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孔苹莉(历史组)
内容提要: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就应该使历史课堂教学人文化,使人文精神伴随教学始终,这就需从课堂提问、教学语言、布置练习、教师角色定位中去体现。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着全新挑战。“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不能涵盖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已成了教育的一大顽症,落后的知识观、教育观已经失去了合法的基础。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那种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看似效率高容量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打破,人的创造精神和个性被忽视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变。基于此,我认为,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就应该努力使课堂教学人文化,使人文精神伴随教学始终。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教条专制,消除条条框框对人的束缚。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这样写到: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这些语言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满了人文精神,对教师教学活动中实施人文教学的理念作了精确概括的表达。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并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满意的效果。而教师的成功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使课堂教学人文化。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使课堂人文化呢?
一、从课堂提问中体现。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有价值的提问展开的。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重浪,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的人文主义理念就是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具有课堂教学平等的参与权,不强学生所难,张扬个性,使其畅所欲言。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堂提问,把人文主义精神溶解到提问中去。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争论;应该是征求意见式的,使学生乐于回答;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应该顾及学生 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言而由衷;应具有假设性,使学生大胆想象。如在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这一节,对于鸦片战争的结果,教师应该这样提问:“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态度坚决,也没有琦善等人的妥协破坏活动,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将怎么样呢?”在讲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在社会性质上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教师在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后,应该这样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与我们今天加入WTO有何不同?”
二、从教学语言中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精粹明了,风趣幽默,这些都是应该追求的。而最根本的是要有人文色彩,使语言人性化,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激活课堂气氛,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语言是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思想的直接反应,是人与人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频繁交流,一言不慎,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把师生间的课堂交流引向深入。具体来讲,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恰当使用呼告语言。一句“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称呼,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教师讲课,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氛;2、多用“请”字。有些老师总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始终放不下老师的架子,刻意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把课堂搞得神圣无比,“听话”的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学生则心生反感,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这样表达:“请同学们想想”、“请说说看”、“请坐下”、“请谈谈你学习本课的感受”、“请打开书本”,等等。我们发现,凡是教学水平高、创新理念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课堂上都很注意使用“请”字语言。3、善用“我认为”一类语言。历史科是一门人文精神很强的学科,老师在分析教材时,时不时要与学生双边互动,还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莱特”,老师的观点未必就无懈可击;反过来,学生的观点未必就不高明。我们应把尊重学生落在实处,教师课堂表达时应多用“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这样讲的理由是”等格式的语言。即使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应该这样委婉表达:“对不起,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只是从另一方面看,我觉得你还应该再考虑考虑”,等等。这样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平等地与他交流,学生就会身心放松,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课堂教学的高潮往往就在此时到来了。4、多使用肯定性语言。人人都有被肯定、受表扬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能做某件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在课堂教学上,要多肯定多表扬。如:“真不错,你能分析得这样深刻。”有时还可略带惊讶地说:“说得很有道理,你怎么想到了这一点?”“哎呀,你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蛮强嘛,真不简单!”当然,不能一味地肯定表扬,去迎合学生,这样容易倒人胃口。有的老师的课堂,不论学生回答得如何,都一律地“很好很好”,明明学生说的不到位甚至错误,还“很好”吗?认真使用肯定的策略,对老师来说只一句话,对学生来说善莫大焉。课堂上切莫“恶语伤人”,如“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怎么就想不到呢?”这一类语言是课堂禁忌语,千万不要说。
三、从布置练习中体现。布置练习是为巩固所学,强化能力,这些练习应能引起学生兴趣,人文精神强,具有延展性。作为老师应当好好地利用这些带有人文色彩的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知识基础、情感经验等加以抒发表达,这方面要不怕花时间。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时间讨论探究,自己给个答案了事,既浪费了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不符合人文精神要求,实在可惜。另外,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也应有延展性。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评价能力,显示他们的人文素养。如古代史中学习了岳飞的抗金之后,可布置练习:“怎样评价岳飞?”总之,布置怎样的练习反映了这个老师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他能否教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
四、从教师角色定位上体现。教师从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而同时又常常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常常造成了教师的不良动力定型,成了阻力而不自知,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教师和教科书是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多教多讲,学生才能多学多得。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这些现象: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教师总在思考,学生不用思考;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教师总是执行纪律,学生只能遵守;教师有权制订规定,学生则遵守规定;教师总是主动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则只能适应这些内容;教师利用威望控制课堂,学生只能听命于教师,总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严重地存在着。因此,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如把自己定位为“学长”,采用学长式教学法,以一个先学者的身份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切不可把自己装扮成课堂上的独裁者和教学上的君王。这样,才能真正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边多向开展课堂交流,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真正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实际上,学生想到的问题教师未必想得到,具体说,课堂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鼓励学生质疑,学则须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世界观等因素的影响,对问题的把握并不十分准确,常常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必然生疑。如果教师独霸课堂,学生则疑而终为疑;如果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则疑而求解,得解而大进。这就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这就是最大的尊重学生,这就是课堂上的“人文关怀”。
②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过程,不断地发现,不断的发展。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使学生从发现中获得发展,从发现中获得快乐,从发现中肯定自我,从发现中张扬个性。
③让学生讲课。讲台并非只属于教师,也可以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有时候,我们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事先作好总体的指导性安排,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备课,设计教案,上台讲课。学生为了讲好一节课,首先就要把教材读懂,然后查找资料,设计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及课堂教学应对策略。这些工作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次极好的锻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加以肯定,这种肯定对学生来说不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吗?魏书生就常常这样做,收到了很好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做法。坚持确立课堂教学的人文化理念,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相信能取得实效。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例谈
陈 伟(物理组)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是高中物理教材一篇明确表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课。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熏陶下,老师大多将本节实验课当作一般实验课来上,忽视了本节课的真正目的和教学价值,在其它实验课和概念、规则的课堂教学上对探究能力的培养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我仅从《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来解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演示
1.实验一:学生第一次将拉力器拉开一半,第二次完全拉开,让其谈两次的感受。
2.实验二: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挂上钩码后弹簧伸长,改变钩码的个数,弹簧总长不同。
学生在认知现象的变化中产生疑问: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是什么?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猜想什么、假设什么;二是怎样猜想、怎样假设。学生在观察到弹簧伸长随弹力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后,首先想到的是两者可能为正比例关系。其实,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那么,本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怎么测量?实验该怎么设计?因此问题就转到实验的设计。
三、制定方案并选择需要的器材
同样的实验目的,不同的实验原理,将会导致不同的实验方案。那么,本实验要验证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之间是否满足正比例关系有哪些方法呢?对于弹簧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竖直放置,可以拉伸也可以收缩。但综合各种实际清况采用竖直拉伸比较理想。
本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伸长量。弹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悬挂钩码的重力来测定,弹簧伸长量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原长和挂钩码后的总长来测定,即弹簧伸长等于挂钩码后的总长与弹簧原长的差值。另弹簧伸长等于挂钩码后指针的刻度值减去弹簧原长时的刻度值。因此,本实验需要弹簧、刻度尺、铁架台、钩码等。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还可以增加几种干扰仪器。
四、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
1.按照各自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2.多次测量收集数据。
实验是收集数据的主要方式,物理实验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的研究过程。本实验的观察目标就是弹簧,要收集的信息内容就是测量弹簧的伸长及所受的拉力,而且每一个伸长量总是对应一个弹力,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
五、分析和验证
1.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计算列表法、图像法等。
数据测量后,本实验该怎样处理数据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呢?
1)有的学生从实验测量中发现弹力随弹簧的伸长量增加而增加,进而猜测为一次函数,然后进行验证,如果不是,再猜测、再验证。
2)有的学生想到用描点、画图的方法寻找规律。
3)有的学生甚至用计算机Eexcel软件进行函数分析和画图。
本实验主要练习用坐标纸描点画图的方法。在坐标系中描点、画图后怎么处理呢?(学生在尝试、讨论中总结)
经学生的讨论、交流,逐渐认识到直接用线段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折线或者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直接连接起来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那么所描的点也不可能全部落在所要画的线上,由于偶然误差的时而偏大、时而偏小的特点,我们应使线的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取平均的意思。
2.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
3.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由图线可推断以伸长量为自变量、以弹力为因变量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写为F=kx。
那么表达式中比例系数是什么呢?k表示弹簧伸长单位长度产生弹力的大小,k值越大则弹簧伸长单位长度产生的弹力越大,也就是弹簧的劲越大,所以称为劲度系数。
六、小结并完善
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探究和假设是一致的,部分学生得出的结果为一次函数而不是正比例函数,这是为什么呢?并且注意探究过程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比如思考弹力和压缩量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
七、应用于实际
科学规律的发现与总结最终要回到生活实际。要求学生课后查阅书籍或者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