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咸宁学习感受
袁 辉
秋高气爽,天气怡人,刚从咸宁学习回来的我心情是激动的,精神是亢奋而的,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上倍感亲切、踏实。
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老师们的关心和栽培,此次学习让我收获到了丰富的教学知识,更增添了我工作上的激情和信心。
11月16日至20日,我和彭老师一起赴咸宁观摩了2010年湖北省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竞赛。此次大赛有20所学校派人参赛,分A、B两个组分别在咸宁学院学术报告厅和鄂南高中学术报告厅举行,每组10名选手。组委会规定所有选手所讲篇目必须是从新课标必修2到必修5的9篇课文中选取的一篇,这9篇课文分别是《我有一个梦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宇宙的边疆》、《动物游戏之谜》、《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热爱生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后有八所学校的选手代表获得了一等奖,这几所学校分别是华师一附中、襄樊四中、宜昌市一中、荆门市一中、鄂南高中、洪湖一中、江汉油田广华中学、黄石二中。
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各市区青年语文教师们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看到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的教学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坐在会场里,聆听着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是一种享受,也更让我震撼。一节节质量上乘的竞赛课, 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无不让我感到自己还需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这次听课我有几点体会:
1、体现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此次竞赛活动的主题是“教什么”,对于老师来说“教什么”意味着你在一堂课之内打算把什么东西教给学生;换个角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生在这一堂课之内能够学到什么,也就是“学什么”。虽然都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作为老师要把握好“教什么”还是具有相单大的难度的。因为我们老师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所考虑的多是“怎么教”,即一篇课文给你之后你只是考虑怎么去教这种形式,而并没有去思考去教些什么给学生。久而久之,这种理念流传开来之后就出现了一种很怪的现象:课堂氛围看似活跃、热闹,学生学得不亦乐乎,老师教得也很有成就感,而实则是课后老师也忘了自己教了些什么给学生了,学生也忘了老师到底教给自己些什么。
我们说语文除了它的工具性之外,更多的是要通过学习语文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人文素养如何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用自己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感悟、理解来引导学生去感悟去理解一些人一些事,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观照去反思这些人事精神进而形成一种自己的精神理念,长期这样坚持引导下去,我想一个班级的学生就会在这个老师的影响下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回归到这次竞赛的主题上来说恰好印证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
17号上午我在咸宁学院学术报告厅听了襄樊四中的刘明国老师讲的一节《宇宙的边疆》,我觉得刘老师最大的成功就在于他遵循了“教什么”这个宗旨。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为解说词,作者抓住说明对象,按照空间说明顺序,由大尺度空间向小尺度空间逐步推进介绍,在介绍的同时作者融入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使文本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也不断地表达了对人类世界的思考。探索宇宙的激情和对人类的关怀结合在一起,使这篇文章超出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层面,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刘老师在教学此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解说词的基本特点,并以此为线索快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然后跳过浅层次,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什么”刘老师除了教浅层次的文本结构和文本形式,更着重的是教给学生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确实,这让我想到了教学高中文言文,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只是注重字词的落实,固然文言字词的落实很重要,是学好文言文的根基,但教完字词之后却没有更高的升华,如学李白我们要让学生感悟他的那种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性格,学杜甫我们要让学生体味他的那种深沉忧郁、忧国忧民的情怀,学苏轼我们要让学生领略他的那种尝尽苦难之后的旷达乐观精神……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感觉我们确实需要转变以前的那种传统教学观念,从实质上去理解“教什么”,在现实中去落实“教什么”。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次参加竞赛的很多老师们都注重了一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认知感受。哪怕学生有时候说得一些观点在我们看来有点幼稚,但是这恰好是真实的课堂。以前有些老师参加这种竞赛活动就是把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思路环节甚至是学生该说的话语都事先准备好,然后在正式课堂上只是一个再现展示而已,如此打造之后的课堂听起来总让人感觉到有点做作。思想有点幼稚、观点不太成熟这些恰好是我们现在中学生的特点。
华师一附中的黄敏老师讲授了一节《动物游戏之谜》,她在这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启迪心智,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对动物游戏原因的四种假说进行评价、补充,对如何进一步去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个探究问题抛出来之后,有很多同学表达得很合理很好,也有一些同学谈得很稚嫩,但黄老师并没有说一味地去表扬谈得好的而避开那些谈得稚嫩的,相反对那些谈得不是太好的同学,老师也是极力去发现他们的观点中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语言去激励他们,我觉得这样做就很好。没有哪个学生一开始就把什么东西都表述的很好,包括我们老师自己也是这样,熟练地、成熟地、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需要建立在一次次不熟练、不成熟地表达基础之上的。有时候我们感叹班上总是有些学生不开口,即便是让他起来谈感受也是谈不到点子上去,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我们去尊重他们,多让他们谈,多赞赏他们,老师放下自己的姿态走下讲台与这些同学真诚地交流,我想学生绝对会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进而更有信心去谈好下一次我们给他提出的问题。
见贤思齐,这次听课过程中我有幸与华师一附中的文老师交流了一下,文老师是这次华师一附中来讲课的黄老师的指导老师,《动物游戏之谜》就是他帮助设计指导的。在与文老师的交流中,他谈到了一个观点就是现用西方的一些文化理念来反观我们中国文化,说到《红楼梦》就提出了一个课题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进行一个比较评价,之后又谈到了一些在红学研究上非常知名的学者的一些观点。出语不凡,从他的谈吐中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者气息,听完他的观点我觉得我个人确实应该潜下心来多做一些阅读、研究,提升自己的内涵,力争做一个学者型的老师。
咸宁之行,充实愉快,时间很短,收获颇丰。淦河的十里河灯壮丽辉煌、太乙洞的石钟乳奇伟瑰怪、潜山的温泉汩汩流淌,这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很早就听说咸宁市桂花之乡,天下之桂花莫过咸宁者,我们去咸宁之时已是过了桂花飘香之际,虽然没有闻到咸宁的桂花香,但置身两百亩桂林中,感受落叶满山的静谧,心情分外宁静,终日被冗杂的俗物缠绕,很难得让心获得如此宁静的休憩。回荆门的路上我在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老师是否应该保留心灵的一方净土,把目光从物质的泡沫中打捞出来,潜心教书育人。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神圣,这应该是最好的回答吧!
2010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