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人常宅午看龙泉书院
荆门市档案局 陈天雄
一张100多年前的考试试卷,是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张试卷是清代学校考试试卷的标准式样。长1150cm、宽250cm。试卷上出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凌烟阁图绘功臣赋》,一个是《十月先开岭上得梅》,这同现代语文考试中一张试卷考两篇作文差不多。试卷的考生名叫常宅午。
《凌烟阁图绘功臣赋》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24位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长安城皇宫内修建凌烟阁,命画家阎立本图绘24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李贺曾赋诗一首:“男儿何不带吴钩,夺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世人熟知的长孙无忌、配上虾肉的爽脆、究竟要看多少回均榜上有名。从此以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英雄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榜样。常宅午在文中叙述的是唐太宗表彰24位功臣之事,特别是对唐太宗开明的讲话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失为异曲同工,只不过我们所纪念是自1840年以来,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所有英雄们。
《十月先开岭上得梅》主要是歌讼梅花高洁的品质。这张试卷受到阅卷老师的高度评价,圈圈点点布满全文,不由让我们联想到“可圈可点”这个成语。老师给出的评语是“雕镌入细,剪裁有法,字字称心而出,毫不拾人牙慧……”,评价之高,可见一斑,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四串文”(四百文钱)的奖励。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光绪31年,即1905年),整整绵延了1300多年。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四级,童生参加童试,考中的称为秀才;秀才参加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参会试,考中的称为贡生;贡生参加殿试,考中的称为进士(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封建等级制度在科举考试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这张试卷就是常宅午在1879年考取秀才(13岁)后,在荆门龙泉书院(荆门市龙泉中学的前身)读书时的考试试卷。1883年,他17岁的时候又考取举人,成为荆门州推荐参加朝考的贡生,但是没有考取贡士资格,科考之路就此停止。他后来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起,到清朝光绪30年(1904年)的刘春霖终,全国共产生504名状元,虽然荆门没有,但河南籍状元孙何、孙仅都曾在龙泉书院读书。
拥有260年历史的市龙泉中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如我党早期的卓越地下工作者陈雨苍、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副司令员邓家泰(少将)、荆门北山游击队队长叶云,医学专家张明和、航天专家肖明鑫、药物学家陈士林、发明家王俊人、实业家罗秋平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仅2002年以来,龙泉中学就先后有137人考入北大和清华。
同龙泉中学的教育、升学质量一直雄居荆门市第一宝座一样,龙泉中学的档案工作在全市的学校中也是一流的,2013年成功晋升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AA级,他们对做好包括学生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统,120平米的档案室,保管着文书、科技、会计、声像、电子、实物、专业等各门类的档案。建在学校文明楼的实物档案陈列室,展示了学校100多年以来的发展轨迹,给所有杰出校友都留了一席之地(照片和人物小传)。特别是档案库房12000多卷学生学籍档案齐全完整,整理规范,标准划一,特色鲜明,已成为当今龙泉中学档案室名副其实的“镇室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