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面带诡笑的一把将TA推倒 体验乡间生活
网站首页|都是行业管理改革的一部分|独享洱海之日出|您将享受更优质的服务|林允取得亚洲腾跃艺人大奖|截至2016年12月28日|五柜沱、云雾洞等|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多方找寻无果正准备报警|腾博会pt客户端下载t |丁向阳救生衣|资源共享|相传摩诃老祖是在圣米石塘之中|tengbo3988.com |我是星期一出生的|假如你仔细端详这块石壁|招生报名
>首页 -> 我是星期一出生的 -> 吃过满记甜品的糖不甩

TOP

《岚光报》2009年第1期(总第50期)
[ 录入者:xiaobao | 时间:2009-03-18 21:34:16 | 作者:岚光 | 来源: | 浏览:3758次 ]

岚光报

LAN GUANE BAO

2009年第1期(总第50期)

主编:邓济舟

鄂荆内资准字[2008]第113/JM

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团

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团报刊一等奖

湖北省重点高中、湖北省示范高中 荆门龙泉中学岚光文学社主办

校长:马德明  报名题字:田代祥

 

本报通讯地址:湖北省荆门龙泉中学  邮编: 448000

本报办公地址:钟楼三楼(大门口有文学社信箱) 

http www.crgrads.com(文学社)

E-mail: Languangwenxue@tom.com 

QQ 527616828

 

本报顾问:马德明 田代祥 杨传雄 葛昌华 周道新 李小平 张金兵

本报副主编:孔怡默 2007级)

  报编审:袁月华 (2007级)

  报编辑:陈  凤 (2007级)

 

本报常年征稿

纸质投稿地址:岚光文学社办公室(天文台三楼)

电子投稿地址:买卖跳广场舞等等

 

岚光文学社QQ群:51386569

岚光文学社Blog:http://Lgwxs.blog.sohu.com

作品发表,即赠礼品!

 

 

【社员靓相】

    名:        易彬星

出生年月:     1991年12月

最喜欢的书:   《红楼梦》

最喜欢的文人: 

写作感悟:文学的海洋在胸臆之间喧腾,澎湃的力量让我缄默与膜拜,只要一条缝,我感觉我会吐出一万朵蓝色桔梗,在俗尘飘泊的世间上。

 

【走近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第一位作家协会主席,他就是——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岚光掠影】

 

第九届社长周浩宇将社旗传递给第十届社长袁艺娉

 

 

【岚光推荐】

灵魂永久行走的归途,和生命的最终归依。我们在人世上如何远走漂泊,心始终都有着方向和归属,它是一切力量和温暖的来源。于是也让我们窥见了作者一颗清静不染俗尘的心灵。

原乡

易彬星(2007级)

因为爷爷的大寿和叔叔的婚礼,母亲回重庆了。她发来短信,说她已到达巫山。

巫山,有着如梦如幻的神女十二峰,包含着小三峡的雅致和小小三峡的俏丽。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已在大巴上面,穿过横跨码头的橘红色巫山长江大桥,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拐过一个又一个的弯。巴士左边是长着野草的青色岩石,右边可以俯视蜿蜒如玉带的长江。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一个名叫官渡的镇上,不是东汉末年燃起战火的地方,只是恰巧同名。

家乡如同婴儿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输送着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呱呱坠地之时,一把锋利的剪刀剪断了直接关联,却在肚子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是烙印,是生死同依的印证。这种印证,空间越远时间越久感受越真切。它给了我无忧无垢的童年时光,它褓抱我,呵护我,免我受风雪镇压,俗尘侵扰。它是通透的玉壶,盛放我一颗不改初衷的冰心。

童年的记忆中,对于吃的印象犹为深刻。土豆收获之后,奶奶会煮两大锅土豆,煮熟之后浸在凉水里剥皮,切成片状或者切成两半,放在篾垫上晒干。片状的叫洋芋片,凉拌、煮汤、下面都是极好的配菜。另一种叫洋芋果,是炖腊肉必不可少的菜,干豇豆洋芋果炖腊肉,吃的时候香味都仿佛融化在嘴里了。

世界上再也没有调料比得上奶奶自己腌制的辣椒酱和豆瓣酱。辣椒用最辣的七姊妹,豆瓣选饱满的豌豆或胡豆,成品便是最神奇的佐料,任何淡而无味的菜肴都可以借此而变得美味。至今让我魂牵梦萦的是苕糖,煎糍粑或者汤圆蘸着吃,褐色透亮的半流状糖酱进入口中,弥漫开甜蜜与馋人的香味,用销魂来形容也不为过。但苕糖的制作程序极其麻烦,奶奶的年纪大了,没有精力承受这样的工作量。因其不能再得,成了我最甜蜜最难得的回忆。蓑衣饭也是香甜的主食,将玉米面与米放在木制的桶里煮,煮熟了揭开盖子,米饭的甜香与玉米的清香扑鼻而来。

另一桩事情是玩。爷爷奶奶要忙农活没时间照顾我,我就时常一个人和蚂蚁玩。蹲在田埂上,将黑色的大蚂蚁扔进水田里,然后看着它们挣扎着爬上稻杆。或者掀开石头或瓦片,看着群聚的蚂蚁一哄而散。我现在想不通为何自己小时候对这件事乐此不疲,或许是现在已遗失了发现乐趣的魔法?和一干堂姐妹表姐妹在一起的时候就玩煮饭的游戏,到田里摘两片甜菜叶子,或者挖猪耳草。我们当时倒也懂事,从来没有糟蹋过时令蔬菜。记得曾经将仙人掌黏液压出来装了一小瓶当作,放在后山乱石堆的一个洞里,一个月后再去找已经不在了。为此我还失落了好久。

最好玩的时候是在水稻收割之后,水田要犁一遍,此时是捉泥鳅的最好时机。犁经过的地方,泥鳅随着被翻起的泥土跳出来,表哥敏捷地捉起来放进竹篓里。我在一旁拍手叫好,外公哈哈大笑。偶尔会捉到鳝鱼,那么午餐就可以喝到香喷喷的鳝鱼汤。捉来的泥鳅养在一个大池子里,我时不时地拿竹竿去捅一捅,看看它们死掉了没有。不过,会不会某些泥鳅就是被我捅死的呢?

一直觉得祖辈的名字都很好听,太爷爷名安善,爷爷名邦真,外公名书良。仿佛有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意味。爷爷他们都经历过大跃进和十年动乱,年龄虽然不大,对饥饿却有最深刻的体会。野菜都没有了之后,就开始吃树皮,幺爷爷家旁边那棵枇杷树,现在仍有一半树干是光溜溜的,像巨大的丑陋的伤疤。奶奶说他们还吃过观音土,一种松软的土,和野菜煮在一起,吃了之后几天都难以消化。饥饿是最恐怖的兽类,任何与它对决,并侥幸活下来的人,对生活都有了另一番体悟。他们不怨天不怨命,他们懂得惜福。

我曾在外公家的阁楼上发现了一只大木箱子,打开来发现那是外公的藏书,四大名著、《东周列国传》《邓小平文集》《毛泽东文集》等。记忆中的外公是博学的人,给我和表哥讲很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后来知晓外公少年时对读书是极有兴趣的,只是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念书。外公、爷爷都是优秀的工匠,会建房子,会做木工活,会用棕叶编出漂亮的扇子,会用篾片做出结实的花篮。会做小车,会做陀螺和铁环,仿佛无所不能。

爷爷教导我不要踩坏豌豆苗,不要摘未成熟的杏子与桃子,不要摘葵花,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许许多多平凡的细节,勾勒出了爷爷真诚朴素的心灵。他并不是吝啬,只是因为曾经体验过饥饿,所以格外珍惜;因为付出过劳动,所以心疼别人对粮食的糟蹋。银河横贯天空,远处是群山的轮廓,以此为背景,爷爷那一道剪影划开了现实与虚幻,回忆与梦想。他身后是过去漫天的尘埃,身前是朝雨洒路的清景。这就是爷爷留给我的印象。

爷爷陈旧的房子因为连天的暴雨终于塌了一方土墙,四叔劝他去镇上住,他始终不肯。他住在大伯的瓦房,喂两头猪,种一片菜园。早晨扛着锄头去除杂草,中午喝两口小酒,晚上看完新闻就早早地上床睡觉。这种悠闲的生活是许多人追求,却追求不到的。叔叔伯伯觉得他固执,可我能理解,如果换作是我,我必定做出同样的选择。门前的竹林是他种的,屋后的果树是他植的,旁边的公路是他修的,窖里堆着他种的红薯和土豆,餐桌上摆着他栽的番茄和辣椒。他用一双脚两只手半辈子操劳养了四个孩子,他脚下的地浸满了他的汗水,殷实肥沃,一到春天便如披锦。他舍不得深山里的布谷鸟,他舍不得门前的老梨树,他舍不得那口深井水,他舍不得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是一个农民的坚守,我理解,并且我尊敬。

是的,我尊敬。他们隐忍他们坚强,他们的爱如山岳,无言却深重。他们朴素他们执著,他们有地的忠骨,山的脊梁。我的体内传承着这样的血脉,百转千回都只为一次回归。

记得有一年归乡,巴士在泥泞的山路上多次熄火,到了晚上八点仍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彼时大家连抱怨都已懒得,男人沉默地下去推车,老人、小孩和妇女无言地跟在后面,整个世界空旷得似乎只剩下雨声。接下来的路程很顺利,黑暗的车厢里有人已经沉睡,发出细微的鼾声。坐在前排的我贴着被雨水模糊的车窗,在巴士车灯的照明下努力地辨认窗外的景物。直到被群山环绕的小小城镇的点点灯火出现在视野范围内,我才觉得松了一口气。我归家的急切心情因为过程的艰辛与漫长而无限放大,等我赤脚踩着泥泞淋着雨,到达外公家混合着炕土豆和猪食的气息的厨房,才发现我只是太渴求那种温暖安宁的家的味道。袅袅的炊烟正如我体内不羁的乡魂。

此时妈妈必定已和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商量着寿宴和婚宴的诸多事宜。灶里烧着木柴,散发着干冽的气息。奶奶的脸在跳动的火焰的映照下,时明时灭。

我始终相信有一种隐隐存在并高于一切的力量联系着我与褓抱我的原乡,印证我以贞静的清白通过尘渊,终究完成尊贵的今生。这种力量,叫做落叶归根。

 

【写作指导】

考场作文运用材料能力·例后分析

本报特约撰稿人

【要义解说】

中学生写议论文最乐意用的是事实论证法,即摆事实的方法。但是一个事实论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往往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因此,对事实论据必须进行分析,揭示事实论据的实质、特征、意义、存在的条件、原因等多方面内容,对论据进行说明或限制,使论据的含义与论点的含义一致,这样才能使论据更好地为作者所持的观点服务。

【策略解读】

1.例后推因法。因果关系存在于—切事物和事理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在体现结果的事实论据后揭示原因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例后推因法。

如高考佳作《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对有关斯大林论据的分析: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有人说,虎毒不食子。但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相要挟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任命之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从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斯大林采取这样的做法,其原因就是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这样就使得论据与论点结合得紧密而又有深度。

2.例后假设法。所谓例后假设法,就是在举例后再向其相反的方向作假设,与原论据呼应配合,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果举的是正面例子,可从反面假设,反之亦然。

如高考佳作《理性的美》: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的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地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作者假设每一个人都和史泰龙一样理性,而后设想这个世界的情形,以对理性美的内涵的揭示来告诉人们。

3.例后评价法。在那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主旨的事实论据后再作一简单分析,才能使之为论点服务的方法,称之为例后评价法。这种分析的作用是使论据不明确的意思明确,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如:纠缠于小节,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计较没完没了,才是真正的没有气度。我们都很熟悉《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敢于廷斥秦王,却不与廉颇争高下,遇见廉颇就引车避匿,其目的在于顾全大局。古往今来,谁不赞叹蔺相如的高风亮节?有谁指责他窝囊呢?

这是一个多义史实论据,可证明为国家要顾全大局,可证明为了团结应有所忍让,可证明蔺相如虚怀若谷,等等。例后评价分析,从人们赞扬蔺相如的角度,揭示出论据能证明论点的含义: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小节,不是窝囊,而是高风亮节。这样,使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例后分析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又要善于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特征,力求见解深刻、精辟。而例后分析的宗旨,则是将事实论据同论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论点更鲜明,更令人信服。

 

第二版

 

这才是正道

骆小丐(2007级)

习武正道,与天地并生,孤标立世,骖翔不定,静止万端;习文正道,与造物同体,逍遥浮世,人文合一,与道俱成。

这才是正道。

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不是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写不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是在顺境、逆境中摸爬滚打,道不尽人生的真况与蕴味。大江茫茫,成就苏轼千古绝唱;朔风猎猎,刻下岑参万般豪情。

然而,磨难后更重要的是超脱。真正的经典词句,除了那一份飞扬不羁的跌宕情感外,还隐有穿越千古,阅尽沧桑的成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读他的散文,仿佛置身其中却不禁锢于内,思想丰满活跃却不失长者的沉稳淡定,既对历史注满喟叹,又以冷峻的笔调,悲悯的心怀对其一一剖析。我想,若不是他那颗智慧之心,仅仅是博闻强识也是不够的吧!

诗佛王维有一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花在山涧自开自落,平淡、自然,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诗人的心境也有如这远离红尘的辛夷花一样,宁静淡泊,超然出尘,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这份深悟禅理的大智慧,仿佛是佛祖传教时的莲花,在彼岸静默而永恒地微笑。

一位武学大师曾说:武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它超越了武学基本的竞技范畴,以心感受自然日复一日的起伏和搏击,当一个人的精气神已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气质就与常人大不相同。为什么臻于化境的武师们毋需出手,就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他们比拼的是深厚内力而不是手上功夫,是几十年的修炼精髓。

年少气盛,文章自然显得生涩激昂,字里行间充斥着唯我独尊的霸气,却缺少深刻冷静的思考;古稀之年后,已看穿沉浮,经历诸多世事,虽能做到我身一石子,自沉天地间的境界,又失去了充满活力和张力的心灵。唯有当一个人正处于青年时,仍葆激扬之心,骨子里却有一股沉稳刚毅的气息。俯仰无愧,得失不惊,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通往正道的开端。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才是正道。

【编者点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同谓之玄,玄观众妙之门。

 

反复,反复

袁艺娉(2008级)

写在前面: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将曾经偶或萌发过的一些奇异的感觉作出陈述——不管详尽恰当与否,也不论完整明晰与否——我只是将那些确实存在过的情感表达出来,也许繁杂,也许冗长,但希望你可以找到共鸣之处。

 

杜拉斯说:我的一生没有主题也无序可循。

可是我们不一样。

由于各种繁芜丛杂的情感无序的堆叠,很多时候,我们都生活在自我创造出的巨大幻觉中——你也许会觉得矫情,但这是事实。——像是厚实的心脏无端生长出许多灵活而细小的触手,吸附了俗世里细微末节的故事,牵扯出一段又一段无章节的序言,蠢蠢欲动。

就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生命的段落,形成了一条又一条有序的线索,贯穿始末。

Ⅰ.关于羡慕与嫉妒

在你幼年的时候,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你会无端地羡慕你身边的人,即使你的生活或拥有的并不比他们差。

我就是这样,我会想要同桌蓝色的铅笔盒即使我在昨天已挑到了最满意的笔袋;我会羡慕邻居家姐姐的小木本车即使母亲刚刚送给一辆遥控赛车;我会想吃邻家小朋友家的米饭即使他家的米和我家的是同一个牌子。

如此尴尬的情感偏偏横亘在了我的童年里。

我会不可理喻的觉得别人家的沙发比较软,他们家的白开水似乎有甜味,他们家的母亲比较优秀甚至连他们家的空气都比较新鲜。

尔后的时光里,曾在饶雪漫的小说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名叫吧啦的女孩在和别人吃面的时候会从对方碗里挑出香菜来吃,小耳朵问她为什么,她答道:因为别人的总是最好的。

如此一句话,总算是解释了我童年里中的怪僻,原来别人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一直在无端地羡慕着别人,孰不知别人也正在彼岸看着你。

Ⅱ.关于记忆碎片

在渐渐成熟的时光阴里,我又蓦地萌发过这样奇异的感觉:有些时候,明明是很平凡的场景,却觉得异常熟悉,总觉得在某时刻自己在同样的场景下做出过与此相同的动作,潜意识里如此确定却再也忆不起是何时。

在写了作业很长时间后,突然抬起头,——像是被细小的电流划出尖锐的线条一瞬间贯穿脑部,须臾间一个不知名的画面忽然重现让你措手不及,仿佛什么时候你也在这个房间里,也是这样明媚的光线,也突然抬起头来,两张图片刹时重合,心里确定的感觉非常强烈,却不能忆起是何时。

斑驳陆离的画面如同破碎的镜子,折射出一段又一段残像,让人无法穷源究竟。

我不知道这种情绪是否是我独有的,但它像是潮水一样汹涌。

 

这些情绪在我曾走过的路途中反复拔节,一丝一缕的描绘一张又一张的笑靥,历历在目。

【编者点评】所有细密情感交织穿梭,它来自一处深沉的记忆,这种沉甸甸的记忆,检索着一切莫名的悸动,它们叫作时光。无论连接着过往还是未来,都是久远却不既定的旅途。

 

想起安徒生

袁月华 (2007级)

似乎每一个年代都不乏属于它的历史,不乏只为它抒怀抑或愤慨的笔者。譬如巴尔扎克,用自己凌厉的笔触导演了19世纪西欧的人间喜剧;譬如鲁迅,他呐喊的余音回荡近一个世纪;譬如曹禺,一阵雷雨表达的是太多的愤懑与警醒。

于是在这样的思绪下,不知怎的,想起安徒生。

提到这个名字,当今世界自然不会有谁陌生,好几代不同的人或怀念或自豪地回忆,我就是读安徒生长大的!

我最早接触到的安徒生的作品,是四岁左右,或者是那之前更年幼的岁月,在摇篮里听母亲轻读那些童话,只是那些片段大多都模糊了。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的是《海的女儿》,结尾处小人鱼在夕阳中化作泡沫的场景让我至今都唏嘘不已。我也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提到安徒生,总是冠以他童话大师的称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越来越无法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

我读安徒生,早已不再满足于故事的本身,我看到的是一个看尽人间聚散离合的作者,在无数次心灵的撞击之后写下的冷峻赞歌。《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们对光明的追求,是那个时代人性的冷漠;《海的女儿》放在现在,结局早已被改为艾丽儿和亚力克最终得以结合,而它的原文则是忍受巨大痛苦的人鱼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成了爱情的殉葬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夜莺》,夜莺一生不倦地为皇帝唱着歌,却在失去知己后死去,它的胸脯上,刺着一朵可爱的玫瑰花……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在对光明的向往里,她别无选择;海的女儿死在自己的爱情里,她不愿有多余的选择;夜莺则成了热爱的殉葬品,就像张爱玲笔下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

所有的这一切,都太过凌厉。安徒生不应该被粗浅地冠上童话大师的头衔,他的伟大不能被当作童话而被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而抛弃。儿童正是花一般的年纪,他们的心灵不应该被现实的悲哀太多地侵蚀,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字眼是最适合他们的,光明、美好、幸福、和乐,诸如此类的主题才是他们应该读到的。

所以,我读安徒生,远离童年好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读那本貌似幼稚的童话集。安徒生,在我看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笔,凄美而尖锐,委婉而凌厉,真正地做到了以小见大,以他独有的睿智和机敏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鲁迅和安徒生放在一起作比较,这样的说法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我一时兴起做的无聊拼接,也许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吧。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两个人,用不同的角度却表现着类似的思考。安徒生是丹麦的象征与骄傲,而在中国人眼里,鲁迅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面对的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间的黑暗与绝望,抒发的却是同一个梦想:光明、安宁。

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相比,力量显得太过渺小,一个文人若是敢于与黑暗相对抗,敢于不懈地战斗、默默地忍受,那样的力量又怎么计量?在我看来,安徒生的文字里就隐含着这样奇异的力量,隐藏在看似温柔美好的文字背后,隐藏在安静宁好的氛围之中,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他的愤怒与压抑、他的顾虑与无奈……

生在21世纪,我无法与安徒生对话,无法知道他的意愿与想法。但是,一代大师的作品被定性为童话,这到底是对安徒生的亵渎,还是对讽刺艺术的美化?

【编者点评】作者辛辣而不乏冷静的叙述,从个人、作品以及最终引伸到社会,都显示出了思考的深刻性,这是从语言之中品出的蕴味,也是思考的最终。

自然密语

陶玉珂(2008级)

(一)

我曾执拗地喜欢过天上的月亮。

静夜时分,我常伏在阳台上,望着夜夜徘徊在头顶的那枚月亮。月初和月末的月亮细细弯弯如柳叶,偶尔一朵云浮过,便犹抱琵琶了。这时的月亮还有些昏暗,月光洒下不多,天与地黑成一片,只有残淡的灯光还依稀投下路旁树梢的影子。

最爱的还是玉盘似的皎洁明月。月光不吝惜地洒遍落入黑暗的大地,把原本黑黢黢的高楼马路笼上一层银纱,少了几分阴森,添了几分梦幻。没在树梢里的路灯是万万比不上月亮的。月光本为自然,落下时自带着有那么一份温婉与生气,所以与地上的万物契合得天衣无缝,叹为美景。而那生冷的路灯,晦暗的黄光打在足下的一小片空地上,只见得自己的影子在身前渐短,在身后渐长,又在身前渐长,身后渐短,如此往复。可那明月却是会陪你一路的。

每每这时,我总会打开禁锢思想的盒子,任思绪穿越月光飞舞。我常幻想,若能置身于幽寂的竹林中,身着一袭白衣立于无瑕的月光之下,随风舞动的,不只是那翻动的衣袂,还有心中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长剑临风连连挥动,片片竹叶犹如把把细小的剑,插入泥土。剑锋颤动中将月光切割成细碎的银片,落入叶间点点起舞。

收回思绪,眼前朦胧的月亮又清晰起来,纯白依旧。

(二)

我也曾执拗地爱上了无形的风。

空气流动形在风。

我并不喜欢地理老师这句颇为专业的定义,一板一眼的字句,掩盖了大自然的美丽,更束缚了追求美丽的思想。我宁愿相信,风是春意走过大地的低唱,是夏雨落入尘世的鼓点,是秋风飘舞的旋律,是冬雪覆盖人间的回吟,风有属于自己的生命。

倚在窗边,阖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窗外风的私语。

哗哗哗是地在林中嬉戏,他握了握每棵树粗壮的手,每棵树都向他点点头,偶尔送下几枚叶子给风,捎带给远方盛放的春天。

唰唰唰是他穿过细密的雨点。春雨淅沥,夏雨如注,秋雨绵绵,冬雨清冷。风爱哪种雨呢?是春雨吗?那又为何如此轻弱?是夏雨吗?那又为何如此狂躁?是秋雨吗?那又为何如此凄清?是冬雨吗?那又为何如此冰冷?呵,怕是只有风儿自己才会知道吧。

风无形。没有人能追到风的踪迹,这一刻掠过发间的风可能下一刻已远在千里之外。

风亦有形。向窗外伸出手,五指张开,你仿佛能感到风从你的指间溜过,似固体有质,又似液体流动。

风为自然的美妙添砖加瓦,有了它,静止的万物随着它摇曳生姿。

(三)

前几日连绵的雨,沁润着干涸了许久的心。空气里潮湿的水汽扑面而来,神清气爽。我又留恋那仅有的几日雨景了。

一觉醒来,隐约有敲打窗户的声音。推开窗,路上全湿了,伶仃的几个行人打着伞匆匆走过。这一切都证明:雨来了。

坐在车上,雨势渐渐大了起来。雨水在车顶上汇聚起来,成股地流下来。先流下来的水滴在玻璃上留下一道水痕,后来的雨滴循着这水痕流下,相互追赶。追上了便聚成更大的一滴水,以更快的速度迅速滑落。司机把雨刷打开,不停地一左一右冲刷,但前赴后继的雨不断落在玻璃上,模糊了视线。

行在路上,打伞的人从身边低头匆匆掠过,只有我独自打伞如闲庭信步般悠闲。他们是匆忙回家?亦或是匆忙上班?我胡思乱想着。

雨本是垂直下落,被北风一吹,便向南飘去;被东风一吹,便向西边飘去;没有定向。反向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像目的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会成为朋友,还是敌人,亦或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人生本无定向,雨无法左右它的方向,但我们却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雨中的人容易落寞。街上寥寥赶路的人,路上渐少的汽车,偌大的城市被雨消了生机,静默在雨里。但是为何要寂寞呢?雨落在檐上的嗒嗒,雨打在伞上的咚咚,雨溅落脚边的噼啪,无须惧怕旅途的寂寞,这一路都有雨的相伴歌唱。

在这雨中,放下了一颗浮躁的心,留一份宁静、恬淡。我扬起伞,抬头望向灰白苍穹中,似凭空落下的雨滴。既然上天造我于万物之中,我便索性丢开这世俗的伞,融入那一片澄澈之中吧。

望月、触风、听雨。自然留于我们最美的享受,最动听的话语,那就睁开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张开手去感吧!

【编者点评】自然是美的享受。作者用细腻抒情的语调向我们描绘了她的心灵之旅。既是自然情境的转换,也是人情感的再现。自然,是我们心灵的镜子。

                          

我是一个战士

陈凤(2007级)

我是一个战士

本不该为谁停留

如今却恋上一朵花的美丽

而战斗的讯息

彻夜不停

告诉我别再沉迷

 

看着今夜阴郁的萎靡

那夜风吹得正紧

想起昨日的刀光剑影

母亲的哭泣

父亲如山一般沉重的背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渊

而救赎者只有自己

 

我是一个战士

上战场却没有带枪

只带了理想

 

展望明天的梦想

我必须告别一朵花的芬芳

然后勇往直前地飞翔

 

牺牲

为了母亲的泪滴

为了父亲弯曲的背脊

为了五月含羞的花苞

能在六月开得格外绚丽

 

风雨飘摇

熊露琦(2007级)

巴金在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曾隔岸在深沉的暮色中凝视眼前沸腾的火海,他扼腕痛心地感受到眼前被摧残的不只是房屋,不只是土地,也不只是生命,而是饱受煎熬的一个民族的理想。

而如今,我也含着眼泪发誓一定要在烈火燃烧过的地方开辟出美丽的花园。花园里将四处盛开着民族复兴的花朵,花朵的芳香将飘洋过海,穿越无情岁月的禁锢,到达人间每一个角落。

火,燃烧着的奴隶之火,正灼然焚烧尽我国人民所经历的屈辱岁月,将和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未曾摆脱的奴隶作一个彻彻底底的了断。

我苦难的土地和人民,究竟是不是你们身上隐忍的人性带来了这三千余年古国的悲哀?

自从夏禹划分九州,其子掌管天下以来,曾有多少人企图建立宏图霸业,福泽子孙。更有嬴政以始皇自居,高坐在金銮宝殿上梦想着天下一统万世千秋。他心中已为他的子子孙孙勾画了蓝图,却唯独忘记了蜷缩在秦王朝惨无人道的酷刑和令人家破人亡的劳役之下的黎民百姓。其实置百姓于不顾的枭雄又何止嬴政一人?滔滔历史,滚滚血泪,有多少真正是飘如没上尘的生命辗转在肉体与精神的凌虐与屠杀之下。何况,渺小的我们又有何能耐俯视在历史的上空,召唤所有曾受奴役的人民以鲜活的接触给我们以震撼。如果真能这样,恐怕我们不敢看,也不能看,因为密密麻麻的人群会将整个宇宙都挤得水泄不通。如果他们齐声发出自由的呐喊,那将会是多么响彻心灵的动荡。试问我们这一颗心,将会受多大的痛楚与折磨。纵然我们都不忍去揭开中国历史这场不幸的伤疤,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中华民族是饱受奴役的民族。无论是多么繁荣鼎盛的朝代,无论统治者是怎样一位智勇双全的明君,从未改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卑躬屈膝的身影。因为苦难难言,中国人就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甘当历史的奴隶,在角落里独自低吟。

对所谓的真龙天子俯首称臣,甚至称尚可,祖先们又为何跪在地上,向欧洲大陆畏畏缩缩投去畏惧的眼光?诚然,白皮肤蓝眼睛的外族人的确吓了我们一跳,我们土生土长在这片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土地上,没见过多少世面。何况,我们也试图反抗,结果却输得极惨。欧洲人来了,不仅来了人,也连同他们的火枪和大炮。弹指间我们仍握戈持戟的勇士就成了炮灰。他们来了,也从此带来了长达百年的战乱。这片奴性深重的土地就再未得到片刻的宁静。杀戮和掠夺成了近代的代名词。阴云笼罩下的中华能不成为奴隶的究竟有几人?连清王朝最高统治者都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那堪众多权倾一时的北洋军阀风云人物都厚着脸皮去充当英美日的奴隶。

堂堂中国,不做奴隶究竟有几人?

没错,民族的理想风雨飘摇了几千年,那么也该寻一处根了吧?

找到了根的这天,无数的中国人给人间一个不朽的凭证。一个倔强的疑问在无极的蓝天。

灵魂!记取这从容与伟大,再无尘世的仓促与噩梦,在奴隶的墓前饱啜自由的山风!

巍巍中国,与天不老。

巍巍中华,与国无疆。

 

【编者点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立足于中国近代这一段屈辱史,放眼整个封建时代,对中国人的奴性提出询问。言辞恳切,鼓舞人们站起来,为风雨飘摇的民族理想“寻一处根”。

 

时间的记忆

邓凯(2008级)

时光的影子

我闭上眼,时辰成捆地从我眼角流过,留下的只是丝丝回忆。回忆的痕迹是月光下盛开的童年。闭上眼就是天黑,我的童梦是行走在黑夜里的影子,如何寻觅?

想起了笛音,那条河还有月光的一步步。我追随着惟有的痕迹——脚印。昔日的月光竟在脚印中结成了坚冰。惟一的寻梦是冰尖上的舞蹈,快乐是苦痛的心。曲曲折折溯流而上,而上苦痛亦是欢乐的源头。

睁开眼,现实从我眼角流过,此刻我的影子正好十二点。

时间深处

怎的独自站在河边,这朦胧的天色是晨明还是黄昏。静静的时光,被遗弃在孤独深处。

秋天,一个个瘦了。时间深处,你是否还在等待?仿佛是,与你有约,还是等了万年?若是无梦,娇妍的花怎会绽放?飞翔归来的鸟儿衔来梦中的美好已受伤如笛声的消息……

一江的凉,心的凉。凉秋塞满了乌篷船。还昔日阳光的种种滋味儿,岁月的种种滋味儿……

时间深处,时间是静止的,静止得像立在河边的一尊雕像。

十二月滑落指间

雪把十二月化成了水。是阳光滴落吗?我分明感到它顺着冰溜子从屋檐上滑下,咬破了大地白色外壳。十二月是冰冷的寒风吗?我又分明感觉不到温暖被它抽取。

其实,十二月是一段路程,从一段时光到另一段时光。

如今的黑夜里,我静默了很久,突然抓起一把雪,紧握着,直到再也滴不出一滴水来。寒冷的手指伤心的发现:冬天还是冬天,雪的里面还是雪。

我指间悄悄滑落的十二月,咸咸的。

【编者点评】以时间、空间为经纬的记忆,延绵而又温和。这是且行且收藏的点滴。于是在我们脑中存活的就不再是时间本身,而成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印记和感怀。

 

 

黄昏

张慧珺(2008级)

消失了地平线

城市冰冷的背影

莫名的

袭来的

恐惧……

 

第四版

景深

孔怡默(2007级)

影子

长久对峙

匐匍的是我的懦弱

和我血肉相连的懦弱

如何挣脱

光明收容的枷锁

注定要寂灭成一道枯槁

这似是而非的自由

 

最后一丝游移的

穿过动荡颠簸的年岁

穿过十里桃花的山路

穿过屋檐下的铜铃

停泊在一方烟水迷濛里

 

是千年前漂洗了的旧事

抖了画布,上了色

那一轮淡漠的月色

那一声长长的吟唱

磨一顷墨色的记忆

 

大海

我要出走

寻找大海

寻找厚重的云和深沉的天空

寻找最后一个布道者的遗嘱

 

让孤僻的石钟

记载海风吹咸的眼泪

时间迁徙的荒涯

亿万年前

高地沦陷,星河斗转

 

剑歌

萧牧罗(2007级)

良剑必有佳名,楚王的龙渊、太阿,曹公的倚天、青釭,似乎一闻剑名,便可触到霸道的剑气。

铸剑,亦是铸造传奇,良工欧冶子铸剑,炉中烈火熊熊而矿石始终不化,于是他夫妻二人对视良久,双双投炉殉剑,肉体凡胎在烈焰中如汽化去,宛如凤凰涅槃,也许是精诚所至,过不多久,熔汁流出,绝世好剑便铸成……横剑在手,眼前闪烁着高贵、狂野和傲视天下的神色,却又暗藏着铸剑者以身祭剑的悲壮、执著。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牺牲,才会有后人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所畏惧与奋不顾身,才有了一剑曾当百万师的潇洒与风采。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诀,誓欲清幽燕。日月星辰在剑刃间穿梭,无言却顽强倾吐着一种建功立业,短兵相接的渴望。萦绕住不甘庸碌的志士之心。于是,呼啸的朔风中,一剑在手,人如山岳,身随剑转,剑如风走。利刃与坚铠相撞而星火明灭,铿然有声,乒乒乓乓,奏出铁与血相汇相融的绝唱,剑气、英气,喝退了越岭胡马,潜江夷兵。

如芙蓉泣露,如潜龙腾渊,剑,以无与伦比的冷艳之美从冷兵器中脱颖而出。它是剑,却不仅仅是剑,绝不仅仅是三尺薄铁,从铸剑者到使剑人,他们的执著、不懈都熔成了精魂,铸入了剑身。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剑,不似刀的咄咄逼人、厚实狠辣;也不似矛只会单调地横冲直撞;更不似箭那般百步穿杨地锋芒太露。它以轻灵翔动为高,平直内敛为尚,即便生死悬于一剑,它却仍不失风度与美感。剑,似一名儒雅的杀手,一袭青衣,飞檐走壁,黑夜中只露出灵光闪烁的眸子,狡黠而睿智。他不动声色、高深莫测,你永远不知杀气起于何时;剑,更似一位谦谦君子,他才高八斗,以中庸为德,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琴棋书画间他游刃有余,经国济世时他淡定安然。

剑,它是正义公平的化身,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纷纷扰扰的红尘俗世,但有人处,便有不公平处。于是,不羁的眼神,飞扬的眉头在心里狂奔游走,诗人将斩尽天下不平事的宏愿托负给了铮亮的宝剑,信任它,就像信任玉虚宫的那段桃木,悄然淡然悠然。一剑飘飘,一身笑傲的游侠早已走进了荒丘枯冢,而那柄正气凛然的剑却一直岿然立于九州大地,身若凌虚超华岳,气如冲霄撼北辰。而倘若这柄剑扎根于每个人的心田里,岂不是可以将所有贪念、念欲斩杀,人人自强不息,人人厚德载物,人人且歌且乐,人人与世无争!

剑,即便它削铁如泥,锐不可当,刚毅的外表却伪装着一颗脆弱得一击即碎的心,始终为一层既淡却浓的无奈与沧桑所笼罩。我们忘不了,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腰间那柄长剑,宁折不弯;我们忘不了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的古剑龙泉,紫气冲天;更忘不了,月下独酌、独叹的一代谪仙独自舞剑。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无论何种乐曲,由箫奏来,总能感到它欲哭无泪的喑哑,总似一个百岁老翁泣泪诉苦,总是那么苍凉那么殇。一箫一剑,令人同龚自珍一道,为风雨飘摆的王朝扼腕而叹,一箫一剑,却又令人不得不迈进《潇湘夜雨》独步天下的凄清、萧然,此时的剑,已如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歌声中涤荡着壮志难酬的郁愤,狂扫着人心的狡诈,名利的纷争,世事的沧桑,人世的浮沉。

三杯拂剑舞秋月,岂知书剑老风尘?士为知己者用,剑,亦为识己者锋。诗人们踏破铁鞋寻到了情感的载体——剑,剑也觅到了自己前世今生的寄托——诗人。于是两相依偎,以疏朗的胸襟、激越的感情浇铸成慷慨的诗篇。

一九六五年,湖北江陵,越王勾践佩剑出土,依旧寒光犀琐,依旧剑身如绫——那是沉睡千年的身体,从腐枝枯叶里苏醒。如今,它静静躺在博物馆里,承载着两千余年的沧桑,缄默地接纳无数好奇的眼光。它,曾笑傲吴越疆场,纵横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曾用耀眼的精光点染过春秋的辉煌。如今,它只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安分守己,再也不像年轻时那般狂。

我轻抚照片中的越王古剑,生怕扰断它金戈铁马的美梦,而无论相隔了多远的时空,却总有一种与君论心握君手的感动。

到底是人放不下剑,还是剑不忍弃人?

……

【编者点评】以天地灵气为剑鞘,以日月精华为剑柄,以民族精魂为剑身。若王者得之,当长锋所指,四海宾服;仁者得之,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隐者得之,当击铗作歌,泛舟五湖。作者以一剑之身,承载起华夏千年的不朽传奇。

 

 

 

处世

——读季羡林自选集《读书·治学·写作》杂感

周浩宇(2007级)

朋友曾对我笑道:一个作家作品含金量有多少,看看他出书的多少就可以知道,那些少年作家的书一架子一架子地摆着,翻翻,我只想笑!

仔细想想,这话确实有道理——某些作家名气越来越大,写书的速度越来越快,出书的数量越来越多,文字却越来越臃肿,思想却越来越浅薄。

最近,似乎掀起了一股季羡林热——书架上摆了许多他出的书。但我想,他应是上述规律之外的人,毕竟年近百岁了,一生的作品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整理出版几本书应该是不为过的。

和我一起逛书店的同学说:季羡林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和季羡林同时代的作家们大都不在了。

同学的话很含蓄,但我能听出他话中的意思。

其实,季羡林的作品还是有阅读价值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他的文章里里外外都透出一个、一颗运笔的苦心,比如曾经读他的《赋得永久的悔》把眼眶都读湿了。

插上一句,2008年高考语文阅读文《雾》正是季先生的大作,而我在前些年就已随《雾》到加德满都领略过这种天地间的朦胧美,这也应是幸事一件吧!

其实,读季老的《读书·治学·写作》一书时,心中并非十分舒畅,书中有些观点我有些难接受。

比如他说,清代乾嘉时代考据之风的形式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因所决定,与文字狱之类的外因无关。

比如他说,读这样一本书(《红楼梦》),主要是欣赏它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比如他不赞成青年人写朦胧诗,不同意泰戈尔写诗不限韵的观点。

……

这样的观点似乎都较片面,都有些局限性。这叫我心中有气但不知向何处发。

但季先生又说过,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并不要求别人接受。并且他许多文章后面都钉了个词——野叟献曝。

我想,这就是读他的文章时感到一种伟大的人格笼罩着自己的原因。

作为一个学者,致力于研究,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靠自己观点的强势去压倒别人的观点,而是以谦虚不失坚定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说过,对于不同观点都应有所了解,不能因为自己立场问题一味排斥别人的观点,而唯一正确的方法是:采取其合理之处,扬弃其不合理之处。

我想,这一点季先生应该是做到了,比如本书中收集的不同年代的文章就常出现前后观点相左的现象。

其实,做人真的不需要太多弯弯绕,世界的复杂与简单取决于人心的杂乱与纯净,当你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真诚的心灵对待他人、谦虚的胸怀容纳社会,世界真的很简单。

突然又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一句话——人不是做了来的,人是活出来的。

我想,季老是最能诠释这句话的。他已走过了98个春秋,成为名人大概也有几十年了吧!而他与那些出道10余年就广遭非议的作家们相比,受到那些评论家的指责竟那样少!不是言多必失吗?我看倒未必,一位近百岁老人的言论会比四五十岁小孩子们的少?重要的不是言论是否合人口味,而在于处世之道能否得到人们认同。

季老研究了一辈子佛学,活到现在似乎也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尊佛。到这时,再想想那位同学的话,似乎也对——世上有几个能和季老一样长寿。又有几人能和他一样修炼成佛?行走于世上的还是些凡夫俗子们,即使他们有说破天的能耐,他们又怎能又怎敢将唇枪舌剑指向端坐于九天之上的佛呢?

又想到书架上热卖的季版图书,心中升起几缕哀伤——

只希望这不是回光返照,不想看到佛陀的涅槃……

【编者点评】人立身于世,处世的哲学,定是学得一种宽广,一种博爱。作者不仅是读书,更是在读人,读一种广博之气和兼容并包的底蕴,这是我们通过自省提升人格的必需,也是发现自我的必由之路。

 

中缝

 

岚光信息

2009年第1号

 

全国校园文学社团大比拼

岚光文学社赢取全部三项大奖

邓济舟老师获誉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教师

本报讯(记者  周浩宇)2008年12月的南国,温暖如春。第二届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团颁奖会2008年12月26日—28日在美丽的广东中山市举行。会议云集了来自全国500多家中小学优秀文学社团的代表。经过评委会的初审、复核,参评的960余家文学社团,150余家入围,通过社团成果展示,社团代表现场演讲,专家投票等环节的激烈比拼后,岚光文学社成为第二届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团、《岚光报》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刊(报)、邓济舟老师获誉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囊括了全部三项大奖。

该评选是为了总结近年来我国校园文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文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及语文教学的影响,研讨新课标下阅读和写作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阅读写作教育和校园文学创作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学创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联合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

岚光文学社经过十年的打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原理事长陈金明在颁奖大会上高度评价岚光文学社在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著名作家张胜友欣然题词:文学让人生更美丽。

 

岚光文学社成为《美文》二OO八年十二月嘉宾

本报讯(记者 孔怡默)在美文核心文学社快乐写作集中营里,岚光文学社成为十二月嘉宾。2008年12月号的《美文》杂志特别刊登了岚光文学社首席指导教师邓济舟与社长周浩宇的照片,在岚光营地中专题介绍了岚光文学社的成果。推出了社员袁月华(2007级)的作品《对她说》、况旭馨(2006级)的作品《很久很久以前》。

据悉,在2008年11月号的《美文》杂志里,岚光文学社就以第一名进入了快乐写作集中营,接着12月号又得以进入,一方面显示了《美文》对岚光文学社钟爱有加,另一方面也的确显示了岚光文学社的实力非凡。

 

岚光文学社进入世界华人少年作家网

本报讯(记者   孔怡默)世界华人少年作家网(http://www.hrsnzj.com/index.asp)2009年1月正式将岚光文学社在文学社团栏目(http://www.hrsnzj.com/shownews.asp?id=681)中重点推出。首席指导教师邓济舟位列名师风采栏目(http://www.hrsnzj.com/newslist.asp?id=6)。

该网站由2008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主办。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是世界华人青少年文学爱好者自愿结合的文学团体。是华人青少年文学爱好者成长的摇篮,接受中国散文学会、北京世界文化院的业务指导。宗旨是以文学磅礴的力量感召、影响、聚凝全球华人,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传承中华文化,凝聚华人力量,打造少年作家,繁荣文学创作。)中国作协原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中国作协党组原副书记、著名评论家王巨才担任名誉会长,中国作协全委委员、人民文学原常务副主编、著名作家周明担任会长。

岚光文学社在该协会组织的世界华人青少年中华情写作大赛中,孔怡默、袁月华等两位社员的作品得到了评委专家的高度评价,入选大赛优秀作品选《真情无言》。

 

成 果 存 盘

(岚光文学社社员作品发表一览)

(接本报2008年第6期)

●2008年3月,岚光文学社社员杨婧婧(2005级)的作品《邂逅高三》发表在《读写月报》(高中版)(江西)(课外语文第一刊)2008年第3期(总第599期)。

●2008年4月,岚光文学社社员陈凤(2007级)的诗歌《云》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读写月报(高中版)2008年第4期。

●2008年4月,岚光文学社社员陶姿容(2004级)的散文《凭君莫话封侯事》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新课程报社联合编辑出版的《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校园作家版)2008年4月29日第18期(总第192期)。

●2008年5月,岚光文学社社员杨欣的作品《山之语》发表在《名作欣赏》(中学阅读)(中文核心期刊、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山西出版集团出版)2008年第5期(总第251期),该刊在丝路花雨专栏刊出。前有指导教师邓济舟的荆楚名校龙泉,新秀荟萃岚光的岚光文学社简介。本文首发《岚光报》2007年第5期。本文首发《岚光报》2007年第6期。

●2008年5月,岚光文学社社员孔怡默(2007级)的作品《失落的神话》发表在《名作欣赏》(中学阅读)(中文核心期刊、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期刊、华北地区十佳期刊)(山西出版集团出版)2008年第5期(总第251期),该刊在丝路花雨专栏刊出。前有指导教师邓济舟的荆楚名校龙泉,新秀荟萃岚光的岚光文学社简介。本文首发《岚光报》2007年第515期。本文首发《岚光报》2007年第5期。

 

岚光杯有奖答题第49期答案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描写母爱的名句。你知道三春应该作怎样的解释吗?

答:“三春”就是指春天,古代春天分成孟春、仲春、季春。“三春晖”是指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

二、杜甫《春夜喜雨》末尾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著名的写景名句。请问字是指重重叠叠吗?

答:不对。重,这里读zhòng。夜间下了一场春雨,花枝沾满雨水,故曰重。

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了两小无猜的情形。请问是指坐卧之具吗?

答:“绕床弄青梅”,是说彼此互相追逐,投掷青梅为戏。“床”,是指庭院里的井床,即辘轳架,是架在井上汲水的用具。

四、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句子,请问这里的班马是指什么马?

答:班,会意字,本义是剖玉,引申指使分开、分离。“班马”,即离群的马,诗中指即将离别的友人所骑之马。以马喻人,表达了李白对友人“孤蓬万里征”的不舍之情。

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有名的送别诗句。青青是绿色的意思吗?

答:不对。“客舍青青”的“青青”是黑色(灰黑色)的意思。“青”字表示黑色并不鲜见,如黑色的布叫“青布”,黑而柔软的头发叫“青丝”,灰黑色的砖头叫“青砖”。

六、李白诗句将进酒,杯莫停中的字怎么读?它是指将要的意思吗?

答:“将进酒”的“将”读作qiāng,是一种敬辞,意思是请。

 

岚光杯有奖答题

第49期获奖者

孔怡默(2007级) 敖   典(2008级)

 

岚光杯有奖答题

第50期题目

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向来为人称道的描写闺房情趣的诗句。其中舅姑是指舅舅和姑姑吗?                   

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写出了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的惊喜。请问青春是指青年时期吗?               

三、李商隐《贾生》的后两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中前席是说面前的席子吗?  

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写秋景的名句。请问是坐着、坐下来的意思吗?                

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的是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忧思。穷年年成不好、百姓穷困吗?      

六、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是指女子守卫的城墙吗?                   

请将答案送交岚光文学社(钟楼三楼),答对有奖!

[当时被很多人嘲笑]当时被很多人嘲笑 [重视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做法]重视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做法

评论

称  呼: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