教气氛颇浓,僧侣、道士、算命的、占卜的,比比皆是,连山林也笼罩在香火的淡味中。山寺里插满了香,摆满了神像,挂满了匾额,刷遍了朱漆,一派古色古香。心静谧,神则悠,不信神灵的我,也因心存感激而连上几炷香,是山柔美的神蕴感化了我!
山是一卷泛黄的卷宗,吐故纳新又永葆安宁的神色,泛化灵光又传承从容的义理,因此才有这般感化人的力量,能够抚平心中的皱褶,带来自在与宁静。
山之形,处处皆有;山之魂,亦无处不在,群山群川,立于东西南北,展露万种风味,她们含蓄而不怯懦,雄劲而不张扬地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真谛与自然的风韵。山之语,你听懂了几分?
【编者点评】开篇一段文字古朴,意韵悠长,足见作者文字功底。全文结构整饬,情感跌宕,文笔灵动,描写细腻,值得一品。
失落的神话
孔怡默(2007级)
我拾起你
荒芜的预言
一如多年前沉默的海啸
席卷
颠覆了蔚蓝的神话
彼岸迷离
风在地平线下的流浪
蔷薇私语的深秋岛屿
步履上带着露水微弱的跋涉
手心里的海洋
——这儿有海洋
古朴而真实的画面
亿万年前的迁徙
飞回这无人知晓的年少
童话踮起脚尖舞蹈
夕阳里有微醉的芳香
泼墨了季节
温度绵延成回忆
誓言的尽头
微笑的,热烈的
纵身决绝的翅膀
青涩的幸福
在未曾出发前便早已抵达
带上你以光年记忆的眼神
烟花里的盛放
失落的神话
呓语般雕刻在时光的暗盒里
——这儿有海洋
终会重现
记忆的存在与真实的谎言
李若愚(2006级)
夜深忽梦少年事,添酒回灯重开宴。
——断章《琵琶行》
在这个二零零七年的秋天我又想到从前。我不能确定这个世界上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多少个二零零七年的秋天,但是从我的感觉上说,这个过去了,似乎就再也没有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事,没有了,逝去了,无声无息的。只是那些事,在回忆中再现的时候,是否正以另一种形式而存在?我眼前看到一个个依次逝去的季节,和那季节中的每一个悠长的日子,恰同豆苗上结豆荚,豆荚中又长豆粒,而其中最为奇异的是我竟能将它们百分百的看清。这样一来,这些繁密如豆苗的过往就时时令我目不暇接,仿佛那些过往不是我的亲历,而是某人身处某个花园小径,两旁盛放满满的繁密花枝。某人走过去,因身体扰动气流的缘故,身边的花朵便剧烈摇晃不止。花瓣纷纷扬扬洒落,似乎有暗香就从那些落下的花瓣上漾开,如波纹水面起伏。某人动容,于是缓步流连……
他轻轻叹气。为那些因故飘洒的花瓣惋惜。可那些又有什么可惋惜的呢?它们只不过是一种存在的形式罢了,为什么要试图去联系,去阐释呢?纵然为了这夜深,为了这夜色,为了那曾经存在的一场太悠长的从前。
关于从前,我最先想起的是一位小学时极为要好的同学。“某姐”是最近才有的称呼,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绝没有这种庸俗乖张。时至今日,我想写她的性格却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她是极大的改变了,从这匆匆的三四年的不见里,是什么使她从我记忆中的活泼开朗的小姑娘,悄然化作了笑容极少,冷静安定,眼神内敛,外表却落拓的年轻女孩。在谈吐间虽然有未脱的稚气,但是神情与气度已经趋于稳定,看样子该是长大了。
“那时是因为还小不是吗?”“可是为什么随着年纪长大,有些事就变了呢?”
她是学画画的,有考上央美的野心。她有许多年的美术功底,这在早些年已经为人尽知,每次的黑板报,小学里的美术作品展,都有她的痕迹。教她美术的老师说她是自己从小打大的,呵呵,他怎么会舍得打那样一个花蕾般的小孩子呢?
只是而今我走在她身旁的时候,感觉上横竖找不到过去的那个单薄透明宛若林间朝阳的小姑娘,倒是把本来存在于我记忆中的她的印象砸得粉碎。我从来没有想过数年后我重新以陌生人的姿态审视那些原本历历在目的场景,在我手中紧握的现实之下那些场景纷纷扬扬飘散仿佛从未存在过。我知道,我既是身处其中,同时也是置身事外的。在时间的调和之下,记忆和现实的界限总是不够分明,否则我当不至于在恍惚中错认,错认那过去的幻影,如许真实,又多么渺远。
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存在这样的特质——更改记忆中的形象,使之更加趋于某个既定目标。又或是记忆一经生成就即行静止,只可失去,再无事实上的改变,只能从各个角度反复地观看仿佛不是、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以自身以外的角度观看某记忆,想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记忆中的自己,成了第三人称的故事叙述者,而那些当时被繁杂流过的事件所掩盖的心情,也浮出广阔的潜意识水面。但,所谓心情,一旦诉诸文字,却总是成为谎言。
勉乎哉,勉乎哉!为什么真实总是短暂,而谎言每每得以常存万古!我想起了杜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挺媚俗的。古人是否想过文字所起的作用,我不知道。但是文字事实上已经践行着记录历史的使命,然而从实实在在的事情转化成基于某个个人的能被广泛认同的观点而诉诸笔尖,这其实算不上记录的。对于一件事可以有无限多的阐释方式,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这种阐释看作是一种因真实历史事件的投射而完成的再创作。
其实把我自己的小事称之为“历史”虽然显得自大,但是也并不见得不对。
鸢版对我说,她很喜欢吃黑猫擀面皮。我听后莫名大惊:“什么是黑猫擀面皮?”“就是一个叫黑猫的人卖的擀面皮。”鸢版是延安人。在一个论坛里的昵称叫“火焰鸢尾”,职位是版主,所以称“鸢版”。她是我遇见过的极少的志趣相投的朋友之一。
黑猫面皮,在百米大道的东兴超市背后那个加油站对面的那个巷巷里(川油家属院)。
女娃擀面皮,延大附院后院市场内20米处。芝麻酱,调料较多。
南桥擀面皮,二道街中古楼后面。以前辣椒多,后来,老板广收钱,让几个碎娃娃调了……
亚细亚麻辣干擀面皮,味道是独特的。
海星超市内一家凉皮好吃。
师范一家凉皮,汤水多,也不错。
这些真实而遥远的存在,极其细微,而总让我为之神往。生活在别处?我想。我还有幸尝到那传说中的“黑猫擀面皮”吗?我以这些纯粹臆想的向往之情为桨划过平淡如水的日子。地图上我所在的城市离鸢版的城市只是短短的几厘米,沿着黑白相间的铁路线,或是红色曲折的公路,把目光越过几个色块……徒生感慨万端。
鸢版在我的论坛里叫筝泪——看起来很古典的名字。直到后来她打出来一句话:“……人活在世上筝泪(真累)。”我笑,笑过之后又有点悲凉。她有常去黑猫面皮的乐事,我有常去漳河乡下游玩的消遣,但是,我深深地感觉到,生活不因细节的差异而不同。正因如此,抛弃那些对细部的感觉,用高而广的视角,就能看见最无奈的事实:我们都被来自外部的巨大力量推向同一个方向而身不由己。最可悲的是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已经无可挽回地沦为这残暴力量的帮凶,看看身边那麻木的同胞,我都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行使话语权。幸福在远处。这句话还有一种表达:近处没幸福。
鸢版写新诗,为此我时常半开玩笑地称她才女,我也曾在我的小说里写进她的名字,可是文本未完成就弃置在一旁,后来也一直没动过。只是她的诗,虽然单薄,也还可以看看:
人生有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像飞鸿掠过天边/渐去渐远/有些却像夏日里的小河/像春花,像秋草,像冬天的落叶/似无所见,又非视不见/不去想什么也没有,一旦想起/便历历如绘眼前
我真实的感觉到那些人真实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我又想起我过去的经历。该是一两年以前,我与汪爷在网吧里遣此有涯之生。时间该是晚上,某个陌生人的手机响起《又见炊烟》的旋律,一瞬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受。意识中一层薄薄的表层被冲破,其中各种奇异的心绪释放出来。就是那个场景,我一直记得,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真切。“夜深忽梦少年事,添酒回灯重开宴。”我极喜欢我断章取义的这两句,一时兴起说给鸢版听,却横遭批评……
“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你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唯心主义去批判,可是我觉得这恰好解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每个人都试图以自己,以自己的内心为范本改造这个世界,而大家在一块就显出一派乱糟糟的景象。人从骨子里是自私的。与此相反,对世界的了解却是一个付出的过程。要了解一个人,付出的越来越多,了解才越来越深,到最后谁是谁都弄不清楚。我最近对鸢版说,我已经消耗自己太多了,都快把自己用完了,我现在想着要怎么找一点回来……她想必不甚了然,仍旧是读书,心里想着她的西安交大。勉乎哉,勉乎哉!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
总觉得情歌美丽的表面下掩盖的,是命运那无法抗拒的、幻变无常的、残酷无情的力量。命运唯一不能达到的地方是记忆,那些过去的时间庇护之下的东西。村上春树写到的,冷酷仙境、世界尽头、独角兽……那些虽美好,但距离我身处的现实仍太过遥远。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难道我这次抱紧你未必落空?”我想说的是:身处现实,无论哪一次,最终都是落空。我想起一件年代久远的琐事:
那是在我上幼儿园之前,我随奶奶住在胡集放马山磷矿的家属区里。有天早上,或者是下午,总之太阳高挂在天上。我被牵着走出门前的石子路,路边有挑担的摆的小摊。走近去看,是卖糖的挑子。一个小炉子,上面放个小铝锅,锅里的红色糖浆咕嘟嘟地翻滚。挑子另一端是个小转盘,上面刻着各式图样数十。付过钱,我就去转一转。指针最终停在了小花篮图案上。卖糖的人随即舀出些糖浆,用了某种神秘得使我看不清的手法,只一拉,转眼就是一只红色晶莹的小篮子,我用手提着它,凉凉硬硬粘粘的。我不是舍不得吃它,而是它那么的完美,若是吃掉一点它必然会变成原来那一片咕嘟嘟糖浆的样子。当时的我是那么想的。就这样我小心翼翼提着它走出了几百米,来到九曲桥的亭子上,猛然间糖篮底部就掉在地上碎了,碎片飞到亭下水里转眼就沉下没有踪影。
回忆到这里就中断了。至于剩下的部分究竟是我吃了还是喂了鱼,我不记得。我想,这件事除了我,恐怕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了。事隔多年,现在又被我想起来,仿佛是一种征兆,一种暗示: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如果过去对新的现在没有实际价值,便是落空。纵花开堪折便折也无用。
所以且令这些记忆腐烂、丢弃、遗忘、深埋,变成意识的煤。不知过去很多很多年后,它们是否会呼喊:请给我以火呀……
【编者点评】逝去的似水年华,总会以记忆的形式虚幻飘渺独特而真实地存在于人的意念中,作者将记忆的碎片剪接成文,形成那关乎记忆的深刻思考耐人寻味。
中缝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41期答案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谁对《史记》的赞语?(C)
A、茅盾 B、郭沫若
C、鲁迅 D、叶圣陶
2、我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是:(B)
A、《韩熙载夜宴图》
B、《清明上河图》
C、《女史箴图》
D、《千里江山图》
3、著名画家毕加索属于哪个流派的画家:(C)
A、野兽派 B、表现主义
C、立体主义 D、未来派
4、著名油画《开国大典》是谁的作品?(D)
A、关山月 B、徐悲鸿
C、范 曾 D、董希文
5、下列哪一位著名画家擅长画虎?(B)
A、张大千 B、张善子
C、徐悲鸿 D、齐白石
6、被称为“画圣”的古代画家是:(A)
A、吴道子 B、顾恺之
C、韩 干 D、张择端
7、“天下第一书”《兰亭集序》是哪一位古代书法家的杰作?(C)
A、张 旭 B、王献之
C、王羲之 D、张 芝
8、古代楷书四大家哪一位不是唐朝人而是元朝人?(A)
A、欧阳询 B、 柳公权
C、颜真卿 D 、赵孟兆页
9、书画工具中哪一种以广东肇庆出产最为有名?(D)
A、羊毫 B、松烟墨
C、宣纸 D、端砚
10、下列著名雕塑中哪一件是罗丹的作品?(C)
A、“掷铁饼者”
B、“大卫”
C、“思想者”
D、“维纳斯”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41期获奖者
谭俊楠 (2007级15班)
陈 迪 (2006级18班)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42期题目
1、 莎士比亚的三部传奇剧是:
2、“好来宝”是哪个民族的即兴诗:
3、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
4、“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5、《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什么画?
6、《私人房间》的作者是:
7、《尼罗河上的惨案》是谁的作品?
8、《你好,忧愁》是谁的作品?
9、著名的四大名旦是:
10、汉乐府的代表长诗是:
11、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12、京剧《群英会》中“周瑜”的行当是:
13、中国最大的戏楼位于哪里?
14、“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指的是:
15、王洛宾整理的《花儿与少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请将答案送交岚光文学社(钟楼三楼),答对有奖!
成果存盘
(岚光文学社社员作品发表一览)
(接本报2007年第4期)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肖映蓝(2003级)的《我的青春年少》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陈倩茹(2005级)的《会忘才会记》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李诗杰(2003级)的《单行道》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季宁静(蓝夏)(2004级)的作品《天堂不远》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张秋雨(2005级)的作品《埋葬的年代》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9月,文学社社员李晨(2005级)的作品《思念寒冬》发表在《读写训练》(高中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辑。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熊凌睿(2004级)的《成绩单》发表在《荆门日报》(五味人生)2006年10月15日。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李诗杰(2003级)的《单行道》发表在《湖北教育》(高中生学习)2006年第10期。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熊凌睿(2004级)的《露短补短与“木桶理论”》发表在《优秀作文选评》(长春)(初中版)2006年第10期,该刊在“佳作”栏目重点推出,编辑从“主题”、“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对该文点评。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熊凌睿(2004级)的《善待他人,分享快乐》发表在《荆门日报》(学教论坛)2006年10月18日。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熊静(2002级)的《江河的遗书》发表在《作文评点报》2006年10月18日第42期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熊凌睿(2004级)的作品《那些事情》发表在《荆门日报》2006年11月8日。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周婷(2003级)的作品《我是一条鱼》发表在《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6年第11期。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张晓舟(2004级)的作品《心漪》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校园作家版·高中”2006年10月31日第18期(北京)。
★2006年10月,文学社社员刘佩龙(2004级班)的作品《盛夏的眼泪》发表在《初中生之友》(江西)2006年第10期。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吕亚平(2004级)《孤烟》发表在《作文与考试》(高中版作文天地)2006年21期11月A卷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季宁静(蓝夏)(2004级)《天堂不远》发表在《作文与考试》(高中版作文天地)2006年21期11月A卷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亢萍(2003级)的作品《沉醉春风》发表在《读写训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期。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吕亚平(2004级5班)的《孤烟》发表在《作文与阅读报》(高中版)头版头条2006年11月19日(辽宁)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吕心悦(2003级)的作品《扎西德勒》发表在《中国校外读书·读书》杂志(中国儿童中心主办 北京)2006年第11期。
★2006年11月,文学社社员韩莹莹(2002级)的作品《上海映像》发表在《作文导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主办)2006年11月16日
★2006年12月,文学社社员杨亚娟(2005级)的作品《修眉》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花季绘本)2006年第12期(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出版)。
本报顾问 马德明 田代祥 杨传雄 葛昌华 周道新 李小平 张金兵
本报编审 李若愚 (2006级)
本报编辑 胡犀子 吴相宽 况旭馨 李启超 云一宁(2006级)
本报编务 孙乙杰(2006级)
【本报常年征稿】
纸质投稿地址:岚光文学社办公室(钟楼三楼)
电子投稿地址:languangwenxue@tom.com
岚光文学社QQ群:51386569
作品发表,即赠礼品!
本报通讯地址: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
本报办公地址:钟楼三楼(大门口有文学社信箱)
http:www.crgrads.com(文学社)
E-mail: Languangwenxue@tom.com
本报通讯地址: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
本报主编www.tengbo9.com
:0724—6695068 QQ:527616828
邮编:44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