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龙泉中学:李旭 李治华
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日新月异,学生的分化问题也越来越早出现。现在在很多学校均能发现有这样的一类学生:从早到晚,没有一节课是他乐意去上的——因为他对绝大多数的科目不感兴趣;没有一节课是他听得懂的——因为他很少听课;没有一节课他是快乐的——因为他的兴趣从不在这,也从未在课堂上,老师那得到和感受到快乐。通常他们有这样的共性:习惯差,聪明,好动,暴躁,敏感,在文艺或体育方面有特长……以上这些学生就是教育界经常谈及的“差生”。
“差生”的称呼对孩子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是正常的。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发展应允许出现多样性,不可能指望每位学生的发展轨迹一致。故不应该对“差生”另眼相看,更不能将他们视为“洪水猛兽”,应以平常心去与他们交流,去关爱他们。
对“差生”,我更乐于将他们称为“学困生”。他们对学习有太多的恐惧和疑惑,有太多的不知与不解。有些小学里就有陪优班,奥赛班,就表明从小就将孩子分了三、六、九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差异。还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各种考试成绩在一次次的击碎他们仅有的一点学习欲望,他们的学习的感觉就只剩恐惧和逃避。他们每天在学校内、班级里不断承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和打击,不断在考试中证明自己的“无能”。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社会都应深思的,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但“学困生”们大多爱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每次劳动的时候,最脏最累的活他们总是抢着干,如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的认同,他能高兴几天。
记得冰心老人曾为教育专门题词“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认为要解决“学困生”之难,应先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从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认同他们,帮助他们,欣赏他们入手,用爱心去感染和影响他们,让他们在校内、班内不觉得孤独和寂寞,能有理解和关爱他们的老师与同学,鼓励他们主动树立主人翁意识与责任,不要游离与集体之外。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转变“学困生”的最重要的方面。要经常让“学困生”在班内享受和体会成功。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受歧视,被轻视,总觉得比别人差的环境中,会有很大的可能使人颓废,丧失斗志,放任自我。俗语“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学困生”在集体中不断享受成功的喜悦是改变他们的很好的途径和方法。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数学教师,他的班级的学生都爱上他的课,且他的班级的数学成绩总是比别人的好。无论基础多差的学生,几月后,都能提高很快。后来学生毕业后论及,感激之余,究其原因,老师说,他带的班级每次考试时,总是由他亲自将试卷送到每个学生手中,而每次考试,每位孩子都能考出满意的分数,每位孩子都能从考试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老师说,其实每次他都准备A、B、C三类题,分别亲自分发给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由厌学到乐学。这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问题。哲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自信心是“学困生”转变之基石。
诚然,有及少数“学困生”什么都不会,怎么办?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潜能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找到适合其发展之路。如98届我带的班内,有个学生李亚林,高一时各课成绩均很艰难,按一般规律其很难考上大学,但我观察该生爱唱歌且音色好,故与其家长商量,找专业的音乐老师辅导,进步很快,98年考上音乐学院。
“学困生”是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均有的。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变,先要了解其困因,要主动、积极、真心地去帮他们解困。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 不能将“学困生”与“调皮生”、“性格有障碍的学生”等同。他们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且相当多的人将他们混为一谈。且“学困生”在各方面的要求也应与优等生有差异,应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宽松,但应有度,不能急功近利,应允许他们在转变中有反复,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耐性。
2、 要多发现和挖掘“学困生”之长,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注意他们的本质是好的,想法和出发点是善意的。多加以引导,表扬,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进步与提高。
关注“学困生”,理解和支持他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教师要当“木匠”-----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闪光点,不要当“医生”------满眼是病人。教师要注意发掘培养,使“学困生”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成为某个领域的强者,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
2007-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