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光报
2005年第3期(总第29期)
主 编 邓济舟
写作指导
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化意为象
【要义解说】
化意为象,就是要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旨与道理,从而使主旨与道理更易为读者理解。
【策略解读】
无论写作什么文章,总得有个主旨。①歌颂赞美。生活永远是辩证的、丰富的,即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并行。作文立意时我们要善于认清主流,或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或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从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类方法多适用于记叙类和抒情类作文。②宣传张扬。与“歌颂赞美”相比,“宣传张扬”在程度上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立意要更加突出、渲染、强化甚至夸张写作对象的须臾不可或缺,力求最大程度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③批判揭露。生活中有光明就有阴影,驱散阴影仍是为了渴求光明。所以我们写作时的批判揭露同样是为了割除社会毒瘤,促其康复。歌颂赞美会引领读者走向真善美,批判揭露能帮助读者识别假丑恶,二者角度相异却殊途同归,都能给人以正确方向,从而引人向上至善。④表述观点。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多数考生会顺着话题立意,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剖析或质疑,从而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当然其立意仍应与话题保持“相关”),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法。
怎样表现主旨是因人而异的,“化意为象”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如果写作记叙文,写作者就是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话题记叙文的疑难杂症是材料零散、行文拖沓;线性结构,记流水帐;语言干瘪,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针对这种顽症,我们可以运用“因意造象”的方法进行构思:把话题或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考生在拿到一道话题或命题之后,要能很快地引申出一个主旨,由这一主旨演绎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必须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意象(场面、画面或片断)来表达。
岚光推荐
追求完美,仰慕英雄——青春期的典型心态。不过恰当的时候,也该选择放松心态,去欣赏一份缺陷美吧?情感真挚,引经据典之处也颇见文学造诣。
我的青春年少
肖映蓝 高二(12)班
推开窗,看着天上的浮云慵懒地飘过,一朵,一朵。双手捧着一杯暖暖的茶,膝上摊着一本散文,脚边还睡着一只猫,就这样,一个下午在一杯茶,一本书,一片云中走过。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住下,粗茶淡饭,随兴而寐——这是多么完美的生活,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恼人的涟漪。只是每天看着日出日落。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也许平淡才是真,可是我无法忍受如此平淡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扔一块石子下去,激不起一丝浪花,甚至听不到一点波声。我,绝不要过这样的日子。
小时候,我是一个爱出风头的小孩,对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和长辈的赞许有着无限的渴望。我曾经努力把一切做到完美,就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那份立于众人之上的骄傲——像一个无畏的勇士,容不得半点的失败。后来,我慢慢地学会长大,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去看待那些不完美。可是骨子里我依然是那个不甘沦于众人之类的倔强的小孩。我也曾苦恼过,为我这个不磊落的念头。不过现在也释然了。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亦不例外。
我所向往的,是那一份轰轰烈烈,宁愿如昙花般短暂的存在,也不愿如青松般与世长存——太寂寞,寂寞得让人哀伤。如果这一生不能纸绚烂如烟花,那么我的生命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意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最爱读的历史是春秋到唐朝。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一统天下,楚汉之争,三国鼎立。这些历史的倒影中映着多少英雄人物,永立在历史的风尘之中,看风卷黄沙,满眼的豪迈与苍凉。
荆轲,多么卑微的一个刺客。为了燕国、为了燕王,毅然踏上了刺秦的道路。明明知道前方是一条不归之路,却依然走得义无反顾。在易水畔,他引吭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如此怆然,如此催人泪下。数百年后,有一个人站在了乌江畔,脸上有着同他一样诀绝的表情。
他孤身一人,斩杀汉军数百。怒视叛徒,口中的字个个铮铮落地:
吾闻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
然后,引剑自刎。就算历史不记住这一刻,乌江那汹涌澎湃的江水和江畔染血飘扬的芦苇已永久地定格在了那一幕。
他叫项羽,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我的心中,他们都是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的人。也许他们并没有改变历史的潮流,也许他们只是湮没在滚滚的风尘之中。就如同扑火的飞蛾,没有丝毫的犹豫,像烟火一样,美丽地死去。但,他们,都是不甘被历史的风尘湮没的人呵!
在这现实的生活中,可以选择荆钗布裙平庸安宁,也可以选择盛妆华服刀光剑影。我想我会选择后一种。因为我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所以,我要让自己的生活像一出热闹的舞台剧,悲欢离合,跌宕起伏。不甘于平淡,是因为 我对英雄的崇拜。
也许三十年,也许四十年——当我老了,厌倦了这繁华的林林总总,或许会接受这宁静而隽永的生活。也许那时,我会 领会平淡如茶的真谛。但现在的我,正渴望着那一抹绚烂轰轰烈烈地碾过我的青春,我的年少。
社员靓相
姓名:肖映蓝
班级:高二(12)班
生日:6.18
星座:双子座
爱好:广泛
最喜欢的名句:Future Foiiows Effort
名家题签
1、 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 岚光,文学之光。
2、 法国作家协会主席、诗人题词、签名
成果展示
法国诗人收藏龙泉中学《岚光报》
《荆门晚报》2005年5月27日报道(记者:钟涛)日前从成都回荆的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指导教师、《岚光报》主编邓济舟向记者报喜:在本月中旬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华校园诗歌节”上,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岚光报》受到好评,法国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为《岚光报》题词并收藏该报。
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岚光报》在全国中学校园文学社团报刊中异军突起。本月中旬在成都召开的“首届中华校园诗歌节”适逢法国诗人代表团访问成都,法国诗人代表团观摩了此次诗歌节,邓济舟向来自法国的诗友详细介绍里岚光文学社的成果并展示多期《岚光报》,引起了法国诗人的普遍关注。对中国诗歌颇有造诣的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先生读了《岚光报》之后,大加赞赏,并饶有兴致地为《岚光报》题词“在李白身边”,并将一份《岚光报》带回法国收藏。
岚光文学社社员高考喜获佳绩
[本报讯 《荆门晚报》记者日月]记者昨日从龙泉中学了解到,该校今年高考过600分的学生中有几个十分抢眼的名字:熊静、贾海昆、张雯、王家柱、李飞。该校老师介绍,这些高考的骄子是该校岚光文学社的社员,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并荣获全国大奖。
记者找到岚光文学社的指导教师邓济舟,邓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五人当中熊静的高考作文获得了满分,其他四人的作文都在55分以上。这些已达北大、清华录取线的社员是岚光文学社的骄傲,在文学社里,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博览名著,潜心写作,一篇篇佳作不时见诸大小报刊,仅2004年一年,社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熊静捧回“首届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冠军奖牌,贾海昆夺得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2004年度“优秀作文”奖证,张雯赢来全国作文研究中心“2005年文心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奖杯。
www.tengbo168.com
樊雁说,文学社社员高考喜获佳绩,从一个侧面证明我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见《荆门晚报》2005年7月1日)
“岚光杯”作文大赛
[题目]
1、命题作文:《面具》/《不,那不是……》/《窗外依旧是蓝天》
2、话题作文:声音无处不在: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蝉鸣鸟语;生活中的歌声书声,笑声哭声;亲人朋友的安慰、鼓励、批评;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其中,一定有某种声音让你难忘。它也许会让你想起一段往事,也许会让你产生丰富的想象,也许会让你领悟到可贵的哲理……请你以“声音”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注意]
请将参赛作文于2005年10月18日前上交文学社(①投至钟楼门口文学社信箱;②送交钟楼三楼文学社办公室;③发E-mail至Languangwenxue@tom.com)文学社将组织专家评出优秀参赛文章,给予奖励。
第二版
江河的遗书
熊静(高三(3)班)
在那些细微隐秘的湍流之下,江河承担着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它以一种缄默的姿态和盛大的时间抗衡,并且用母性的温柔容纳着所有血腥和残酷的过往。风从水面刮过,涟漪浮凸,每一个旋涡背后都流淌着渐次淡灭的传奇。时光漫漶,思维从广袤的水域上生长起来,幻变成无数瑰丽的想象。
想象是一场征战,江河并不屈服的特质形成人们意识里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词语。河网纵横交叉,节理鲜明,如同掌纹缓慢从容地渗入旷野,村庄,集镇,以及城市。它的脉络充满着一种原始郁勃的力量,水流沸腾着用摧山坼地的气势从高原跌到平原,从山峰泻到谷底。多少年来祖先用敬畏的目光和皴裂的双手开垦着江河冲刷过的土地,创造出丰饶物产,以及华灿文明。绵延不绝的水流如同血脉,嬗变成生命外延无限深广的底色,顽强,柔韧,生生不息。
我总是在背诵历史的时候想起关于江河的一切。蓝田人,半坡人,以及河姆渡人的形象从长江黄河的影子里延伸出来,带着从蛮荒到教化的漫长演变过程里所禀赋的野性,带着劳作防御以及艰苦生活所雕琢的狂悍,默然挺立。时间沉落,尘土飞扬。红漆碗上的莫名花纹,黑陶周身的神秘光泽。水的影响深刻而不动声色。被掩埋不仅是原始的器物,还有在岁月中消磨掉的智慧,大量的事实,生活的痕迹。猜测的狭窄无法覆盖那一片广阔的水域,苍白的天空用一成不变的胸怀容纳了几千几万年的朝晖夕阴。
幼时我曾经在长江边上奔跑。咆哮的水流从震颤的大地上翻滚而过,我感觉到脚下坚定的力量。耳边是迅疾的风声,裹挟着咸腥气息,灌进肺叶,造成剧烈咳嗽,绯红脸庞。然而母亲并不阻止我,她只是在不远的地方安静地看着我,眼神清澈,有虔诚的光芒飞渡。彼时我并不知晓母亲河的含义,我用一种倔强甚至带有一些对决意味的奔跑姿势,完成了我和这条古老江河的第一次对话。它并没有迁怒于我。其实它一直是这样宽容地迁就着我们对它所做的一切,无论那是多么难堪的忍受。母亲抚摸我的柔软头发,背后是劈开巫山的巨大水流,2寸的照片记录了多年前的这一幕。画面喑哑,凹凸的硬质花纹边缘模糊。某一刻,我再次感受到当年的巨大震撼,大地以激烈的节奏应和,天空中横亘着巨大的琴弦,被烦躁地弹拨。记忆是如此神秘的国度,世界的形象如同显影液下渐渐清晰的默片,有着虚妄和真实芜杂散布的色彩。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询江河和人类的纽带,如同一种精神图腾的回归。水赋予人类无穷力量,去创造和发掘属于自然界内部神秘的感应。龙是华夏文明和水连接的最有力的证明,人们的敬畏化成它所能代表的一切高贵品质,和不能解释的幻象。
春天到来的时候,我重新开始阅读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那些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远古的记录,仿佛这个家族用筮草和龟甲于烟火腾空而起的瞬间分裂出的谶言。我的手摩挲过刻在钟鼎上的象形文字,那些安静的符号,已经在尘世的风雨飘摇里存在了上千年,仍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读懂它们。在古老器物上的龙的神态,似乎正在昭示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连接,关于祭祀,关于部落的存亡,关于远古并不能控制的农业生产。阳光从屋瓦的裂缝中倾斜下来,发出一种锐利而耀眼的光泽,思维长久地停留在讲述夔龙的那一段文字上,巫山神女传授机宜,大禹治水,被锁在瞿塘峡底的恶灵掀起滔天巨浪。这样一种隐晦的手段,从少时起就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善恶势力的鲜明对比,因古人类无法脱离农业社会对江河的依赖,也无法克服一年一度的潮汛涨落所带来的巨大伤害而形成的庞大精神安慰。
我梦见幼年时见过的长江,奔腾的水流冲击着葛洲坝的巨大扇叶,轮船在渐次升降。水流平缓的低处,有三五成群的人在嬉戏,游泳,微黄的皮肤被水浸泡成一种略带透明的颜色,仿佛是极赤裸的坦诚。溯着水流而上,有幽深的峡谷,一线天幕在两岸高耸的群山上跌宕起伏,是纯净至单薄的蓝,让人心生感慕。湍急的水花急速地跌滚过船的甲板,也滚过许多年来江边人们的生存繁衍,激荡起的水雾里潜伏着无法预知的力量。江河的神秘就在于,连最好的水手也无法说出每一个旋涡内暗藏的玄机,它的历史,成为时间的天然诠释。岸边的芦苇丛散发着水露的气味,深沉忧郁,风吹过来,那一片浓烈的绿中就缓缓传来清澈浊重的水音。水鸟嘶鸣着从江面划过,夕阳浅红的光芒浮起在流淌的时间里,折射出血色的感喟。我想起在汨罗江里消解的屈原的身体,那佩满了香草的圣洁灵魂,还有他铿锵黯淡的语言,据理力争的绯红脸庞,江水撞击河岸,发出沉重的叹息。不知是何处升腾起的唏嘘,充塞了那狭窄的被山挤压至线状的湛蓝天幕。
我曾经在长江边的小镇里,接触过一些年老的水手,并且在父亲的教导下亲切称他们为爷爷。他们的脸上有时间和江上巨大风霜刻画的褶皱,在百无聊赖的暖阳投射之中变幻成深浅暗影。他们通常是搬一把小凳,坐在家门口,长久地凝视耗费了自己近乎一辈子光阴的江水,浑浊的眼睛里闪现温柔凛冽的光芒。我和父亲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其中一个水手讲述,他苍老的嗓音伴随我耳边不知疲倦的水流声,形成鲜明冷酷的交绥。江河永远年轻并且充满激情,可是一辈辈生活在江上的人,却不断衰老,死亡,只至再没有任何人能够想起他们曾经的存在。
水手对于江河,永远是两相矛盾的复杂感情。一面是来自生存层面的期待,为那变幻万千的水文而懊恼不已,一面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仰慕,这些构成他们朴素的自豪和信仰。我听见他讲述年轻时候的事情,一条小船是整个的家园。他捕鱼为生,终年漂泊在江上。路过繁华的市镇时上岸卖掉鱼,换一些生活必需品,偶尔还为自己添置一些新衣服,为心爱的姑娘买一块浆染好的鲜丽的花布。后来那个姑娘成了他的妻子。
他的讲述十分冗长,然而却充满一种深沉的感怀,并不令人厌烦。就是在那时,我感到漂泊的美丽,随着江水流动的质朴生存状态,是最不带功利的人和江河的契合。我压抑住自己询问他的妻子的想法,我以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然而是他自己的讲述,让我再一次震动。是四十年代的事情了,彼时中国仍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挣扎。日本鬼子顺着长江而上,意欲直捣重庆。然而长江天堑,水路极其险恶。他的妻子,便是在拒不带路的坚持中葬身长江。连同他没有长成的孩子。
我转过头去看那江水。平静中蕴藏无限暗涌的水面,承载了多少日升月落,又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并且把它们变成了不可探测的骨殖。
我看到他浑浊的泪水从同样浑浊的眼睛中流淌出来,有羞愧的惶惑。我并不懂得如何去安慰他,我甚至在那一瞬间失去了语言。我看见父亲颤抖的嘴唇,他长长的叹息响彻我的回忆,很多年以后,我都能毫不费力地想起来,而且清晰如故。
然而这些即将消亡。水手最终仍要上岸,即使他出生在水上,在那有着一个硕大棚子的船舱里,听着潮声从母腹里坠地。他们的根在水上,然而他们要坐在家门口晒着这百无聊赖的太阳,不能够做任何事情。
而那一排一排欧洲风格的房子矗立在山间的平地上,有着极不协调的视觉障碍。马赛克墙砖的粗糙光泽仿佛一种轻蔑的嘲弄。
我倾听他们的讲述,长久地陷入这个悲剧性的事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脚下是坚实的土地,而不是习惯了一辈子的轻微或者剧烈摇荡。我并不知道他们能怎样驱遣心灵深处的渴念,和来自生命的内核的喷薄热情,在每一个寒冷凄清的漫漫长夜里。
我仍然不可自禁地想起黄土高原,想起那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水的冲刷极富戏剧性地割裂开这广袤的土地,黄土又以极强的可塑性变成今天的样子。坚定,贫瘠,顽强挣扎。那里的人们亦是常年忍受这样的贫穷,脸上手上是同样的沟壑和粗糙的质感。黑黄皮肤,皴裂的脊梁对着焦渴的天空,远处的羊群用蹄子刨着草根都近乎消失殆尽的土地。
黄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在它的流域中得以茁壮成长。农业文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正如掠夺性泛滥的商业文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一样。依附着黄河而发展起来的农业养活了华夏族最早的祖先。然而这土地已经在常年的过分开垦和微弱保养中变得千疮百孔,踏在它身躯上的每一步都能引起它摇摇欲坠的颤动。
在洛阳,我见到了镇河神兽。那样庞大而且凶神恶煞的兽类,背负着人们对于丰收和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即使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而且并不能真正地镇住汹涌的洪水,人们依然用最虔诚的仪式来祭祀和祈祷。
历史书上记载了很多次黄河的改道以及决口的灾难性事件,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家园,亲人,还有自己微薄的生命。黄河于此时显示出了一条文明起源依附的河流的秉性,盛大而且隐藏着毁灭冲动。人类和江河本来就有着比血脉更为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即使微弱,也无法断绝。
我的手指划过地图上的运河以及漕渠。那些用血肉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千里沃野的支持系统和统治者江山巩固的基础设施。人类从江河的仳护下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在做着顽强的抗争。逐步改变着和江河显性的隐性的联系,最终迈向一条不知所终的路途。而农业文明从江河流淌堆积成的平原或者三角洲上开出花来,凝固成一种恒久不变的姿态,顺着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流传。磨损的石板和堤坝在一次次拙劣或者高明的修复中渐次裂变,成为后人瞻仰的遗物,直至无法恢复。
在去往西安的途中,我见到荒凉的黄土山冈,连成一片,蔓延起伏。稀疏的野草在烈日的暴晒下打了蔫,横亘成视线里高低突兀的草茬。父亲指着一段稍深的谷地对我说,那里,是黄河某条支流的故道。而彼时我的眼前是被焦躁热量烤得蒸腾起来的空气,有一种流离跳动的不真实感。没有水,只有这漫天遍地的土黄色,以极小的热容承接着炙烧,形成难以忍受的高温。
我无法理解,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和隋唐。它的贫瘠和荒凉是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我努力搜寻记忆中色彩鲜明的句子,来掩盖内心巨大的失落和痛苦。我记得的是,隋唐的运河西连洛阳和西安,最豪华的船只运载着皇室的供给到达盛世的长安,沿途有夹竹桃盛开。
可是就连看尽沧桑的秦俑也沉默不言。他们瘦削挺拔的身躯承受了多年在地底的阴暗和闭塞,将这数千年的变化永远地尘封成无法解读的秘密。
父亲曾经在某一次去湖南之前对我盛赞湘西小城凤凰的美丽,说有着最朴素醇厚的风土人情。我央求他去凤凰一趟并多带些照片回来,然而他的失信将我的失望变成了巨大愤怒。他拿出买好的凤凰的图片册,缄默不言。我翻开的第一张图片上赫然挺立着一幢两层小洋楼,而照片角落的吊脚竹楼显得无比的寒酸和孤独。
阳光让一切显得破碎。
我终于不可抑制地淌下泪来,看着那渡船上边水手相似的僵硬而迷茫的眼神。衰朽的缆绳昭示着明显的骗局,我甚至不知道,在那片大山的深处,是否会有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最终取代翠翠爷爷和她的事业。
所有的事物都会死亡,包括流淌了千年万年的江河。
第一次见到黄河是在郑州,火车通过那座大桥,我无比兴奋地向下望去,以为会是长江一样的汹涌气势,奔腾不止。然而我所见的不过是一个近乎断流并且垂死挣扎的水洼,细沙粘合成稀松的泥巴,在缓慢流过的水的细微冲击下疲倦地跳跃。我用力按揉着因惊怖而瞪大的眼睛,有着微弱绵延的疼。
人类逐渐脱离江河,那些在河边形成的高潮时代已经过去,仿佛命运的法则。江河孕育的文明正在走向衰亡,不复铿锵的质感和历史的美感。现实的利益和千万年来的盲目错误逐渐改变了江河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我只记得自己的深重绝望。黄河的身躯臃肿,趋向死亡。长江的辉煌已经伴随着水手的叹息轰然倒塌。
总是会有飞鸟从天空掠过,翅羽下蛰伏着大片的阴影,时间被遮挡和转换,年轮之轻盛开在直刺天宇的树的高大身躯里。
总是会有挽歌低低地唱起,穿越空茫的迢迢距离,生命不断诞生和消亡,人们惶恐而敬畏的眼神流淌成信仰般坚定的习惯。
然而即使江河萧条了,人们是否还会在多年以后的回忆里想起这样一个无私而博大的生灵——它忍辱负重,最终完成了一种文明的感召和传递。抑或连最后的渡船,我们也没有来得及瞻仰和纪念? 编者点评: 一条鲜明辉煌的河流,一幅古老神秘的图腾,一封疮痍满目的遗书,一首支离破碎的挽歌。当历史的汹涌澎湃终于被淤积的黄泥所掩埋,当世间的纯真无暇只能在叹息的黑幕后缅怀,可听见,这荒凉的绝响!
扎西德勒
吕心悦 高二(12)班
(唐古拉——藏语,有译作“平平的高地”,有译作“高原之山”,总之有水涨船高的意思。)
早就听说荆门有个叫“唐古拉”的藏饰品店,久仰大名后的某天终于有幸目睹其“庐山真面目”。
小店安静地坐落在繁华大街的一隅,既有“心远地自偏”的脱俗,又饱含跳跃激昂的民族风俗。沉重的翘起两弯尖角的门透露着雪域高原凝重广博的气息。轻轻踏进,扑面而来的是悠悠的檀香,像山间寺庙里旺盛的香火,夹杂着水边的袅袅雾气。喃喃的藏语歌谣萦绕于店内的小饰品间,像是在念经又像是在唱诗,随意的呢喃中却哼出了神圣的信仰。
饰品很多很杂,但也陈列得错落有致。尼泊尔的银饰耳坠、手镯,点缀着藏青色或深红色的藏珠。它们没有铂金一样炫亮的金属光泽,却微微透着古铜色的光——仿佛来自于几千年前,缓缓地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这里,并带来了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而藏银饰品却不一样,它们在深红尼龙布的映衬下闪着雪白的光,那是店里的活泼的精灵吧。
藏天珠是西藏地区天然形成的雨花石,它们叮叮当当地挤满了玻璃柜。大自然的爱抚使它们逐渐圆滑温润,有的留下些奇异的图案,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每一颗小石头都会是一个浪漫的童话。
东面墙上挂的是各种用牛骨做的护身符或是 刻着六字箴言的狼牙,怪异的形状扭曲着魔鬼的咒怨,塞满了扎西德勒式的祝福。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就通过这种古朴真诚的方式来表达,寄寓的不只是真情,还有那漾在高原风中的灵魂。
细腻的藏红花在玻璃瓶里发出幽幽的淡淡的紫光,厚实精致的西藏宝刀诉说着坚毅和勇敢,洁白的哈达静静地垂在班禅大师的照片两侧……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联想到茫茫的草原,湛蓝的天空中流动着的筋斗云,经幡招摇的玛尼堆,只套一只袖子的西藏老人手中的转经筒……那个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生活的民族总唱着自信的歌,面对着赤裸的蛮荒却有着与生俱来的韧性。
在店里转悠了半天,被一对藏银的项链吸引。一大一小的转经筒模型坠在玄色的绳子上,双双躺在垫着黄色绸缎的小盒子里,煞是好看。突然就想到了大草原上的爱情,回天转地延绵悠长的藏族情歌,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城市中的物欲横流,只有羊群是他们誓言的见证,只有骏马带着两颗相印的心奔驰于蓝天白云之下。依偎在小河边守着夕阳一起慢慢变老,化成琥珀你依然是我手心里的宝。买下了那对项链,店主送我了一条金黄的哈达,说放在枕头下可驱除恶梦,装在旅行包里可保佑平安。晚上回到家,把哈达工整地叠起来,虔诚地放在枕头下——扎西德勒!
编者点评: 西藏,被誉为“中国最后一方净土”的圣洁土地,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透过一间叫做“唐古拉”的小店静静瞻仰。愿每一个纯洁善良的人,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第三版
清秋寒韵
刘蔚 高一(1)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沧海一粟,在这茫茫浩宇中悄然浮沉。经历了春的喧妍娇艳,夏的芊绵茂密,在清冷零落的秋里,我们,能收获些什么,才不致虚度当初的锦瑟年华?
摒弃浮华的喧嚣,幻想的明天,在心灵的最深处,搜寻生命的至真。
自甘篱落傲秋霜,不共春风斗百芳。秋之精魂,无言地揭示了生的真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那冗杂浮喧的年代,做一方百姓的衣食父母无疑是光宗耀祖的。他本该以此为荣。可是,面对这勾心斗角的黑暗官场,他倏然明白了有价值的人生是什么。持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气节,本着对贴近人性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他毅然选择了弃世,去独自把玩采菊东篱下的那一份悠然。于是,往事越过千年,一位隐士的名字仍在华夏的沃土上广为传唱。陶渊明,不愧为一枝真正洗净了世俗之气而使灵魂得以超脱的清秋素菊。
叹,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古今多少寒窗学子,为了那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倾尽一生,直至满头华发,对镜长叹。叹的却是功名无望。殊不知,繁华事散逐香尘,俯仰之间,一切皆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散。这样的躯体,实是一具干瘪的空壳,在荒野中无声糜烂,最终不遗一丝痕迹。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一丝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个纤弱的女子长在深闺,温柔地用含情目凝视着这似梦非梦的菊丛,悠悠吟出了清隽别致的诗篇。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心事,也无人知道。才貌绝佳,却一副清高孤僻的本性,从未想过取悦贾母,笼络婢仆,只是用自己的一颗七巧玲珑心默默地爱着那晶莹的宝玉。菊样的孤傲,造就了她的悲剧,却同样造就了一个纯然灵秀的另类倩影,在滚滚红尘的对岸永生。她的人生并不完满,可她清澈叛逆的灵魂为她短暂的生命平添了一份高雅,维系了一种永恒。
人生短暂如蜉蝣,无暇沉湎于花花绿绿的物欲世界。让心灵沉静下来,拨开浓密的云翳,去追逐那一方蓝天。让羽翼乘着信念而上,让幽香弥漫于云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挥洒心中灵动的诗篇,让本真绽放光华。那么,再短暂的一瞬也将成为永恒的秋韵、秋味和秋魂。
编者点评: 大量古典诗词的引用,历史人物的评析,优美词句的创作,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炎炎夏日,吟唱一首词,追念一个人,随作者一道,品那一抹余香的清秋寒韵,也独有一番风味。
英雄泪·泪英雄
郑爱玲 高二(11)班
恰若浪与浪的推打,历史一轮接一轮地压印着自己的辙迹。开始了的、经过了的、结束了的都在此起彼伏、兴亡更迭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曾经的引吭高歌,曾经的低吟浅唱都随着滚动的车轮隐退,但却没有销声匿迹,因为一句句英雄的诉说、一滴滴英雄的眼泪在无形中拨动了后来人们的心弦,以至于他们为之落泪。
尚且记得那一个特殊的日子——公元975年。即开宝八年的一天,一个王朝在落泪,尚且记得那个清晨,天地化作一气,乌蒙蒙的。一个太监嘶喊着,两腿抖了又抖,栗了又栗,
“宋兵侵临金陵了。”
他,李煜,拥有着南唐江山的一切,仿佛听见了一声轰天雷鸣从他的耳际震过,如从酣梦中苏醒了。他还在呆立,猛然听见了万众呼声汹涌而来,覆盖了整座宫殿。
他被俘了,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日子。
在汴州,在宋太宗为他设置的牢房,他蜷缩在了一处,但似乎心还在向外张扬。然而,他看见了四处蒙蔽着的黑暗,感受到了这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樊笼。他的心沉了,开始以回忆为睡榻。
他很清楚,如今的故国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炽热的心灵似乎又翻起了许久荡漾过的澎湃。然而,卧薪尝胆又有何用?昔日的皇叔,昔日的额娘,还有昔日的忠臣,他们如今又奔自何方?想那天,宋兵如狼似虎的眼神,才意识到他们因为自己而被关在了牢笼。内疚、自责、愧悔、无奈一起翻上了心头,混杂在一起,是一种说不清的滋味。他不愿去理,因为它“剪不断,理还乱”。
时光的蠕动,让他受不了。他早已隐约觉察到天堂的到来,他不知道是否是富丽堂皇的,如同他曾经拥有的。那一天,他咽下了毒宴,告别了人间,一个腾飞过,却又沉沦了的人间。片语不留,只留下了那清新美丽中融有真情的诗篇,一滴滴冰冷的泪。
那一刻,人们都说他是英雄,一个没有卖国的英雄,一个才华横溢的英雄。
又是寒更雨歇,又是葬花天气。窗外的玉兰花瓣,冷清地叹息着,飞回了那片埋愁地。这里散洒着人们的泪,颤抖中,他们在诵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坟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人们记住了他,李煜。点点飞泪,无奈惋惜,但穿越不了时空的隧道。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他们在嗅吸着余香,在数不尽的三更寒梦中,他们满泪如雨,只为这英雄,为之泪下。
编者点评:读罢此文,只觉得身上的寒意更浓了,在一个忧伤的季节,为一位忧伤的英雄落泪,也未尝不是一种倾诉。沉稳的笔触,飞扬的文字,击越出一首悼歌。
平安与旧俗
卓丽芬 高一(15)班
平安,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试问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村子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初六那一天举行隆重的仪式。听村里的长老们说,那叫“挂香”,为的是通过这个仪式来求得来年家人的平安。
我有幸目睹了所有的过程。清晨,宁静的村庄被一阵锣鼓声打破。站在阳台上,只见对面山上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山下进军。奶奶说,这就是“挂香”的队伍。他们从山顶的寺庙出发,再穿梭于村庄的每条大路,然后在山下的寺庙里举行仪式。锣鼓声越来越近了,队伍经过的人家,每户都会放鞭炮欢送,说是可以得到神灵的赏赐。
队伍路过我们家时,我才发现原来队伍的排列也有特殊含义,整列队伍都由男的组成,无论老少。队伍分四部分,首尾各有三名鸣炮手。第一部分是举大旗的,共有十二个人。旗子的形状大小各异,旗子上写着“卓府三位真人”的字样。皆是大红色并镶了花边。第二部分是抬轿子的,三个轿子由小到大依次排列。轿子里坐着的神灵大概就是卓府三位真人吧。最大的轿子是由9个人抬的。第三部分便是敲锣打鼓的,他们一路上总奏着同一种调子,并且不曾停止过。最后一部分是尾随者,人很多,其中也有举旗子或杆子的。队伍继续行走着,一路上热闹极了。
男人们组成队伍,那女人们呢?她们也不闲着。在去山下的寺庙的路上,挑着两个箩筐的妇女们渐渐多了。箩筐里装的都是为神灵准备的贡品,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
当队伍抵达山下寺庙时,贡品早已以家庭为单位摆放在寺庙门前的场地上。最后一辆轿子安全到达后,村民们一起欢呼。就在这时,最后一辆轿子开始猛烈地左右摇摆,九个轿夫也跟着摇摆。奶奶说,神灵发怒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看。”只见九个轿夫在摇摆中将轿子围绕寺庙转了三圈,一个巫师站了出来吹响了号角。顿时轿子落地不动了。鞭炮声,欢呼声再次响起。
寺庙里坐着一排年长的爷爷奶奶,说是在和神灵交流。妇女们上完香后,便等待着仪式的结束。当巫师再次吹起号角时,妇女们便将贡品收到箩筐中打道回府了。渐渐地人都散了,炮声仍旧响着。东队是最后离开的。寺庙前,几个调皮的孩子追逐着,打闹着,安静的孩子则在寺庙门口蹲着,望着桌上的贡品发呆。仪式就这样结束了。
村庄又恢复了宁静。
奶奶笑着说,来年大家会平平安安。
我点了点头,心里想着,但愿村民们的心愿都能达成,才不会白忙一场。尽管村民们对神灵的虔诚祷告看似愚昧无知,但是我能确信一点的是他们都渴望平安。
旧俗源于对平安的渴求。
编者点评:原始的风俗,美好的祝福,作者以其细腻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朴实而温暖的乡村风俗。平安,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灯。愿这盏灯能静静地陪伴你一生一世。
单行道
李诗杰 高二(15)班
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
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
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
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
——题记
高考结束了。高三的学兄学姐们走了。
晚自习时,望望那边已是人去楼空的黑漆漆的高三教学楼,有点伤感,曾经灯光通明的高三教学楼漆黑一片,在黑夜中只看得到隐约的轮廓,像是一只张开大口的怪物,等待着我们主动地送上门去。我们已是准高三学生了。真的很快,我们的高三时代就这么悄悄来临了。
爸妈正在商量着上高三租房子的事情,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心底突然产生了一种恐慌,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仍不得不去面对,面对似乎是充满劫难与沉闷的高三。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单行道上,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洒遍一地。我们累,却无法止歇;我们苦,却无从回避。
记得小时候,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想。老师们每每布置《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的我》这类的文章时,大家都会充满憧憬地幻想,然后规规矩矩地一笔一划地写在方格子的作文本上。作文批改发下来后,大家又会聚在一起交流,交换着彼此的梦想。事实上,那也是被称之为“梦想”。儿时的理想,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成为了记忆中的一个美好而不可触摸的梦。那时候,大家都把未来想得很简单也很美好,以为那样美好的生活与现在就像一条直线的两端,只要时间到了就可以直接到达,这条线并不长,而且也没有岔路口,没有陷阱,问题仅仅在于时间。
现在,我们都回不去小时候了,单行道上是不允许掉头的。我们都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的位置,重新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来。一年后的今天,一切将会尘埃落定,我们都将像蒲公英一样,飘向自己的方向。曾经喜欢过的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以后会懂得虽然真实但并不正确。一路走一路丢弃一路寻找。安妮宝贝写道:“捡玉米棒的笨狗熊其实并不愚蠢,它只是在做它直觉中的事情。它也许会有两个结果,最终是手中空空,什么都没有,或者,抓住它最后捡到的那个棒子,对它自己说就是这个了。”就是这样。结局又算如何。人一生下来就是注定要面对死亡的,但却不能放弃奋斗与抗争。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我们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想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想要闲散,就不能获得成就;想要愉悦,就无须计较周围的人或事;想要前进,就必须离开现在停留的地方。所有的过往与回忆都要通通抛开,以最好的姿态面对高三的到来。有些回忆,虽然美好,但是只有放下,才能解脱。
有人说:“生命就像烟花,绚烂一时,空虚一世。”这句话也许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太消极了。我们都还年轻,有很多东西都还不能理解,有很多事情都还没有经历,我们没有资格说什么悲伤。虽然,学业的繁重,家长老师的压力有时会让人窒息,但是我们要学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只有一年了,抬头望望远方,已经可以看到光亮了。
无可否认,其实我们的耐心与珍惜都变得很少。陌生的面孔来回穿梭,彼此只能草草了事。来是偶然,走是必然,只有回忆可以在心中长留。或许,一点回忆也就足够。我想我们现在能做也是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了。不是不应该有后悔的,即使可以有悲伤,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其余的东西,冥冥之中自会有定数。
梦是单行道 不准向后掉
只能往前跑
下一秒
就像预告
出乎意料
都猜不到
也停不了
编者点评:把人生道路比作单行道,很有创意。我们既然已经置身其中,就应该端正心态、努力拼搏。文笔具有时代感,却又不浮夸、不造作,算是一篇佳作。
第四版
爷爷泡的茶
二(12)班 贾淼磊
在我姐姐出生的前一年,爷爷就去了。所以我从没有见过爷爷。我对爷爷的印象来自于我爸爸的长相和脾气。因为奶奶说,爸爸很像当年的爷爷,一样的顽固牛性儿脾气。
因而奶奶儿孙满堂但又孤单无伴地过了二十多年。印象中奶奶总是笑呵呵的,微微的笑容在她脸上演绎,荡成一圈美丽的涟漪,在微风中,伴着花白的头发。
自打我记事开始,印象中的就是奶奶微风中的白发。记得在我小时,奶奶每天早晨都要梳头发。那花白的头发被奶奶的手一簇一簇地抓住,然后用梳子用力地梳下来。头发却依旧微卷,几根银丝被梳落,泛着白光。
奶奶的一生并不怎么传奇。她的家离爷爷的家不远,只隔了几个村子。奶奶和爷爷的结合是传统意义上的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但我却能想象奶奶刚过门时的羞涩和腼腆。奶奶是勤劳的,因而我知道爷爷也是勤劳的。爷爷和奶奶在一起走过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那许许多多苦难的日子。奶奶有六个儿女,还有几个几岁大了却夭折了的孩子。提起曾经艰辛的日子,奶奶颇显自豪,因为她毕竟把她的六个儿女带出了三年饥荒,十几年贫困。也正在那时,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奶奶的头发,从我一出生就是白的。
爷爷的坟,埋在一块庄稼地里。一个墓碑和墓碑后面的一个圆土包,还有圆土包上长着的一大团草,这就是爷爷的坟墓。墓碑上刻着的是爷爷的直系后代,不过没有我——那时我还未出生。每年,城里的大伯或外地的姑姑们回来,都要买鞭炮去上坟。逢年过节,我们这些子孙也一定要去上坟,而奶奶却从未去过——也许只去过一次,在爷爷出殡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在农村里,是忌讳奶奶作为一个死去老者的妻子去上坟的。只是每次我去时,奶奶总会对我说,去了,多给你爷爷磕两个头。
印象中,奶奶也不只是一直在笑。当她的话对顽固暴躁的爸爸失去效力时,她会很无助,很难过的叹气。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小时,当奶奶问三婶要月粮而三婶不给时,奶奶坐在路口的大青石上,看着三叔家的门,很难过地骂儿不孝,娶了媳妇忘了娘。那时的奶奶的脸上会流出几行浊泪。而那时的奶奶在我眼中是那么矮小、无助。我知道,奶奶会想起他已死去多年的老伴,如果他还在,至少还有个诉苦的人。
现在的奶奶喜欢在有夕阳的时候,拿一把椅子坐在院中的某个阴凉的地方,执一把蒲扇在手中安详地扇着。奶奶说,如果你爷爷能多活几年,就能多享几年清福。说到这,我心中掠过一丝难过。我知道,奶奶在想爷爷了。
我愿意相信奶奶和爷爷之间有爱情。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一部分,默默地关爱对方,默默地经营他们共同的家。
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爱情。这也是从古而今,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爱情,婚姻,家庭。
爸爸是爱喝茶的。我没问过奶奶,爷爷喝茶不喝。我想,爷爷是不喝茶的,因为喝不起。但我知道爷爷也能泡茶,他那发黄的手茧,泡在水里,会有茶色蔓延,就像他留给奶奶的感情一样,醇厚、悠远……
编者点评:在这个爱情也“速食”的年代里,我们太需要追忆一份这样的感情,平淡淳朴,却相濡以沫、天长地久,如一杯茶。行文质朴,感人肺腑。
书本悠悠,我心悠悠
周承睿 高一(3)班
是浓郁还是芬芳?是香甜还是清爽?是喷香的烤白薯还是滑腻的巧克力?不,都不是。它是一种奇妙的香,使人心旷神怡;它是一种独特的甘,使人在冥冥之中得到一股力量。不错,这就是书的味道。
——题记
每到新学期伊始,我从老师手中接过新发的课本时,崭新的书本散发出阵阵油墨的香气总会让我爱不释手地摩挲一阵。我知道,对我来说,又一个新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大门。
我爱书可以说胜过万物吧。曾经为了一本经典的小说彻夜未眠;曾经为了买一本散文集而饿肚子省钱;更曾经为了它摒弃休息时间。若要说我对书的虔诚,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
“吃饭诚可贵,
睡眠价更高;
若为书本故,
二者皆可抛。”
说起我爱书,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一位中年男子的父亲,几十年里,天天都是捧着一本红皮的《三国演义》读,然后为邻里们说书。父亲快要去世时,回光返照地挣扎坐起来,拉着他的手,向他说了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故事:
中年男子的爷爷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在保长家做长工,说好年底拿工钱。结果年底连出了几场抢劫杀人案。年底爷爷去拿工钱时,保长让他拿了一张纸条给警署署长,说是送了就给工钱。爷爷欢天喜地地将纸条给了署长,谁知他一看,脸色大变,大呵一声:“抓这个送上门来的贼呀!”爷爷被严刑拷打了半个月,最终屈死在狱中。临死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啊,我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你以后一定要读书啊!”儿子,也就是中年男子的父亲哪有钱能上学呢?于是他拼死拼活的劳动,就是为了将几个儿女送去念书。如今也遂了愿。《三国演义》的故事他只是听过并记了下来,书中的字他一个不识。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激励儿女们读书啊!
读完这个故事,很少流泪的我觉得眼眶湿润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书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更加饱满。
书本就像春的四月,是叶子和花朵的时代,整个大地清香四溢。叶子的香气,花朵的香气,叶子与花朵混合的香气,因彼此缠绕而无法升到高空,就把人重重围住。花儿,柳枝,树叶,缠绕摇曳;花香,树馨,此起彼伏。书本就是这整个自然界。
我爱书本;爱“人生到处知何处,恰似飞鸿路雪泥”的淡泊,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回环往复。书本的味道使万籁都寂,唯有天籁在耳边回荡。人生境界,莫过于此。
书本是人生的调味剂,她用她独有的味道将苦涩变得淡远,将伤口抚得平复,将人们的灵魂变得高洁。
从头到脚的沐浴,从身体到灵魂的净化,一种全新的感觉。这就是书本的味道,是书给我的礼物。
编者点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人的身心愉悦,请屏住呼吸,随作者进入书的殿堂,接受书的阳光般的洗礼吧!
妲己的一生
高一(3)班 余翕睿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曲折离奇,不断演绎,不断轮回总在曲折繁芜中不断前进。
——题记
(一)
“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上帝问我。
“我要做美女。”我眨着双眼对上帝讲。
上帝笑了笑,那种笑里好像隐含着很多喻意。
于是,这一世我成了天下最美的女子。
(二)
我生长在丛林最深处一个清幽的山谷里,我与同伴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女王抚养了我们,她给我取名叫妲己,我是整座山林中最美丽的狐狸,我拥有了绝美的外貌与崇高的地位。一天,女王叫我去,她给了我一颗药丸叫我吃下,我吃了,忽然,一股巨痛向我袭来,我的雪白的皮毛变成了青纱,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人,我看着镜中那美丽的女子,不自觉地被她的美貌打动了,那是我吗?女王告诉我,我要去人间寻找一个人,他是人间的王,商纣。我问女王:“为什么?我并不想离开山谷,离开你们呀?”女王摇了摇头,什么也没有说。
(三)
我来到了人间,根据女王的指点,我来到了那个男人住的房子,人间的王宫,那里没有幽谷的脱俗与闲静,有的只是金碧辉煌的饰物与歌舞升平的喧闹。
我踩在红地毯上,慢慢地向前走,两排人站在我的两边,他们用吃惊与鄙夷的眼光看着我,我十分害怕,自从我独自一个来到这陌生的种族生活的地方,我心中从来都是害怕与惊恐,我的脚步越来越慢,我的脚在颤抖。不慎,我摔倒在地,旁边传来的是笑声与谩骂,我真的害怕,我真的好想哭,这时一双手,一双温暖的手伸了出来,扶住了我,他把我扶了起来,我抬头看见了他,那是一张清秀俊俏的脸,我慢慢地站了起来,他抚着我慢慢地向前走去,走到了红地毯的尽头,他们叫我跪下,我照做了,从来我都是听从女王的命令不会违抗,我抬起头,看见了高高在上的王,我要找的人,他很威武,比起刚才的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觉,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吃惊与怜爱,他居然从那高高在上的椅子上跑下来,扶起了我,他很轻地握着我的两臂,很害怕弄伤我,他的手很大也很温暖,但却有茧,刺痛了我细嫩的皮肤。 那一天开始,我成了他的妃子。
他非常宠爱我,他给我建了一座湖心小宅,他对我的宠爱甚过了所有的妃子,正因为这样,其他的妃子对我恨之入骨,她们不断地向王后告我的状,说我迷惑大王。终于,大臣们在朝中合力要大王废除我,大王极力反对,但所有大臣都要废除我,他们还说我会给国家带来不幸,他没有说话,他最终没有废我,但我的湖心小宅他再也没有来过,我不怪他。因为他的压力很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我的心底早就被那双纤瘦的手,那张俊俏的脸所填满,并没有王的位置,王走后,我对那张俊俏的脸的思念越来越重,虽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不觉已经三个月了,我在湖心小宅里孤单地生活了三个月,侍女和许多家具都已经被搬走了。空荡荡的房子和之前的形成强烈的对比,我实在不想这种日子再过下去了,我已经到了绝望的境界,这时女王出现在我面前,她告诉我要去与那些妃子斗争,而我却没有听,我从来都不是残忍复杂的女人。
有一天,艳妃到我的湖心小宅,她一到就假装同情地大声叫屈,而我也并不理睬,但她越来越过份,竟将王赐给我的珠宝全部丢到河中,还说我要这些已经没用了,我很生气,大声与她吵了起来,她竟动手打了我一巴掌,我实在忍无可忍,动手打了她,她气愤地走了。本以为就结束了,没想到几日之后,我知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我被打入了冷宫。
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疯疯颤颤的女人,她们口中都叫着王的名字,我此时才知道,王是多么地残忍,我对他有了丝丝恨意。此时,女王出现在我面前,我已决定按女王说的方法做,女王决定帮我。
果然第二天,王就把我接了出去,我从那开始,我决定要报仇,要那些害我的人类付出十倍的代价,我于是设计害死艳妃,我发明了一种酷刑“菜盆”,里面全是毒蛇,那些妃子相继被我害死,我心里感到丝丝快感。我又设计想要陷害王后,但她的势力如此强大,我没有达到,可我还是胜利了,因为我可以与王一起听政。于是,我上朝了,一下子,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是他。我终于知道了他叫博义考。我很喜欢他,我命他来教我琴,可他拒绝了,还用仇视的眼光看着我,骂我是奸妃。我的心碎了。这是女王告诉我,人类是最无情的,所以你必须对他无情。我相信了,我无情地将他杀死,并用最残忍的手段将他剁成肉酱,因为我要出气。自此以后,我毫无节制地杀人,杀掉那些和我不和的人。就这样,我控制了整个朝中大权,姜子牙带着他的大军想要毁灭我,我派了最顶尖的高手,却总是失败,他们的大军一天天地逼近,终于,他们打进了王宫,擒住了我,把我拖去市场。那一阵刀光将要在我脖子上刮出血迹时,我才彻底明白,我是多么幼稚与可笑,仅仅为了复仇,为了那一口气,我杀掉了许多人,我的一生很失败,我残忍地杀害了我爱的人,让爱我的人因为我而背上千古骂名,可一切都太晚太晚了。刀落下,我的眼前一片眩晕……
(四)
我再次站在上帝面前。他问我:“你下辈子做什么?”
我终于明白上帝笑容的含义,我说:“只要做平凡的人。”
(五)
历史课堂上,老师正在讲着武王伐纣的事。
“妲己迷惑了商纣王,杀了许多忠良,是个坏人。”老师讲道。“不,”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可她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呀!”
后记
社会在曲折中不断进步,人生本是如此,不要因为曲折而放弃,更不要因为人生的不幸与曲折而去报复做错事,因为在曲折中会不断进步。
编者点评:这是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有着历史经久不息的凄美。作者在其中洞察出的哲理让我们叹服——人生不能因曲折而放弃,不能因曲折做错事,要在曲折中不断进步。
中缝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28期答案
1、《诗经》 2、《左传》 3、《国语》 4、《史记》 5、《论语》 6、《孙子兵法》 7、《晏子春秋》 8、《汉书》 9、典论·论文》 10、刘勰的《文心雕龙》 11、钟嵘的《诗品》 12、沈括的《梦溪笔谈》 13、《水经注》 14、关汉卿的《窦娥冤》 15、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16、吴承恩的《西游记》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28期获奖班级
高一(15)班、高一(10)班、高二(12)班、高二(11)班、高三(3)班、高三(15)班
清华金思力改善考生记忆力
有些孩子比较聪明,可是复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什么?
到了初三、高三,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其实很聪明,但老师讲的无法全部听懂,或是刚听了一会儿,思想就开小差,考试成绩一直无法提高,这让很多家长困惑,其实,这都是“记忆”问题。
现代科学认为,知识是以“概”(或具体形象)和“类别”(概念与概念间的联系)“记”在大脑内的,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如果某个知识点无法得到已有知识结构的支持(即无法理解),大脑就会排斥它,主动忘记。
如果某个知识点孤立地进入大脑,不能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它就得不到随其它知识一块反复被运用(“联想”)而强化的机会。就很难被记住。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样说过“复习,其实是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一些聪明孩子平时不注意积累,知识结构千疮百孔,当然难以在复习这种快节春天的学习方式中,将大量的知识点“记”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习起来就显得吃力,脑力活动更加剧烈。改善记忆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金思力”杯有奖答题
第29期题目
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2、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3、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
4、我国第一部杂文集
5、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6、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
7、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
8、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9、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10、我国第一首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民歌体叙事长诗
11、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12、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附加题
1、请说出清华金思力三大特点?
2、“乙酰胆碱”的作用是什么?
3、当大脑内缺乏“乙酰胆碱”时会有什么症状?
4、哪些食物中含有“乙酰胆碱”?
5、清华金思力的服用方法是什么?
成 果 存 盘
(岚光文学社社员作品发表一览)
(接本报2005年第2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夏一鑫(2002级)的作品《高三的门槛上》发表在《荆门晚报》2004.12.3“教育文萃”栏目。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张雯(2002级)的作品《中国文字》发表在《散文诗》(湖南)2004年第12期“抒情词典”栏目。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郑爱玲(2003级)的作品《雨意》发表在《荆门晚报》2004年“文萃”栏目。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熊静(2002级)的作品《南方下雨,北方下雪》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语文报》(高中版)2004年12月7日第465期(总第1637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夏一鑫(2002级)的作品《高三的门槛上》发表在《三角洲·校园文学》(双月刊)(江苏)2004年第6期(总第189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郑爱玲(2003级)的作品《桃源深处》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报《语文报》(高中版)(山西)2004年12月7日第467期(总第1641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曾峥(2004级)的作品《再冷的冬天也有暖意》发表在《荆门晚报》2004.12.31“教育文萃”栏目。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夏一鑫(2002级)的散文《在高三的门槛上》发表在《读写月报》(高中版)(江西)2004年第12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熊静(2002级)的作品《红楼隔雨相望冷》发表在《三角洲·校园文学》(双月刊)(江苏)2004年第6期(总第189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熊静(2002级)的作品《衣橱里的玩具熊》发表在《三角洲·校园文学》(双月刊)(江苏)2004年第6期(总第189期)。
●2004年12月,文学社社员熊静(2002级)的作品《梦入江南烟水路》发表在《三角洲·校园文学》(双月刊)(江苏)2004年第6期(总第18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