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元旦联欢即兴
郭笙杰
树摇风惠,波吹云暖,灯红熠熠蒙山。酒醉放歌,情酣起舞,人醺不觉霜寒。月色照龙泉。隐约春雷动,水漾微澜。白鹤亭中,笛声浮过翠林边。
登楼夜话来年。学堂千百子,秉烛争先。秃笔呕心,青丝浸雪,积劳夫子无言。休道世情艰。自古登云路,此处开船。纵是前程遇雨,君见几人还?
透明的玻璃杯
张湘涛
我小心翼翼地将你捧在手心,细细端详你温润的面庞。你不曾露出丝毫的畏怯娇羞,静静地泛出迷人的光泽,仿佛是流动的月光、叶上的露珠、梅蕊里的白雪在一刹那间凝成,那水晶般的穹窿里孕满梦幻的翅膀抖落的柔和色彩,像是流霜的夜里响着透明的秋声,圣洁的光芒映照着我长满苔藓的心房。
你敞开着心扉,使我感到一种舒适和坦然。我凝视着你,觉得整个生活如你一样透明。你将世界分析成最单纯的元素,就像你将生活分成七种原色一样。复杂的世界在你眼里一如你般澄澈、透明。你说到现在为止你还是没有学会隐瞒欺诈,不会包藏祸心,演绎阴谋,你喜欢把感情的浓度以计量的方式告诉每一个想了解你的人。你说你不会像细细的沙砾,握得越紧,从指缝中漏去得也就越快,以至荡然无存;只要我愿意,你就会让我慢慢品尝,细细回味。
善解人意的你总会平静地给予我真挚的情意、长年的问侯和恰如其时的安慰。当我情绪如同香槟酒一下子高涨起来时,我感觉到你亲吻我嘴唇时那熟悉的滑滑的凉意。我原想从你腹中之物寻找一个宣泄积郁的窗口,你却让酒精引起的亢奋把我的眼睛作为最现实的通道,让我独自去抚摸撒了盐的创伤,独自去咀嚼日深月久的忧伤。如果我找不到安身之处,百无聊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的时候,你就会和我对峙着,静静地偏居茶几的一隅,永远是不恼不怒、不悲不喜、不急不躁、不爱不恨、不忧不虑的平和的神气。
再也找不到与你一样平易的器物了。你没有银箸玉器那份孤傲,也没有锅碗瓢盆的那种卑微,你的世界没有俯视与仰视,你平视着寄生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位过客。你不介意我是高士名流还是凡夫俗子,不介意我是达官显贵还是草民平庶,不介意我是富豪巨贾还是穷酸陋夫。你不会笑迎,不会睥睨,不会趾高气扬,不会屈膝奉迎,永远保持着不失体面的大家风范。你不卑不亢,与我不即不离。我们之间没有语言、没有常规的关切,没有如影相随的日月,但我们之间总会有一份妙不可言的契合。
真没想到你如此刚烈。我没能将你紧握,一不小心,你就纵身坠地,将自己摔成一团碎片,各种形状的碎片折射着交错的光线。我一声惊叹,你没有生命衰竭时拖着的袅袅不绝的尾音,戛然而止,斩钉截铁。于是有关于你的丰满的记忆,已变得如此残缺不全。
《论语》晨读(三)
土且木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感想】
钱穆先生在解释“礼之用,和为贵”时说:“礼主敬,若在人群间加以种种分别。实则礼贵和,乃在人群间与以种种调融。”“和”才是礼应当追求的境界,“和”才是礼之宗旨。不以和为贵的礼,是无用之礼,甚至是有害之礼。钱穆在阐释本章大义时又说“礼必和顺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免,斯为可贵。若强立一礼,终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礼非严束以强人,必于礼得和。”他还强调说:“此最孔门言礼之精义,学者不可不深求。”
这里言礼之用,使我想到了制度之用也当如此。若套用钱穆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制度必和顺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免,斯为可贵。若强立一制度,终不能使人心和顺,又何得行?故制度非严束以强人,必于人心得为和顺。此最制度之精义,定立制度者不可不深思。
制度的功用,也如古人之礼,在于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其宗旨是为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和顺。若达不成此目的,而只在严束人们,则有违制度之精义了。
西方人说,制度是不得不要的坏东西,理近于此。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感想】
践守信约,是否值得称道,当要看是否合于义。
比如贪腐官员,收了别人的钱财,承诺了以公权替别人办私事,无论他多么讲求信用,践守诺言,也都是不足称道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关照了一家,损了大家,肥了自家,破坏了公正公平原则。生活中,常听人替那些因受贿而被查处的官员婉惜,甚至打抱不平。理由是,这个官员还算是好人,虽喜受贿赂,却也肯替人办事,不像有些官员,只管取人钱财,不去替人消灾。这真是糊涂官断案了。若要“量刑”,前者是要重于后者的。后者收了不义之财,不替人办事,虽贪心可恶,但能畏义而止,倒是值得肯定的。前者收不义之财,本已不当;继而滥用公权,干不义之事,是当罪上加罪的。 如果我们只见其守信一面,而无视其背义一面,就失了大是大非了。
不义的请托,本不当承诺,承诺过后的努力兑现,就只能是错是加错了;另一方面,以不义之事请托于人,甚至强人承诺践约,则是陷人于不义。
恭敬待人,是否值得称道,当要看是否合于礼。
合于礼的恭敬既显示了自己的谦逊,又不失自己的尊严,故能避免耻辱。见了尊者贵者,既不必睥睨怒目以示清高自傲,也不必摧眉折腰而自取其辱。要不卑不亢,恭而有度。这个度就是“礼”。常见宴席之上,众宾客按“级别”依次就坐,本也无可厚非;位卑者向位尊者举杯敬酒,表示恭敬,也合情合礼。只是有些人,为讨尊者喜欢,以酒行“苦肉计”,猛灌豪饮,点头哈腰,兼以肉麻之辞,弄得于己失态,对人失敬,这就不是合于礼,而是逾了礼了;这就不是避免耻辱,而是自取其辱了。
礼,是古人待人处世的准则,他们依礼而行,以避耻辱。我们今天把社会公德、国家法律当作言行举止的准则,同样,我们只要依社会公德、国家法律而行,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我们都可以保持一种不卑不亢,恭敬有礼而又不失尊严的做人姿态。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想】
我们来看看孔子认为什么叫“好学”。
首先,好学必“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因专注于学习,便不在意吃住等物质享受。其实,不要说“享受”,为求学,连“吃饱”“住安”这样的基本生活条件都懒得去管的,正所谓“废寝忘食”了。
按说,食居之足,与学问之求并不矛盾,甚至前者应有益后者,但事实常是饱暖思逸,甚至饱暖思淫而不思学问的。常听人感叹,过去,一条硬板凳,一盏煤油灯,常常读书至夜深;而现在华灯下,沙发上,总是捧书即困。看来,物质生活的安逸常常损害我们的精神追求,这是两种差异较大的志趣,厚于彼便可能薄于此。明白此理,欲学有所成,当少些物欲。不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能做到“食无非求饱,居无非求安”已是很不错的。
《论语·述而第七》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专心学习韶乐,或三月有肉不吃,或三月吃而不知肉味,孔子淡于物质享受,专于精神追求,为我们做了“好学”的榜样。
其次,好学必“敏于事而慎于言”,说白了,就是多做少说。好学为什么要多做少说呢?知识来自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勤敏于事,才能在行动、观察、思考、感悟中有所收获,有了收获,才有资格言之于人,因此叫“慎于言”。“慎于言”,并非不言,而是所言要基于你的“敏于事”。浅尝辄止,甚至道听途说,就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多属浮躁的学者。
在这方面,孔子也为我们做了榜样。他的《论语》中的言论,常常寥寥数语,少有长篇大论;不言则已,言必真切。我想,孔子之言,是远远少于他所做之事的。人们都知孔子“述而不作”,我想孔子更是“做而少述”的。
最后,好学要“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理就不必多讲了。韩愈在他的《师说》里讲得很透。他引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讲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一个好学必虚心的道理。
蝴蝶与燕子
--读《庄子》
高丽琴
蝴蝶在花丛中起舞
一团光影追逐着另一团光影
自从它不小心
飞到
那个蒲水垂钓者的梦里
就变成了庄周
一只曳尾于泥的龟
突然有了翕动的翅膀
这团恍惚的光影
使后来的庄周们陷入一场
持久的梦幻
他们都以为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衣
他们再也看不清自己
燕子呢,它一身黑衣
溜到你的屋梁上做窝
它们说着呢喃软语
像你久别的亲人
让你十二分的受宠若惊
它们诚恳地向你托孤
却让你由衷地把它敬为神灵
它们还要在你最亲近的时候
突然远离
然后一直让你在寒夜里数九九
【美术欣赏】
《楚风》水彩画李茂林/作
此作品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楚天群星奖银奖,继而进入“八艺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并入编由文化部编辑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优秀作品集。先后在湖北省美术馆、广州美院展览馆、襄樊体育馆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