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 虹 www.tengbo9.com
:13971853760 E-mail:行驶时发动机舱盖有打开的风险
【图片新闻】3月12日,山西省晋城市政府商谈友好城市考察团在荆门市政府领导陪同下考察我校。(摄影:鲁顺清)
【编者按】1月10日,湖北省示范高中“9+3”联合体召开了以“走进新课程,探索新课改”为主题的第五届校长峰会。现将我校校长马德明的发言提纲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变模式 抓队伍 重课堂 求发展
校长 马德明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培养目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大胆创新。
一、改革管理模式是关键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引发学校管理模式上的变化,学校管理须在破旧与立新、传承与创造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一是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新课改追求的是科学而灵活的管理措施,要求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共性管理与个性管理相结合;由以规范师生的教与学行为为主转变为以鼓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为主,由以统一的考试选拔筛选为主转变到以多元评价、动态评价、生成评价为主的管理层面上来。
二是教学管理与课程领导相结合。面对新课改,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发扬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树立课程意识,建立一个包括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多种要素构成的课程生态系统,重建学校的课程文化,设计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实施有效的教学转型。
三是课程的选择性与规范性相结合。选择性是本次课改的核心,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选择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的增强、对学校特色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选择不是任意的取舍,学校对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的时段安排、学分认定等必须作出明确规定,规范要求。
四是行政班管理与教学班管理相结合。因走课制而形成的教学班是本次课改对教学管理的又一挑战,它流动性强,组织粘合性差,教学周期短,时空跳跃大。这样必然要求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班主任和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展创设尽可能多的教育空间和学习机会,进而使每一个学生形成学校文化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安全感。
五是从服从到服务。每一个管理者必须从“课程服从管理”转向“管理服务于课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课程管理与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从以前的管理学生到现在的相信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从以前的监督教师到现在的促进教师。
六是从按部就班到走特色之路。本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给学校以很大的自主权,要求学校管理者改变过去等、靠的课程管理模式,积极主动地根据有关课程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七是从重结果到重过程。对师生的评价均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上课的过程要从教师展示自己的风采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倡多样化的手段。
二、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发生深刻改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促进教师转变角色。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是促进教师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是促进教师掌握新的技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三、学生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根本宗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点。
一是新课改赋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新课改理念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赋予每位学生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整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资源条件和质量标准。以领域、科目、模块统整知识,使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融合,健全学生人格。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融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完整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师生回归自然,共创生命价值。
二是新课改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新课改关注学生发展的内涵,要求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即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发展形式,即外在发展与内在发展;关注支持学生发展的境界,即追求真善美,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奠基。
构建高效课堂的七个命题
副校长 李小平
促进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甚至高效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构建高效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希望对教师建设高效课堂有借鉴作用。
一、高效教学的价值不仅应指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指向学生的发展
上课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承载了学生汲取知识养分、发展智力、学会交往、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盯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还应关注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在交流、对话、比较、合作、分享、分析、判断、思考、质疑中进行情感教育与价值引导,以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教学目标单一的课堂往往是部分学生处于不主动、不积极、不自觉的状态中,在缺少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情况下教学活动总是低效的。这些年来,在应试模式中培养的“高分低能”也不少。教育促进人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势在必行。
二、将讲堂变成学堂是贯穿课堂的核心理念
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将讲堂变学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实践经验证明:很多知识并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自己学会的。作为教师,课堂的组织与预设必须充分设计学生学习程序的每一个环节。课堂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但讲解的目的必须服从于学生的学习,使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
三、充分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好课是备出来的,备课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处理不当,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住要点难点,缺少计划,缺少设计,这种缺少准备的课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当然不可能是高效课堂。备课应强调“五备”:一备教材,即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点、方法要素、素质教育因素,找准教材重点难点,扣住核心知识链。二备学生,不同教学对象认知能力、基础状况不同,应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掌握好标高。三备教法,教学内容如何引入,如何衔接,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设置合适的疑问,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用什么样的方式(如讨论、评点等)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四备学法,教学设计应服务于学生学。具体方法可以讨论、实验、阅读、推演、归纳与分析等。五备练习,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巩固,需要适当的训练,练习选题要精当,具有较强针对性,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联系实际,适当拓展。
四、组织起秩序井然的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提倡“学生动,课堂活”并不意味着学生想下座位就下座位,想接话就随意接话,组织混乱的课堂不可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让学生动的时候,不是让他们乱动,而是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所以课堂应有大家认可并一致遵守的纪律或规则,这种纪律或规则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而言,遵守规则有助于培养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儿童社会化,遵守规则是融于社会的前提。作为教师,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采取不同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组织起秩序井然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保证。“秩序井然”并不意味课堂上学生一动不动,被动按老师设计的程序无生气、无波澜的运行,而是指组织严谨的动手动脑及目标清晰的自主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本质上是一项教学互动过程,应把握好节奏,不断搜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行为。课堂中总会有超出教学设计的“意外”情况,如学生的“意外”回答、提问及其他“干扰”等,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使各环节衔接既周密严谨又自然顺畅。经验丰富的教师总会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适当“留白”,有意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五、学习积累、常教常新才能有效率
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仅凭过去经验积累是不够的。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学科前沿发展迅速,学科知识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多样化与信息化推动了校际、区域间交流,各种教育观念的碰撞、课程知识的交融更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者的教师仅凭十年前大学课程所学知识不足以应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潮流滚滚向前,一代代青年人主流价值观、交流媒介的变化使受教育对象更加个性化、时尚化,教师不得不站在时代发展前沿来开展教育活动。正如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周瑜开PARTY一样,站在时代前沿,传统经典可以赋予时代特征,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生动,知识才能常教常新。
六、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课堂高效的助推剂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灵魂,班主任的思想、人格魅力、治班方略是班集体的巨大向心力。是班集体思想与行为的导向,对学生成长有巨大影响力!离校多年的学生仍然很清晰记得他们当年的班主任。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带出班风学风一流的班级。这样的班集体善于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合作,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这正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对教师来讲,在这样的班级上课,师生情感交流好、过程设计容易实现、表达思想容易领悟、教学目标容易达到。事实上,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七、修德修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德艺双馨的教师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德和艺是教师境界的两个重要考量标准。没有较高的师德境界就没有强烈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动力。德如树之根,艺如树之干,根系发达、树干粗壮才有发达的枝桠和满树的果实。对于师德我以为应从两方面看:一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本身是一种根植于爱的事业。只有爱儿童爱国家爱人类,从人类境界去看教育才能发现教育事业的伟大、才能激发人生使命感。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把教育救国当作自己人生使命,才放弃大学职位与优厚待遇,不惜吃苦办农村学校、发展乡村教育的:二是依法执教。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时代,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依靠法律规范,教师的权益也要依靠法律来保障。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作为教师,修德修艺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