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
责任编辑:廖春华 www.tengbo9.com
:13997928899 E-mail:deasp139@yahoo.com
神化英雄与史化英雄
——中希神话中英雄的比较
易 琪(语文组)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当面对自然的鬼斧神工困惑不解,对于大自然的伟力无可奈何的时候,人类就创造了神话。正如马克思告诉我们的,在人类“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创造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并且给予了人类以强大的影响。”无论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还是野蛮部族之间的你争我斗,都会有一些杰出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便是英雄。
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人们又是如何来认识这些英雄的呢?我认为古代的希腊和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古希腊人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神化了。“神化”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希腊英雄被赋予了神性,二是希腊人塑造的英雄多高大威猛,而且他们对英雄的缺点都不予计较。英雄全然成了神圣的偶像;而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则被史化。“史化”也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英雄的事迹多演化为历史,二是历史形成了一种标准,中国的英雄都按照这一标准为人们所雕刻。这一标准便是神圣、道德和完美。下面,我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来对这两种不同的英雄形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论述。
一、中希不同的英雄审美观
希腊英雄崇尚力量与武功。在希腊神话中,人类共经历了黄金、白银、青铜和黑铁四个时代。希腊英雄就是属于黑铁时代的人类。这个时代的人类的最大特点就是多为人神所共生,是被神化了的人。因而他们天生就具有神的伟力和超人的体魄,是一般凡人所不可及的。例如立下十二件功勋的赫拉克勒斯,从小就力大无穷。据说他几个月的时候,赫拉出于嫉妒之心,想谋杀她丈夫的私生子。于是,她派了两条毒蛇到人间去害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被毒蛇惊醒,“他一只手抓住一条蛇的七寸不放,孩子略一使劲。竟然把两条毒蛇捏得喘不过气来,死了。”象这种天生神猛又功德无量的英雄,希腊人自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希腊人给了他一个完美的结局:他死后被雅典娜接到了天上,并在那里娶了青春女神为妻。类似的人物在希腊神话中不胜枚举。
中国的英雄虽也不乏武力不俗之人,但为人们所歌颂和赞赏的往往是有高尚的品德,有为人民造福的赤诚之心的人。他们是神圣与道德的象征,是圣君贤臣。如为解除人民洪水之患的大禹,与自然的邪恶进行不懈的斗争的精卫,遍尝百草研药的神农。对于诸如此类的人物,中国古人不仅如神般景仰,更是把他们作为圣德的标准和楷模来教化后人。
二、中希对人的本体价值的不同认识
希腊是一个追求理性和自由的民族。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英雄本色。“希腊人文主义世界的基础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认为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他们把自己当作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因而希腊人具有强烈的现世精神。创造现世的重任自然就会落到英雄的头上。希腊英雄大多个性张扬,采取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大有天不怕,地不怕,唯我独尊的气概。当他们的理想和意愿受到遏制的时候,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奋起反抗,即使是面对高高在上的天神也毫不畏惧。希腊人对这种叛逆的行为都乐于接受。希腊勇士阿客琉斯为了自己想要得到却被联军首领阿伽门农霸占的女祭司而坚决罢战,使得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场上节节败退。最后迫使阿伽门农向他公开道歉。被人类奉为恩神,被马克思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为反抗宙斯的淫威,宁愿被绑在高加索山上任风雨侵蚀,蚊虫叮咬,也决不投降。
中国虽也是一个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的民族,但封建专制主义的高压禁锢了炎黄子孙火热的心。同时,它也铸就了中国人民唯权,唯上的思想。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大都是天帝的追随者或是君王忠实的臣仆。英雄的个性逐渐泯灭。例如羿射日并非为了展示自己神勇的力量,而是奉尧之命去“恤地下之百艰”;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为了早日完成天帝的任务。英雄是不容许有叛逆的思想和行为的。《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乃是帝俊的儿子。羿射十日而去其九,自然是一种反抗天帝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难怪羿后来虽杀了大野猪,“献蒸肉之骨”于天帝,而天帝“犹不顺羿之所为”。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唯权唯上的思想。神话中的英雄其实也是帝王将相的化身。东汉王充的《论衡》中的《感虚篇》载:“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这与《淮南子·本经篇》中所载的“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有了较大的出入,但这又正好解释了为何射日除害之后,“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中国古代对英雄的赞美实则是对帝王将相的歌颂,是对传统的高尚道德和儒家“兼济天下”的道德理想的歌颂。
三、中希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差异
从历史层面上看,根据对希腊地名的语源学研究,人们发现在希腊人到来之前的希腊本土居民并非是古希腊人的真正祖先。希腊人的真正祖先是来自多瑙河和顿河一带的野蛮民族,被称为亚该亚人。他们凶狠好战,“大约公元前2200年,他们来到了巴尔干半岛,并由北向南步步入侵。至公元前1600年,他们征服了希腊本土。”希腊人祖先这种勇猛强悍的基因孕育了希腊人崇尚武力,敢于冒险的性格。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前1170年,希腊人发动了一场远征小亚细亚的战争,战争中涌现了许多骁勇善战,智慧过人的人物。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这些部落中杰出的领袖,创造了许多英雄形象。
从文化层面上看,希腊文化在米洛斯文化的沐浴下成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又受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等东方化因素的影响。这本身就使得希腊文化具有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汲取这种文化营养而成长起来的希腊英雄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宗教层面上看,他们相信神。他们认为神话是真实的,可靠的,英雄是自己的祖先和仿效的楷模,神话中的过去就是自己古代的历史。神话与历史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著名的“得尔斐”神论是人所共知的。他们相信神却不畏神。他们认为“人神是同形同性的”,神与人一样,也有爱恨情愁。既然他们把神与人摆在平等的位置,把神人化。那么,自然也可以把人神化。因此,他们经常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披上神的外衣,戴上神的光环。
与希腊相比,中国人的祖先可不是远征的异族,少了希腊人的那份野性。中国和希腊同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但是我们的历史不象希腊那样富有传奇性和神秘感。因为我们的古文字一直沿用到现在。文字清晰地记录了历史。历史也清晰地描绘了我们的英雄。
我们的祖先在华夏平原上耕息劳作,自给自足,在劳动中建立功勋。他们少与外界发生联系。即使有战争,也只是部落与部落之间争斗。我们的祖先也没有受到任何异族的侵略。华夏文明是自源文明,历史悠久。在我们的文化源头上,没有受到任何异域文化的影响。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萌发和成长起来的文明孕育出的自然也是安分守纪,固守家园的英雄。
炎黄子孙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繁衍生息,少受天惠。自然不会象希腊人那样对神顶礼膜拜。在华夏文明的萌芽阶段,宗教意识不是特别明显,没有固定要信奉的神灵。在早期氏族社会阶段,氏族内部都是图腾崇拜。后来到奴隶制文明时期,发展为祖先崇拜。直到封建制文明时期,祖先崇拜仍有增无减。中国人既向往未来,又很重祖先。这可能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外国学者卡西尔曾这样评价说:“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含义。”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世人民会将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标准化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早已有了英雄的模型。
我们的祖先当然也信神,并且畏神。不过,这是所有民族原始阶段的共性。我们的祖先真正崇拜的那些具有高尚德行,象三皇五帝那样的神人、圣人。
四、从神话本身来分析中希神话中英雄的不同
古希腊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地方。古希腊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他们所创造的氏族或部落中的英雄代表了全氏族的力量、智慧和理想。这些英雄为了氏族的集体利益出生入死。他们被希腊人当作神来崇拜。
古希腊神话又是世界神话中保存得最完整,系统程度最高的神话。古希腊神话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得以保存于世。神话的内容丰富多彩。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他的土壤。”古希腊的诗歌、戏剧都取材于神话。希腊神话对于后代欧洲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既然希腊神话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那么神话中的英雄便可以长久地和神话捆绑在一起,以神话为载体。我们对英雄的认识也可以神话为参照。这样,英雄的形象便摆脱不了被神化的色彩。
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的神话则是零碎的和片段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在流传过程中所存者甚少。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了其原因,“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将无光大,而又有散亡。”随着神话的散失,神话中的英雄实际上也逐渐为神话所抛弃。他们“无路可走”,只能融入历史的长河。英雄就这样被历史化,现实化了。因而,后世之人在认识这些英雄时,只能把他们和历史人物相对照,而不是与神相比肩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中希神话中两种不同英雄形象。当然,“神化”英雄并不意味着比“史化”英雄更神圣,更崇高。“史化”英雄也不一定比“神化”英雄更真实,更完美。两种英雄在各自民族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是两国人民根据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依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和理想追求所创造的典型人物。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叶俊杰(数学组)
在新课标的改革浪潮中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各种总结,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