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
武汉市第二中学 袁景云
摘 要: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生物教师应转
变观念,尽快实现由教书匠向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教育研究者转
变,并对学生实现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引导者 合作者 研究者 综合评价
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新课程演绎的新概念对教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教师面临着跟进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掌握新的教学策略等一系列挑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规律出发,重新审视自己,从中找准自己恰当合理的位置,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一、由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很重视知识结论的传授而较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长期以来,生物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的是搬运、灌输知识的作用,而学生的大脑,就成了被教师管束的容器和载体,教师用知识的“丝”缠学生,用作业的“网”罩学生......结果,灌输之教,记诵之学,长期主宰着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上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广大学生获得统一的标准答案,却缺少了思想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舒的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合作者。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更应该根据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的要求,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结合实际,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例如,在“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一节的教学中,确立的教学目标中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构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及运用构建的曲线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如何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如可以分步给出可供学生分析的实例:澳大利亚野兔在理想条件下的繁殖数据、酵母菌在有限实验条件下的繁殖数据等,引导并由学生自主的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寻求规律、最终构建出曲线模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数学模型的构建;再依据学生自主构建的模型,讨论该模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两条曲线,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组织者;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事例中发现规律,用自己构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教师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助手和引导者激发者,而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由专治者向合作者、促进者转变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至今树立着教师的权威,“传道、授业、解惑”的三板斧总是恪生守道,言听计从。教师扮演着权威角色,其对学生的要求带有很浓的强制色彩。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但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更缺乏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指出:生物教学活动“学生是生物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正如赞可夫说的那样“我们要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自在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教给学生。教师要尽量减少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活动和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魏书生说:“一个人的大脑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例如在 “生长素的发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有向光性?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猜想,哪种猜想更为合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论证猜想。其间,教师可以在实验材料,方法处理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而论证实验的过程、具体方案由学生完成。这样,教师就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权威,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助者。在学生的充分思考、相互合作讨论学习后,可以提供达尔文、温特等人发现生长素的过程供学生参考并引导学生会将自己的实验设计与经典实验过程进行比较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设计和经典实验过程相似或相同,学生的心理会有莫大的满足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果不同,学生也会在感叹经典实验之绝妙的同时主动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方法和提升能力的同时,更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和愉悦。教师由专治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转变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三、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课程计划。传统的教师生涯中,多数教师只是埋头“教书”,不注重教育研究,认为教育科研是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只教书不研究的行为,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旧的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这种碰撞中的“破旧立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和分析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正。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教师面临着新知识爆炸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对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的学习、研究、反思和总结。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必须由“复制者”“执行者”向教育教学的新型研究者转变,积极主动和全方位地介入新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活动。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建构,把自己形成的独特见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新课程资源的积极“研究者”,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成为新时代的科研型教师。
四、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也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评价在课改中具有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评价改革,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展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只重结果,特别是学习成绩,往往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新课程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力求体现多元化,考试成绩只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已,现在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以前被忽视的成绩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须注意:一激励性原则。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人都希望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赏识和认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探索、进步、发展,满足不同发展参次的学生的成功需要和个性张扬。二多样性原则。①引导学生自评和他评,既正确地评价自己又评价他人,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学习成果。②实施动态评价。建立“档案夹”,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展览“档案夹”,让学生共同欣赏他们的成长过程。③注意将定性与定量结合,做好过程性评价与考试(期中、期末)的研究。三科学性原则。科学的评价标准要体现从起点看进步,从过程看发展,从实践看效果;要有终极标准和阶段性标准;要重视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因此,评价的方式要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能容纳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见解,甚至错误的观点,使学生敢于大胆创新;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评价的目标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展开。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生物教师应学习研究新课程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在变化中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参考文献:
①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③丁远毅,崔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张彩群,刘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中学生物教学,2008,1
⑤刘霞等.教师专业发展大家谈.中学生物教学,2008,3
⑥李作为.浅述新课程下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生物学教学,2008,3
重视实验复习 突破高考瓶颈
武汉市第二中学 周蕤平 邹国斌
摘 要:概述了08年考纲对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要求及解读,对课本实验做了归类及拓展,对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实验题给予了分类及应对措施的分析。
关键词:考纲 生物实验复习 课本实验 实验题分类
一、08考纲对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要求及解读
能力要求: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
·具备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
处理.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能力解读:
·一是教材实验的综合考查.
·二是对学生实验验证能力的考查
·三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四是对学生评价能力的考查
二﹑08考纲实验知识内容表(共17条)
考试内容 |
观察实验 |
生化实验 |
实习与探究 |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
|
|
|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
√ |
|
|
观察细胞质流动 |
√ |
|
|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
√ |
|
|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
|
√ |
|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
|
√ |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
√ |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
√ |
|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
√ |
|
|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
|
|
√ |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
√ |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
|
√ |
|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
|
|
√ |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
|
|
√ |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
√ |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
|
|
√ |
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
√ |
|
√ |
三﹑近五年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考点分布统计
知识点 |
考试年份 |
试卷类别 |
题号 |
分值 |
题型 |
三大物质鉴定 |
2005 |
卷I |
4 |
6 |
选择题 |
有丝分裂 |
2005 |
卷III |
5 |
6 |
选择题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
发育的影响 |
2005 |
卷II |
30 |
27 |
非选择题 |
实验探究、设计
和研究性学习 |
2008
2008
2004
2004
2005
2005
2006
2004
2008 |
卷I
卷II
卷I
卷II
卷I
卷II
卷I
卷I
卷II |
1
1
31
31
30
30
30
30、31
31 |
6
6
22
20
27
21
21
16
17 |
选择题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 |
四﹑对09高考实验命题的预测
- 1、在知识上,主要考察教材实验原理、思路、方法和现象。
- 2、在能力上,重点考察实验基本理论在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 3、在命题取向上,从课本中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简单再现,转向利用实验原理分析和设计实验。
- 4、在题型上,主要有实验分析题,实验设计题和实验纠错题等,对于选择题,常结合教材实验和经典实验考察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对于简答题常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新情境,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 5、在实验取材上,以教材为依托,对经典实验进行再挖掘,以体现高考回归课本趋势。
- 6、在实验类型上,仍有可能以探究实验为主,而研究性课题值得关注。
- 7、在实验表述上,运用表格、图像表达实验过程和记录实验结果,将成为高考的亮点,特别是用数学方法如坐标曲线图、直方图等处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课本实验及其拓展
按方法: 同位素示踪法
1、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中元素的来源(或去向)。
2、I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
3、细胞的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4、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5、DNA的半保留复制。
6、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连续性。
7、DNA探针的应用。
按材料:洋葱
1、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运动;
3、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4、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验证生长素的二重性
按装置:
1、探究某种生物呼吸作用类型
2、验证植物种子的死活
3、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4、探究某种种子的有机物种类
按章节:遗传、变异、基因工程
1、验证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2、探究某一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3、探究两对或(以上)基因是位于一对还是2对(或以上)染色体上
4、探究某一性状是质遗传还是核遗传,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5、探究某一性状的变异为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按定性、定量:定量
1、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初步测定;
2、酶的最适温度(PH)的测定;
3、除草剂最适喷洒浓度的确定;
4、种子(蔬菜、水果)贮存时最适O2浓度的确定;
5、植物组织培养中相关激素最佳比值的确定;
6、微生物培养中培养基最适C/N比,最适PH的确定等。
六、实验题分类及其应对措施
(一)教材实验题
1、内容识记题:
示例:(04全国卷四)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H2O2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稀释液时,溶液变成紫色。
应对措施:加强实验内容的梳理训练,进行记忆巩固。
2、原理分析题:
示例:在采用鸡血为材料对DNA进行粗提取实验中,若需进一步提纯杂质较少的DNA,可以依据的原理是 ( )
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的NaCl溶液中DNA溶解度最小
B、DNA遇二苯胺在沸水浴的条件下会染成蓝色
C、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一些物质易溶于酒精
D、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具有抗凝血的作用
应对措施:仔细分析实验,全面弄清每步所含原理。
3、操作经验题:
示例:(07江苏.19)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均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应对措施:有必要对书本实验进行重新梳理,对于材料如何选取,药品添加的量的多少、顺序等知识进行逐一审视,多问几个为什么。
4、适当拓展题:
示例:(07江苏39题)
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图甲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问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下曲线图乙。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列 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 ,其结果可用 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
甲 乙
应对措施:要求学生在掌握书本实验的基础上,对该实验的内涵、外延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课外实验题
1、信息读取题
示例:红鲷鱼属于XY型性别决定。红海中生活的红鲷鱼以20条左右为一群,其中只有一条雄鱼,其余的全部是雌鱼。一旦这条雄鱼死去,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但没过多久,在剩余的雌鱼中,身体最强壮的一尾便发生体态变化,鳍逐渐变大,体色变艳,内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鱼。为解释这一现象,有人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两组实验中,应注意控制的相同因素有 。
(2)实验的假设是 。
(3)“内部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彻头彻尾的雄鱼。”这条雌性红鲷鱼内部器官的主要变化是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激素是 ,雌性红鲷鱼由雌转雄的过程中,调节方式是 。
(4)雌性红鲷鱼由雌转雄的现象,说明 。
(5)假设雌性红鲷鱼经济价值高,请你提出一种能大量产生雌性幼鱼的方案,并用遗传图解加以说明。
2、实验分析题
示例:(2004年理综全国卷)
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
(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答案:(二)实验步骤:(1)确定1只鼠为实验组,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2)将2只试管分别编号为l号和2号,各加人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3)给药l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集尿液,实验组尿液加入l号试管,对照组尿液放人2号试管。(4)二只试管摇匀后沸水浴,待试管冷却后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1号试管应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尿液中无葡萄糖。实验结论:实验组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3、实验设计题
(1)基本理论:
a.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实验的区别
|
探究性实验 |
验证性实验 |
实验目的 |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 |
实验假设 |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假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
因结论是已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 |
实验原理 |
因探究内容而定 |
因验证内容而定 |
实验过程 |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定 |
实验现象 |
未知,可以不描述 |
已知,应准确描述 |
实验结果
预测 |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 |
无 |
实验结论 |
未知 |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的结论 |
b. 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可行性原则;
简便性原则;可重复原则。
c. 完整的实验包含的基本内容: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对象;实验条件;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测量与记录;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实验结论。
(2)生物实验设计的解题一般程序
a. 审题:
类型分析 |
根据两种实验类型区别得出 |
验证性实验 |
探究性实验 |
实验目的 |
试题中已知,用线画出即可 |
将题中提出问题变为陈述句 |
实验假设 |
无需 |
对探究问题提出一种可能性 |
b. 原理分析
c. 材料分析
d. 实验过程
e. 结果分析
f. 表达
g. 检查
(3)突破方略
示例:(07山东卷27题)
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将癌细胞均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适量的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
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
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实验类型 |
探究性实验 |
实验题目(目 的) |
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
实验原理 |
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其中端粒酶具有活性,如果抑制端粒酶活性,癌细胞不能(仍能)继续增殖,则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无关) |
实验材料 |
癌细胞、细胞培养液、端粒酶抑制剂 |
实验变量 |
有端粒酶活性(不加抑制剂)、无端粒酶活性(加端粒酶抑制剂) |
反应变量 |
癌细胞是否能无限增殖 |
观察指标 |
相同时间内癌细胞增殖代数(或分裂次数、或细胞数目) |
无关变量 |
温度PH等能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 |
实验过程 |
将材料随机均匀分组并编号(A组、B组)→设置实验变量(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控制无关变量为常量(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处理观察指标(观察、记录等) |
实验预期及结论 |
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组)结果一致(均能无限增殖),则端粒酶(实验变量)与细胞癌变无关;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B)结果不一致(A组比B组增殖代数少),则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有关。 |
(三)遗传与实验:
1、考察形式:
①遗传问题推理题;②遗传问题实验设计题。
2、实验问题归类:
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验证遗传规律的实验设计
纯合体、杂合体鉴定的实验设计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设计
探究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生物性状影响的实验设计
遗传育种方案的实验设计
特殊情况(如致死性、生物性别、世代关系、X、Y性染色体上基因同源与非同源区段等)实验设计
3、基本理论
①判定控制遗传病(或遗传性状)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②判定控制遗传病(或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
示例: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子代类型和比例:
|
灰身、直毛 |
灰身、分叉毛 |
黑身、直毛 |
黑身、分叉毛 |
雌蝇 |
3/4 |
0 |
1/4 |
0 |
雄蝇 |
3/8 |
3/8 |
1/8 |
1/8 |
分别统计两种性状在两性中的比例:
雌蝇:灰身:黑身=(3/4+0):(1/4+0)=3:1,
直毛:分叉毛=(3/4+l/4):(0+0)一1:0
雄蝇:灰身:黑身一(3/8+3/8):(1/8+1/8):=3:l,
直毛:分叉毛一(3/8+l/8):(3/8一1/8)=1:1
可见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③判定控制遗传病(或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核染色体还是细胞质
4、遗传实验设计示例
有人选取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但分离比不是预期的3:1,而是出现高:矮=35:1。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丘吉尔的:: 的原因,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配子
♀配子 |
1DD |
4Dd |
1dd |
1DD |
1DDDD |
4DDDd |
1DDdd |
4Dd |
4DDDd |
16DDdd |
4Dddd |
1dd |
1DDdd |
4Dddd |
1dddd |
F2中表现型之比为D_ _ _ : dddd = 35:1
(高茎) (矮茎)
实验目的 |
探究F1的基因组成是否是四倍体。 |
实验原理 |
四倍体DDdd产生的配子有三种:DD、Dd、dd,其比例为1:4:1。通过测交可测定F1基因型。 |
实验材料 |
待测豌豆(F1)、矮茎豌豆、剪刀、毛笔、纸袋等 |
实验思路 |
肯定假说、预期结果、测交实验、记录测交结果,比较分析两者的结果即可得出结论。 |
实验过程 |
根据假说,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应为高:矮=5:1。用上述待测的F1与隐性亲本测交,记录测交结果。再比较分析测交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说明F1染色体数目已加倍而成四倍体 |
应对措施:
此题实际是对遗传基本规律的拓展,平时应加强此类题的训练,将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交给学生。如分离定律之F2分离比3:1,若显性不完全,则分离比1:2:1;若存在致死基因,则分离比2:1(显性纯合子死)或1:2(隐性纯合子致死)等其它分离比(如伴性遗传中配子致死),对于自由组合定律之F2分离比9:3:3:1,若存在基因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如9:7,15:1,9:4:3, 12:3:1等分离比,此外,位于人类一对性染色体X、Y上同源部分的等位基因不具有典型伴性遗传的特点,如07年考的果蝇的刚毛、截毛问题。
(四)实验修正型
一看对照:有无对照实验
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实验变量设置是否有标记,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二看步骤: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基本原理
三看验证: 实验结果的验证目标是否准确, 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
四看材料: 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 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
五看条件: 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 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参考文献:
①任志鸿 《十年高考》,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分析与教学策略初探
武汉十一中 李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学的全面推开,如何能使自己正确的把握新课程教材的教育精
神,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出课改理念,这是每位教师所必须面对
的问题,因此认真吃透新课程教材所表现出的每个教育思想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通过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分析,从教材特点、模块价值、能力要求、与教学应
对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高中教师解读新教材的思想精髓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教材 分析 教学策略
一、实施生物新课程的背景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应用价值,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生物教学的理念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始,生物课改历经多次,与时代发展同进,生物新课程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吸纳了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优点,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也对生物教学提出全新和更高的要求。
二、新教材的特点与模块价值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必修模块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战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它能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努力表现了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每一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都有一组核心概念、都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都有符合内容的学习情境、都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兼容的和明确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体现生物科学的联系。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生命知识系统具有层次。(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的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每一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分子与生物”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物技术”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
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②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③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②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③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④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⑤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⑥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①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②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有关的知识;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计划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利用教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根据证据做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新课程教材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目标三维度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如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学习有关生态知识,又要培养相关能力,还要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与价值观以能力的实现,并在每一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新教材在各模块安排中付予了学生更广泛的思考和探究学习的空间,因此组织好有关教学,有利于实现目标。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要有明确目标:探究活动在强调学习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成果的达成有更高要求,每一次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要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达,以便于针对性完成活动过程的设计,也便于在活动后检验成果。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除书上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和学生们应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4.探究式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中。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其他虚拟环境的虚拟条件时,应首先历身于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师在利用现有学校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生物学实验。增强低成本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保证实验的开出率。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了解事物的本质,应向学生提供学习量的测定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注意: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种关系的渗透,并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择业做准备。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与数学、技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及与人文科学的相互影响,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各学校内在联系,要学会其他自然学科知识来解决生物方面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于提高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很有意义。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二大遗传规律的提出”,有许多值得关注和发掘的思想和科学内涵。
(八)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
在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总习惯把二者对立看待,给予应试教育以过多的否定和贬斥。其实,在当前人才选拔机制还不十分完善,教育评价方式不十分完美的情况,考试不失为教育评价的较佳方法,而高考则是考试评价的最终目标,它应是对课程目标中知识维度的实现的终端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强调活动探究而忽视知识的讲授和书本知识概念的接受。而是应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的揉合在一起,善于通过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把纯知识性的东西学活。实际上,新教材所倡导的创新理念更多地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以方法,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很多的活动内容是为我们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安排的,实际上,应试教育也不是不强调能力的培养,一味只要求死记硬背,特别在近些年,生物学科高考的内容变化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日益贴近,考概念性的内容少了,考活性的成分多了,对能力的要求高了,而这些都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分不开。另外,我们也不能把素质教育错误地理解成“活动课”等。因此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关键,我们应该以素质性活动为过程,通过各种形式使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片面为具体,变间接为直观,并使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愉快的学习,理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生物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们湖北省在2009年将进入新课改,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将入新课改之际,要有着理论与心理上的准备,要学会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培养全新的教学理念,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期对每位教师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细胞膜的结构”教学案例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克琴 李炜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是建
构主义教学中最主要的三种模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以“细胞膜的结构”一
课为案例,探讨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细胞膜的结构
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2]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习)模式[4]。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5]。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6]。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在“细胞膜的结构”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就尝试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小组协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并通过效果评价。为此,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搭脚手架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索细胞膜的结构。学生回忆初中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可知,细胞膜很薄,不容易观察清楚,因此,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科学家首先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分析细胞膜的成分。如:实验发现,脂溶性的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细胞膜能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能被蛋白酶分解。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细胞膜含有脂质和蛋白质的结论。然后老师指明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并且介绍磷脂分子具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2、进入情境
明白以上几点后请学生开始分析: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细胞膜内是什么结构?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想象中的微观情境中去。明确细胞膜内外都有水后,再请学生分析:细胞膜上的磷脂是如何排列的呢?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逻辑推理中。
3、独立探索
虽然有前面的已知概念和分析作铺垫,但最后这个问题学生分析起来仍然很难。于是我再将这个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首先分析少量磷脂在水面上如何排列?再分析大量磷脂在水中经过搅拌以后如何排列?最后分析磷脂在细胞膜上如何排列?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尝试画出示意图。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很快给出正确答案。第二个问题学生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画出了各式各样的示意图,如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的头部与水面接触,尾部朝上,其余磷脂堆积在上方;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大圈,磷脂分子的头部朝里尾部朝外;有的画成两层,磷脂分子的尾部相互靠近;有的画成一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小圈,磷脂分子头部朝外尾部朝内;有的画成两层磷脂分子围成一个大圈,两层磷脂分子的尾部相互靠近,等等。这正是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好机会,于是,我将发言机会尽量交给学生,使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
4、协作学习
我请学生把这些有代表性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各自讲出作图理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质疑,大家共同探讨。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共同提出最合理的示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时而沉思,时而雀跃,是整堂课的高潮部分。
5、效果评价
老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着重表扬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然后老师给出科学家的其他实验结果,如:将细胞膜中的脂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展开成一层,其面积是细胞膜的两倍。再展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与学生提出的模型完全一致,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而是把学生摆在探索者的位置上,给他们提供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让他们逐步深入探索,并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逐步得出最科学合理的推测,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意义构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更多,利用资源的角度要更广,组织教学的能力要更强。这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每一位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将不断地去学习、实践,从而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①张桂春.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 教育科学, 2004, 20(6): 25-27
②靳莹, 周志华. 从结构主义走向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教育理论
与实践, 2006, 20(10): 45-48
③张亦飞, 陈秉初. 基于建构主义的生物教学情境创设, 中学生物学,
2003, (6): 12-14
④陈立夏, 瞿冬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连民族
学院学报, 2005, 7(3): 88-89
⑤林福宁. 关于建构主义教育观的思考, 教育研究, 2006, (2): 113-114
⑥陈琦.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中国远程教育,
1999, (2): 40-43
新课标、新思维——生物学科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探索与体验武汉十一中 王梦堂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一线教师而言也给予新的挑战。在这一个背景下,如何探索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是当下教师面临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尝试从若干方面入手,从实际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学方面试图去理解、体会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做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教学
广大一线教师现正如燎原之势般投入新课标框架下的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所谓有效教学也即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精心构建教学框架,巧妙设计问题衔接,引领学生逐步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更为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生命科学现象,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融合和统一的过程。而此时,也恰恰暗合有效教学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评价体系尚未由旧有体系转变为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之前,为了避免有些教师不经意地“新瓶装旧酒”,应该在有效教学和新课标理念透彻理解方面多下功夫。以下几点拙见全当抛砖。
一、有效性教学离不开对于学生的透彻分析和把握
从心理学上来看,从知识的内化到外化有一个较为繁琐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想加快这一过程,必须从学生入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分析、解决问题,如何能够让刚入门的年轻教师和有着丰富经验的年长教师迅速找到一个突破学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恐怕很难,但仍有规律。
1. 从新闻入手,谈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社会实践。
2. 从个人入手,谈与个人有关的体育爱好、疾病等。
3. 从生活入手,谈周围生物的点滴变化。
4. 从人生入手,谈哲理、定目标、树理想。
以上前两个方面主要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有人说过,距离最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拉近师生彼此距离,并能让学生信服、钦佩一名教师对今后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很有帮助,此乃其一。其二,通过的沟通,摸清学生喜好、个性等并初步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对后面的情景设计等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打下基础。其三,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进一步健全其人格颇为有益。
二、巧设教学情景
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各节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比如,在植物的水分代谢一节中,教师提供植物的鲜重、晴朗夏季一天的吸水量(资料: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巨杉林中的一棵目前公认的万木之王——“谢尔曼将军”,高83米,树干基部直径超过11米。在我国南方,也有许多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不仅树高在几十米,其庞大的树冠面积可以覆盖几个操场。这些高大的植物一天需要耗水高达数十吨。)然后让学生从自身入手(资料:人体维持水的平衡很精确,据医学科学家测定我国一个成年人,每天需2500毫升的水才能维持体内的平衡,从而保证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对比二者结构上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克服巨大的地心引力完成这一生理过程从而导入新课。
在设计教学情景的时候,犹如一则故事的开头,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寻求事物表象上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冲突,激发思考兴趣,逐步分析事物联系,然后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进一步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不断调动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抽茧剥丝般厘清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变化规律。
再如,在学习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后,可以诱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选择的不是严格闭花受粉植物会怎样?比如玉米,顶部为雄花,偏下部分为雌花的授粉情况,可以有几种可能性?如果授粉的是其他种类的生物比如都是禾本科的水稻的花粉会怎样?可以产生新品种么?为什么?如果可以推测会有什么现象?一则可作为拓展学生思维,二则可引发关于多倍体育种和远缘杂交的思考,也可作为复习串联知识点之用,将单纯的知识点串讲复习变为“故事般知识点串联”。通过这样的方法,把庞杂繁芜的生物知识,遴选串接后用于课堂教学,非常有利于有效教学。
总之,教学情景设计原则要求“趣、精、巧”。趣,要求针对各地学生学情去筛选,激趣;精,要求语言精干,选择的“故事”有一定的代表性;巧,能迅速入题甚至可以贯穿整节课作为一节课的脉络,能精准吻合教学方向。所以能做到巧当然最好,这必须建立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之上。
三、长袖善舞精于问
为什么这么说?探讨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作为参与教学的主导,应对一节课整体脉络掌控的同时,对于各个环节的重难点的突破,各个知识内容的起承转合,应当把提问作为精心设计的课题去研究。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异,通过设疑,一方面刺探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设疑保证课堂内容衔接的连贯性,还要参与制造一个个思考的小高潮。所以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既要抓住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共性设疑,还要根据各班情况量身打造“个性化设疑”。作为专业化教师,在设疑方面精细深耕也是很有必要的。紧紧扣住设疑环节并经营好设疑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也是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
比如上面提到的水分代谢的例子,完全可以对比二者结构,自然提出高大乔木没有不断跳跃的心脏,也没有强力抽水泵,那么它们究竟是靠什么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呢?
又如,在讲到生长素发现的内容时,前面通过几个实验发现将胚芽鞘尖端处理过了的琼脂块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培养一段时间以后观察,发现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弯向未接触琼脂块的一侧(教师提示:注意此时的方向和黑暗的条件)。提问,此实验弯曲方向和前面一个实验惊人地相似(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二者有何关联?(诱导学生答出,单侧光照射实际是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分布,而且要说明向光一侧少,背光一侧多)随即结合前面知识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是什么样的物质运输方式?当然,此为两例拙例。
设疑的原则一般要求①问题本身有一定思考价值,能步步深入,有一定的综合性、典型性②设疑明确且具体③语言简炼④有闪光性词汇(比如一些能挑起事物表象矛盾的词汇)。
四、多管齐下,积极评价
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应采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 这样一个知识充盈的年代,许多新的方法、新的理念竞相涌现。但基本原则我比较认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完全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然后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这方面因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可跟具体情况相结合,故不一而足。
积极评价。对于课堂设计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即教材)互动中出现的一系列反馈,教师应及时、积极、多加正面地予以评价,对于学生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模糊、遗漏等应予以更正、提示,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逻辑的严谨性、口齿清楚、思路清晰,并结合对学生的基本了解,做到尽其力,而成才。积极而及时地评价很容易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出好的思维品质。当学生遇到思考中的窘境时,一句提示、一个简单的正面暗示、一个鼓励的眼神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五、教师内功
有效性教学的实现是以学生收获为指标的。学生收获的博弈实际上是教师内功的博弈。专业化教师在专业领域需要对本学科知识体系了如指掌,另根据教学对象情况甚至可以重组教学体系变为一个个量身打造的专题,此乃其一。
其二,丰富的课堂节奏掌控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动向有一定的预见。这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磨合,通过了解的增进,才有可能做到预见。
其三,教师应该动在先。所谓动在先,比如对于设疑环节来说,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可能有哪些问题会提出,涉及哪些相关知识点,有哪些问题适合在本节课中体现,有哪些可以作为伏笔,有哪些可以另开专题处理等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研究,同时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有所了解,并根据所学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
最后,在新课标理念下提出有效教学必要且十分迫切,要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有效教学模式仍任重而道远。
例析概念复习 提高课堂效率
----尝试建构理论下复习课
湖北荆门龙泉中学 陈 洪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知识技能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这种观点的主要认识前提是:知识不是一种存在于一个人之外的客观外部现实;相反,人类的知识是人类的建构物。不论它是某公共学科的内容集合,还是学习者的个人知识,都是学习者自己不断积累建构的产物。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地走进教室,根据以往的经历和学习,他们对任何事物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看法。即使有的问题从未接触过,也无经验可谈。但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推断出合乎逻辑的假设。而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外部对学生进行机械、强硬的知识“灌输”。学生会将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视为同化。如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而引发原认知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称为融合。
概念的正确构建是复习课的核心。如何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概念,辨析、纠正错误的理解,并能使其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平衡发展。我尝试从各个角度,不同难度,编制相关的训练题,帮助、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以“基因重组”为例,谈谈个人处理方法。
拟选例题如下:
例1、基因重组发生于(A)
A、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C、有丝分裂间期 D、有丝分裂后期
例2、在自然条件下,松树产生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是(B)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D、环境条件的变化
例3、在下图所示的马的生活史中,基因重组发生于(D)
雄马 雌马
② ① ⑥
精原细胞 合子 卵原细胞
③ ④ ⑤
精子 卵子
A、④ B、① C、②⑥ D、③⑤ E、③④⑤
例4、讨论下列3个问题是否属于基因重组,并说明理由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
B、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细胞培育出抗虫棉
C、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短茎
上述4例的拟题遵循由易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目的相同,即帮助学生自己掌握基因重组发生范围、时间、类型、特点等。但其应用策略是迥然不同的。例1、2意在用正确的说法让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确定“基因重组”发生时间,发生范围,缩短正确概念的构建过程。由于这种策略是从正面介绍概念的,带有概念构建的积极态势,可称之为“积极构建策略”。例3则不同,其中的④,正是学生极多地出现的一种错误理解。此例意在让学生摈弃原有的错误构建,而建立准确的概念,带有知识的消极态势,所以称为“消极构建策略”。而例4将“消极构建策略”引申与强化。把基因重组这个概念的内涵充分挖掘,消除学生知识、结构中原有的误区。训练题在概念构建中把它归纳为以上两种应用策略。
在学生已有一定基因重组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发展各项能力?笔者采用“消极----积极----消极构建程序策略”。这种训练的策略程序从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出发,提醒学生勿入理解的“歧途”。用意是善良的,从反面辨析纠错再正面肯定,质疑,再肯定。具体来说,即先训练例3,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再独立学习例1、例2。最后独立与合作结合处理例4.
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荆门市龙泉中学 戴立军
一、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
l、概念
(1)探究性实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2)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2、比较表
|
探究性实验 |
验证性实验 |
实验目的 |
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验证研究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实验假设 |
假设一般采用“如果A,则B” 的形式表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 |
因结论是己知的,因此不存在假设问题(或已有实验过程、结果,在提出假设时,通过验证,得出假设是正确的) |
实验原理 |
因探究内容而异 |
因验证内容而异 |
实验过程 |
应有的实验步骤实际上并未完成,因探究内容而异 |
应有的实验步骤,可以是曾经做过或尚未做过的,因验证内容而异 |
实验的分组: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如果实验中是一个自变量,则分成2组(有时也分成3组),即自变量改变与否;如果是二个自变量,则分成3组,即1、2组的设立是改变其中的一个自变量,第3组是两个自变量改变与否;…… |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是对自变量的处理,对无关变量的应设置在相同的条件下,以免影响自变量对实验的效果。故从实验材料中分析出自变量是实验的关键。 |
实验现象 |
未知,可以不描述 |
已知,应准确描述 |
实验结果预测 |
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一般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
与实验假设一致
(不可与探究性的结果预测相混) |
实验结论 |
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
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
3、复习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1)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要有明确的标记,如用甲、乙、丙,或者是A、B、C或者1、2、3,总之让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 即对照原则: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如例9、11、12
②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外一个条件处理。如例1
③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例如鸡的阉割实验——阉割前鸡的状况为对照组,阉割后的鸡为实验组。如例4、7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浓度下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例2、3、6、10
(2)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自变量。即单一变量原则。例如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就是这一变量,而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就是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相同。
(3)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步骤要严密、完整。
(4)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5)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分析和结论,确定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内容和合适的观察方法,最后对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实验分析
1、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绿豆种子萌发初期的生长主要是胚轴的伸长。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一个农科所获得了一种复合肥料,他们想探究这种复合肥料溶液在什么浓度范围对绿豆萌发初期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参与他们的实验设计。
材料:做好标记的大号培养皿若干个、刚萌发出一小段胚轴的绿豆种子若干组(10粒/组)、复合肥料颗粒、蒸馏水、脱脂棉、直尺等
实验步骤:
(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确定自变量)
(2)分别测量已萌发绿豆胚轴的长度,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记录下来。(确定因变量,前测,收集、处理数据)
(3)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复合肥料溶液浸润过的脱脂棉,铺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再将几组已萌发的绿豆分别放入其中。另外设置一个用蒸馏水代替复合肥料溶液处理的对照组。(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将上述装置放在温度等外界环境条件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培养。(控制无关变量)
(5)几天后,再次测量绿豆胚轴的长度,计算各组平均值,记录下来。(测量、收集、处理数据)
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例1:植物开花受光周期的影响。菊花等短日照植物只有白昼短于一定时数若干天后,才能开花。那么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是在植物的顶端花芽,还是在下部的叶片?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
实验材料:(略)
(1)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2)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
例2:如果要探究栽种的植物在何种日温与夜温组合下,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日温可控制范围:15~35℃;夜温可控制范围:17~ 25℃;植物生长的其它条件均合适)
(1)实验方案:
①
②
③
(2)预测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温度组合并作解释:
例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萤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实验现象预测及相应结论
1.
2.
3.
例4: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请设计试验方案,探究某种器官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
实验目的:学习用摘除法造成功能缺损,以了解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些方法;观察某器官对血糖平衡的调节作用。
动物与器材: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常用的手术器械,消毒器材,75%酒精,麻醉药品,鼠笼,注射器,计时工具等。
(1)列出一个课题名称: 。
(2)提出一项测量指标: 。
(3)方法步骤:
①取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小白鼠6只,先饥饿一天,分成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并编号。
②消毒,切开皮肤和腹壁,摘除实验组的ⅹⅹ器官,缝合伤口并消毒。
③
④
(4)预测结果并分析:
①
②
③
例5:某同学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培养基上污染了青霉,在青霉周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有关此现象的产生,有人提出了化学拮抗的观点,即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试设计实验探究青霉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你的实验假设是: 。
主要实验步骤:①制备细菌生长培养基两份,编号A、B;
② 。
③ 。
④观察 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预测和分析:
例6: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
假设二 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
假设三 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 。
2、验证性实验的设计
例题: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课题:探究镍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材料用具: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适当的容器和固定材料、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含镍的无机盐。
方法步骤:
①取适当的容器及固定材料分为两组,编号A、B 。(实验分组准备)
②分别在A、B两组容器中加入完全营养液甲、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 。(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③取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固定在A、B两组容器内培养 。(控制无关变量)
实验预期:A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不正常 。
为进一步验证镍元素一定是必需元素,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及结果是:在B容器内再加入一定量的含镍的无机盐 B容器内的玉米幼苗生长恢复正常 。
例7: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四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1、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2、请用4只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分析。
例8:为了验证叶绿体在光下才能分解水,并还原电子受体,将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Si02和水并研磨成匀浆,通过5~6层纱布过滤获得叶绿体悬浮液。取1支试管,加入叶绿体悬浮液5ml和0.1% 2,6一二氯酚靛酚 (一种能被还原成无色的蓝色氧化剂)溶液5滴,摇匀。置于直射光下,观察试管内颜色的变化。
(1)正常叶肉细胞内的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是 ,最终电子受体被还原的反应式是 。在叶肉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氢的最终受体是 。
(2)本实验中制备叶绿体悬浮液时加入SiO2 的目的是 。
(3)置于直射光下的试管液颜色变化是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本实验的方法步骤还需完善之处是 。
例9:现有下列装置(锥形瓶中为两个小烧杯,玻璃管中为某有色液体)若干个以及正在萌发的种子、NaOH溶液、清水等材料,请设计一实验验证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1)实验原理: 。
(2)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例10:请设计一实验来验证从人体粪便中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是37℃(注:在培养液中菌体数越多,菌液越混浊)。
A.材料用具:菌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试管、无菌滴管、恒温箱数个等。
B.方法步骤:
①取3支试管,每管装入灭过菌的pH=7.0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液各5mL。
② 。
③ 。
④ 。
C.预期实验现象: 。
例11:2003年研究细胞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家。科学家研究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时,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及相应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细胞水通道蛋白,并推测细胞渗透吸水、失水过程中,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此通道。为验证这一假设,科学家得到了如下材料:
a.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 b.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c.去除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d.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内含水溶液的球状体(其膜结构能与加入的蛋白质结合)
e.能够抑制蛋白质活性的含汞离子的试剂; f.蒸馏水。
某生物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研究水通道:取一只培养皿,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放入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加入水通道蛋白质的细胞吸水涨破。
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质进入细胞内部。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 。
②找出上述实验过程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 。
③选取科学家找到的材料设计另外一个实验,验证科学家提出的假设。
方法: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 。
结论: 。
例12、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光照、CO2 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并使之下沉于水中,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请回答:
(1)浸没于水中的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 。
(2)实验假设: 。
(3)实验组1:取三角瓶,编号A,加入新制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NaHCO3 粉末,令其在水中溶解;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后,适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下沉小叶圆片10片,将三角瓶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时间或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
请写出实验组2设计的主要思路:
(4)设计记录结果的表格:
参考答案
例1:步骤:①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未开花)菊花三组,分别编号为A、B、C。
②A组将顶端花芽遮光、B组将下部的叶片遮光、C组不作处理。
③将A、B、C三组菊花放在相同的条件下,给以一定天数的短日照处理,观察比较三组菊花的开花情况。
结果预测与分析:①A组、C组开花,B组不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下部叶片。
②B组,C组开花,A组不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在顶端花芽。
③A组,B组不开花,C组开花,说明菊花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必须同时是顶端花芽和下部叶片。
④A组、B组、C组均开花,说明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既可以是顶端花芽,也可以是下部叶片。(提示:本小题也可先推感光部位,再反推结果预测)
例2:(1)①取生长状态一致的同种栽培植物,均等分成多个组(或4组),并编号。
②将各组植物置于不同日温和夜温的组合下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生长高度,其中植物生长最高的-组的环境温度为最佳的温度组合。
(2)预测与解释:高日温,低夜温。
日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夜温低,呼吸作用减弱,有机物的消耗减少。
例3:第一步: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试管中,贴上标签。
第二步:将萤光器粉末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入不同编号的试管中。
第三步:观察发生现象并记录。
①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强;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
②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弱,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
③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改变而不变,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无关。
例4:(1)探究胰腺在血糖调节中的功能(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2)尿中有无葡萄糖或血糖的浓度等
(3)③将对照组2只小白鼠也与②一样动手术,只是不摘除胰腺。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白鼠分别笼养,且饲养的温度等各项条件一律相同。测定两组小白鼠尿糖有无(血糖浓度),并记录下实验组出现尿糖的时间
④将实验组的小白鼠分成两组,在其中一组中注射适量的胰腺研磨液,另一组不作处理,观察现象。
(4) ①若实验组出现尿糖,而对照组不出现尿糖,且实验组中经处理的小白鼠尿糖消失,则说明胰腺分泌的物质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②若实验组不出现尿糖,对照组出现尿糖,且实验组经处理的小白鼠出现尿糖,则说明胰腺分泌的物质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③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胰腺在血糖的调节中无作用。
例5:假设:霉菌产生一种化学物质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
步骤:②向培养基A中接种青霉、B不接种。并将A、B培养基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取出培养基A,将其中生长的青霉全部去除
③向培养基A和B中同时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于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两培养基上金黄色葡萄球菌
预测和分析:①A、B两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则说明两者间不存在化学拮抗的关系;
②A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不良,而B培养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则说明两者间存在化学拮抗的关系
例6:(2)10m、500m、1000m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假设一:与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二:与原海拔处(500m、1000m)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例7:1、(1)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入4只培养皿中。
(2)分别将以上4只培养皿暴露放置于4个场所。
(3)静置1-3天后同时加盖取回。
2、(1)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入4只试管中。
(2)在每只试管内加5-10滴0.01%的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温暖处。
3、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程度来判断空气中的含菌量,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程度最小的空气中的含菌量最低。
例8:(1)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类囊体膜) NADP+ +2e- +H+ → NADPH O2
(2)使研磨充分 (3)蓝色渐褪为无色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与实验组相同的材料,但置于黑暗中。
例9:(1)当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时,吸进的氧气量少于释放出的CO2 量。
(2)取三个该装置,分别编号1、2、3,在1号装置左边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在2号、3号装置左边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水;在1号、2号装置右边的烧杯中放入等量萌发的种子,然后观察三个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的变化。
(3)1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低右高,2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左高右低,3号装置玻璃管两侧液面等高
例10:②将3支试管分别标明35℃、37℃、39℃三种温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但第二支试管的温度要求在37℃左右,其它要求等温度梯度)
③向每管接入培养18-20h的等量大肠杆菌菌液少许,混匀 。
④将上述各试管分别按不同温度进行振荡培养24h(或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结果。
C、37℃试管中菌液的混浊度最高。
例11:①验证水分子进出细胞需通过水通道蛋白
②缺少对照实验 改正:取另一只培养皿,加等量的蒸馏水;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放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保持原状。
③方法
A、将分离纯化的水通道蛋白与球状体混合,得到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
B、取甲、乙两只培养皿,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C、将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甲培养皿中,将不含有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放入乙培养皿中;
D、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预计将出现的现象: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吸水膨胀,不含水通道蛋白的球状体保持原状。
结论: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球状体。
例12:(1)光合作用释放O2 ,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叶片随下表面O2 的增多而上浮。
(2)光照强弱、CO2 供应情况等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光合作用。
(3)不加入NaHCO3 粉末,也不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B,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4)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上浮叶圆片数)记录表
编号 |
处 理 |
各叶片上浮所需时间 |
一定时间内上浮叶片数 |
1 |
2 |
3 |
…… |
平均值 |
A |
弱光 |
|
|
|
|
|
|
B |
CO2 |
|
|
|
|
|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长阳一中 黄家国 邹玉蓉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也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综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流程。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如何体现着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展现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创造性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立体空间。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近年来的基础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的需求,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案例情境。著名教育家劳论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的工具。”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下发案例资料和创设案例情境,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阅读,也可以让学生随着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由于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理解掌握案例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案例所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去形成初步的结论。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
如在讲述“基因”知识时,可讲述以下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资料1: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的将哺乳动物生长素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中,成功的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体形大的转基因鲫鱼。
资料2: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出成本低、减少环境污染的抗虫棉新品系。
资料3:人体的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研究统计发现,每个体细胞中约有4万个左右的基因,共约30亿个碱基对。
学业生主动探究以下问题:(1)什么是基因?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2)基因是如何表达并控制生物性状的?学生理解后再组织学生对案例情境进行讨论和解释。
2、创设问题情境
面对知识指数的增长、面对众多的信息源、面对视野开阔的学生,任何人都不能保证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学术权威。尤其生命科学本身是开放的,也是发展的。生物课堂上,在培养学生理解科学、尊重科学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因此,课堂教学应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课堂气氛,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在“染色体的精提取与鉴定”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针对每一个步骤提出几个为什么,再让其他同学说出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想法。结果学生提的问题很有新意,解答也很成功。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其中交融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碰撞。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信息源,也不是课堂上绝对的权威。教学中注重了信息的多项交流和互动,体现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民主的师生关系。
3、创设直观情境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视听能力、兴趣特点等相吻合的多媒体课件,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优化教学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设研究探索的氛围,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生物学科置身于科学教育的大框架下,即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科学教育的一部分,他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利于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着力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多知识都不是靠老师的讲述,而是由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发现、总结、探索得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中,重在能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验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以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探究的思想。
如“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中,利用模拟教具,自己动手制作,粘贴,在实践中总结发现DNA的结构特点。学生置身于科学研究的氛围,体味着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就教学目标而言,学生除了获取一些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演以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懂得了与人合作、参与、汲取不同意见作决策的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去评价、处理和解决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懂得科学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领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收获,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科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联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突出“开放式”教育理念,缩短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距离
生物科学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生产的实际。生物学科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所研究的问题,这些既是教学的资料、题材、源泉,也是教学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生物学教师,平常应注意关注并积累生命科学的最新动态,以此拓宽知识面,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进一步改变知识结构。如结合“如何处理海上油轮泄漏事故”的生态实例,告之学生美国推出一种“超级细菌”,能在几个小时内除解海面浮油。用微生物处理垃圾,成本不到传统焚烧手段的1/10。这些社会知识的渗入,不仅向学业生介绍了当前申明科学的前沿领域,让学生触摸了社会的脉博,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事例中生命科学可以改变人类生活,人类只有关爱大自然,才能关爱自身。
如在设计“生物与环境”时,结合当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人类的家园,设计“为了让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得更好,你该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又回到现实中,从我做起,潜移默化地培养爱护生态资料的生态道德观。
四、注重人文知识的有机渗透,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人文知识不能只靠人文学科向学生传递某些人文知识和技能,而应采取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生物学科的人文素材十分丰富,生物学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如科学精神的教育内容,对进化论的思想和生命起源的思索、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更是丰富的美育资料。我们所培养的是对生命科学有所感悟和了解的人,学生从生物课上学到了科学的方法和知识,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审美、学会了怀疑,也学会了创造;他对生命的问题不仅能够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答,而且从哲学的层面上进行思索。这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相统一的人才是教育所应达到的宗旨。
在课堂上利用音乐、画面的适当穿插可以让学生整个身心得到放松,也得到美的熏陶;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抒发着热爱生命的情感。达到“以美益智、以美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教育设计中,要更多的闪现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教育技术、具备新的教学能力,迎接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克服课堂教学的低效性
当阳一中 沈满弟
由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在去年9月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克服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此我就如何克服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跟大家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期盼大家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我省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或者说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的更好,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永恒主题,我想就像追求幸福就是我们每个人生的永恒主题一样,所以怎么强调有效性,我想都不过分,新课程也不例外,本次课程改革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做个回顾,就是课程改革几年来,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上应该说是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我想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令人担心,可以说就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和所受到的最强烈的批评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进而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甚至是新课程的命脉。
课堂教学形式化和低效化在我们新课程教学当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第一 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是新课程的发展观,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三者和谐的整合、统一,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当中出现的三维目标的割裂有内在的割裂和外在的割裂,内在的割裂就是一节课,我们先讲知识技能,再讲过程方法,然后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在的割裂包括三方面:(1)“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新课程强调三维,知识技能是基本的载体,如果离开生物学科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这个过程或方法就没有价值了。(2) “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是从教材内在当中去提炼,去升华出来的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说不是从师生互动教学当中去捕捉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游离于教材之外,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这个肯定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我们都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是一种弥漫式的、渗透式的,它不是我在教学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3)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技能的训练。当然这有很多理由很多原因的,一方面是对三维整合的理念领会还不是很到位,另一方面是对三者整合这种教学还缺乏有效的经验,缺乏实施的能力,实施起来就会感到顾此失彼,不像以前的教学,它的目标是很单一的,知识技能是非常清晰的很明确的,所以每一节课教完以后,老师都心中有数,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技能点训练到位了,现在要求三维目标的整合,那就会顾此失彼,从而出现了无效和低效。
第二 教学内容的泛化。这不是传统教学的问题,传统的教学内容是很集中的,现在新课程有一个很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课程资源,老师要有课程意识。新课程在老师身上的重要的一个变化,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是教师在教学当中非常注重向课外生活拓展延伸,甚至跟其它学科的一种相互的渗透和关联,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是同时又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内容不集中、重点不突出,一节课上完以后,学生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讲了什么。突出表现在:(1)学科味不浓,语文课说不定变成了历史课,变成了思品课等等等等,学科味不浓。(2)教材受冷落,急于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对教材都没有搞透、搞清楚,就急于找课外资料进行补充,把教材置于不顾。(3)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生物学科就是通过挖掘本学科内在的特点、价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的整合,也是要体现学科特色的,不能笼统,还要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来处理三维目标、处理教材,否则就泛化,过多的联系生活实际,牵强附会的理论联系实际,还有过多的情景的创设,搞得课堂里花架子很多,实质性的内容很少。
第三 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表面看很热闹,典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自己爱读哪一段读哪一段;缺乏教师引导性的自主,这是一个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个虚假的自主。我们都知道教学由两部分构成,一个学生自主建构,另一方面还要强调教师的价值引导,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发挥学生独立性的自主,这个自主不是独立思考,不是自己动脑筋的自主,而是外在的形式化的,看起来学生在自己读书,自己阅读,实际上没有深度的思考,这都是外在的。(2)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合作的核心灵魂,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这个问题你怎么思考的,我是怎么思考的,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想法,大家彼此交流,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灵魂,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否则合作就是走过场,四、五个人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说几句话就结束了。(3)探究有形无实。形式上好像是提出问题、阅读,几个人交往交流讨论,然后总结出什么结论出来,从表面上看有探究的程序、形式,但是却没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没有学生对问题真正的质疑,缺乏深度的思考,这就是探究有形无实,这个我们称为什么,教学活动的外化,就表面上看跟新课程很相似,但是细细去推敲,就发现有形无实,所以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人感觉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说到底就是没深度,就是形式化、外在化。是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的表现。
第四 教学层次的低下。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来分析,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教学层次的低下。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把学生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域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这个教学是教学生自己会的东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够学到的知识,能够解答的问题,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这种教学就是低层次的教学,在新课程看来就是低效的教学,我们知道现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学内容的容量课程容量变得更大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老套套以讲解为中心,课时怎么加也不够用,学生能够自己独立阅读获得的知识,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获得解答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应该做教师该做的事情,这才能提高教学的层次。
第五 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传统教学的预设太死板,课堂非常的沉闷,这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有效教学,现在新课程教学以后又非常强调生成,生成太多,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关键,这个效果也不能保证,所以这两个方面要有统一,也要和谐,不能让这两者走向对立。
以上五个方面,就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低效的现象和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思考,我们该怎么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这些无效和低效的现象?我这里提出几个对策,解决上面存在的问题,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在实践当中都会有更多更好的策略,来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 针对刚才讲的三维目标的割裂,我们在这里强调,课堂的目标要清晰,保证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就我教生物这门学科或者我明天要上的某个章节,我首先一定要弄明白全书内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也许知识技能是容易看得出来的,但是这个知识技能所内含的思维价值是什么,它里面暗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于这本教材你不能像以前单单只是把技能、知识、概念、原理等讲清楚就行,现在不够了,你还得挖掘背后的其它两个维度的内涵,然后你得考虑教学过程当中,还要生成或通过师生互动它又有可能生成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你得琢磨学生要掌握这样的知识技能,学生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或者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还会生成一些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出来,该怎么捕捉,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思考,老师脑子里边应该对一节课的目标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这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因为我们新课程一再反复强调三个维度整合统一,单单教知识技能那当然快了,可是这不是新课程的理念,不是新课程提倡的。
第二、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它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强调深度不是外在的,我们刚才讲的,形式非常活泼,但是缺乏内在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缺乏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三,提高教学的层次,我们做事情都要有针对性,教学的针对性,就是针对学生不懂的来教学,就是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就是高水平的,这种教学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它是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它能够引领学生发展,带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肤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新探
当阳一中帽 沈满弟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1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2 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3 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4 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5 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生物课堂
——新课程 新课改新课堂 新理念
当阳一中 张倞
摘 要:湖北省的生物新课改已准备启动,面临新教材、新理念、新考纲,我们要为学生准
备全新的生物课堂。全新的生物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的努力完成。培养学生的各
种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新教材 新理念 新考纲 解决策略
O.引言
一、选题背景
湖北省的高中课改已经做好准备,只等教育部最后的批准。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称,对于高中课改,我省的各项准备工作早在数年前就启动了,现在有关方案已经报请教育部,正在等待审批。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9年秋季是我省进入高中课改的最后期限。
——《楚天金报》
二、选题意义
2009年下半年,湖北省进行高中新课改,为了在新课程,新课堂,新理念的思想的引导下,生物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把握学情,把握考试大纲,把握新课标,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生物教学,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生物课堂。
三、课题讨论的内容
1、新教材
2、新理念
3、新考纲
4、新课堂
5、解决新问题的策略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教育,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高中教育也成了关乎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高中教育不可忽视,与人类健康,生物进化,环境保护,生物圈稳定等息息相关的生物科学更加不能忽视,生物科学已经成为一门关系到社会进步的重要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生物科学的众多课题的更新非常快,高中生物教育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研究课题和成绩上,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将最新的、学生最需要了解的生物知识展现在教材和课堂中,因此,无论是高中生物教材,还是生物教学理念,生物课堂都需要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教育部进行了高中生物新课改,目的就在于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生物知识接轨,让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生物学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科学实验中充分运用到高中所学习到的生物知识。
新课改,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最新生物知识的平台,也向我们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面对的是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新的备课方式,拥有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新的问题妥善解决的能力。
一、新教材
新教材在内容方面大部分沿袭了旧教材,但是从编排版块、顺序、学生的探究、学生的团队合作、情感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1、编排版块
一章或一节开始的问题探讨,给学生实验或生活现象,要求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这体现了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必须让学生们学会从已得出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中,通过验证探究最终获得科学的结论。这样编排的好处在于,通过问题,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生活中不懂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进入本节的学习。
在每一小节开始之前都有本节聚焦,是对本节重点知识的提纲,也是对本节知识需要掌握程度的一个提示。
教材的思考与讨论的难度和灵活程度比旧教材更大一些,实验也没有象旧教材一样给出实验操作过程,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填写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得出也更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
2、编排顺序
新教材的编排顺序上也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譬如:旧教材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放在遗传定律的前面学习,而新教材恰恰相反。学生还不了解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等知识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出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这显然也为教师的讲述增加了难度,但是,这种编排顺序完全符合人们对生物遗传的认知顺序——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后,才有科学家提出微观的染色体、基因的概念。
3、学生的探究与团队合作
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锻炼和把握,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探索,并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协作精神。
4、情感认知与社会实践
教材更多的渗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环境、爱生活、爱祖国等等情感,补充的小资料更是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涉及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更多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新理念。
二、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创造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
探索性、自主性学习是新课标理念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生物学习的一个主要方式和手段,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体现,紧跟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上认识问题并探究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是我们教学的手段和目标。
2、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新理念要求我们要时刻鼓励学生,给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当有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结论时,不要将科学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相信充分鼓励,充分肯定,会让这些科学的种子生长成为社会进步的参天大树。
3、理论联系社会实际
我们学习的生物科学知识最终要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有教学为了实践的新理念,把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做为传授知识的最终目标。
三、新考纲
针对新课改,考纲也有了调整和新的动向。变化主要是:部分难度有所提高;语言更科学准确。
尽管生物考试依然遵循旧的模式,但是考试的内容上和难度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难度上多体现在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方面,对一部分实验及工程技术知识要求更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也更高。考试与社会联系更紧密,环保、医疗保健等知识也涉及的更多更广。
四、新课堂
生物教学有的新教材、新理念、新考纲,就要求我们要有新课堂,把握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还只停留在过去教师讲述、板书,学生倾听、做笔记的老版式中,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体会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的乐趣。
五、解决新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教材、新理念、新考纲、新课堂,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涌现出了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
1、吃透教材
紧密贴近科学探究的道路,对新教材予以充分的把握和了解,吃透教材每一句话,适当扩充教材中未指出但是考纲要求的知识。
对于教材版块和顺序的把握就在于紧跟科学探究的思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教师思路要清晰,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走进生物科学知识。对教材中的各个版块的设计,要能充分应用,按照教材设计的思路引导学生,并不断推陈出新,这样不仅升华了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充分领悟新理念
遵循新课标的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情感认知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按部就班,讲述一些实验现象和过程,而是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操作,从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能力。
3、把握新考纲
严格把握哪些是高考不做要求的以及哪些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于考试不做要求的内容,尽量不在课堂中讲出来,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有的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帮助的,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上课的时候可以简单进行介绍。对于高考的重点知识,新考纲里要求的新内容,教师一定要融会贯通,给学生做详尽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什么地方是重点,哪些只是需要了解,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4、新的课堂效果
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有很大的改进,不能只是有教师将过程讲述出来,而是通过整个科学发现的进程,科学实验的逐渐进步,使学生有自己的认知过程,并将学生引入正确的结论和正确的思考方式上来。例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按照历史的演变顺序和对光合作用的探究顺序逐一对各个里程的实验进行讲述,使科学家对于光合作用的探究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最终了解光合作用条件、产物、原料等是怎样被一一发现,并在学生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对光合作用条件、产物、原料等的印象。
综上所述,专家制定新考纲,我们使用新教材,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就要有新的课堂效果,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生物课堂。
关于新课改,我们要做的太多太多,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上好每一节生物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给学生一个新鲜的、精彩的生物课堂!
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潜江中学 王 林 宋 巍
摘 要:任何的教育变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并通过教师完成教育变革的根
本使命。教师转变观念,确立起与教育变革相符合的现代教育观念,是教育变革得
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教师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三个维度分别阐述
了新课改下教师观念应如何转变。
关键字:新课改 教师 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生事物,它的许多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都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都要经历一个再教育的过程,都要有一个重新成长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要求教师教学角色从单一角色转换为多重角色:从教学的指向性来看,教师应充当学习者的角色;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来看,教师应充当教材编者的角色;从知识传授的特点来看,教师应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从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的互动性来看,教师应充当评价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才能成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先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内化,离不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力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无庸置疑的是会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此外,教师要将其所领会的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和意识系统之中,还需要教师将教育观念付诸教育实践,并对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作深刻的反思。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育观念的水平将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很难获得提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学习观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不同与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灵活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许多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传授能力,但是伴随着多年的教学,很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回答学生的疑惑,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所以老师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观念,“只有将自己变成为大海,才能孕育出美丽的浪花”。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并善于自省和自我教育,加强专业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以上学科的整合能力,提升亲和力和教育智慧,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善于读书,乐于读书,提升人生品味和文化底蕴,做勤奋的学习者。
二、教师的教学观的转变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决定方式,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每次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约束,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变,课堂教学就很难有起色,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一)由重教知识传授向重用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
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近几年的考题中,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各样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就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以人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是去教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由教师的教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的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待征。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例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这样就出现了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疑问,同时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会得到充分展示,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教师的学生观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自由的翱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会他们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一)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主动去学,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二)学生的发展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熟悉这些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应用规律。学生本身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都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当教学针对个别差异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时,就能取得最大的功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各个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三)学生的自尊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形势下,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是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学生到公园,到工厂,到乡间,到名川大山游览,从乡村到城市,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都成为学生实践的大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广阔天空,新课程为师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作为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是幸福的。新教材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将新课改进行到底,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在不断的努力与追求中,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①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②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③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潜江中学 王小妮 易理清
探究式教学模式起源于萨曼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分析解决问题,探究未知世界的理性智慧可以传授给学生。具体说,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式,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自主积极地独立思考,求解问题。下面我们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来展示探究式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1 首先展示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第一组,R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正常;第二组,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第三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正常;第四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1.2 精心设计问题分析实验:a、第三组与第二组说明什么?b第四组与第一、二组说明什么?
1.3 引导得出结论: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由以上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构思实验思路解决问题。
在以上结论中,学生已知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那么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物质呢?对于问题一步步加深,引起求胜欲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学生原有的生物学知识作为背景,设置疑问,诱发思维性探究。如:细菌会有哪些物质?DNA、蛋白质、少糖等,我们要知道其中哪一种物质是转化因子,应该怎么办?作为转化因子,它应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由此推出实验过程:将S型细菌分解,用得到的各种物质去转化R型细菌。在这一步步紧扣的问题中,学生理清思路,成功设计出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成功的喜悦更加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对未知知识的渴望。
3、勇于置疑,利用新教材设计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但并不是所有人信服,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怎么才能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单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选择好的材料——只有蛋白质和DNA的噬菌体。介绍噬菌体的结构和简单的生活后,提出实验中的关键问题:如何区分蛋白质、DNA?部分学生想到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选择哪些元素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用C、H、O等元素是否可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得出结论,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DNA,然后用它们分别侵染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进而确定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思路清晰了,提出下述问题:如何用35S和32P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呢?一部分学生最容易想到: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这时可以适时点拨:作为病毒,噬菌体的生活方式为专性寄生,只有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繁殖后代,噬菌体的寄主是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在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先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和蛋白质中含有35S的噬菌体,然后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胞,最后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在子代噬菌体的存在以确定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这样的过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以及相关章节知识的链接,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
用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基本清楚了,但还有另一个问题没有突破:即放射性元素如何检测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6-4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用被35S和32P的噬菌体分别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用搅拌器搅拌,使在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经离心后检测上清液(细菌外的噬菌体)和沉淀物(细菌)的放射性物质。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而且细胞裂解后,在释放出来的大量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教师要求学生总结:这样的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们相互讨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评价
当然探究式教学也有其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况且并非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究式教学这种方式。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一个突出矛盾,目前,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①吴圣潘、杨香云以“案例”为中心的复习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学 2007(10):32。
②张红 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 2007(10):34。
③陈乐东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 2007(10):38。
常见眼病成因浅析
潜江中学 王小妮 易理清
视觉器官是人体感觉光波刺激的器官,由眼球及其附属器官组成。眼球壁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外膜又称纤维膜,前部约1/6为角膜。后部5/6为巩膜。中膜又称血管膜,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又称为视网膜,分两部分,紧贴于脉络膜内面的部分称视网膜视部:贴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称为视网膜盲部;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无血管,具折光作用,能使物体进入眼球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当眼球的某部分不正常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眼病作一介绍。
(1)色盲 人眼可分辨出多种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一般认为有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含有三种基本感光物质,以接受红、绿、蓝三种基本光波的刺激。人缺乏识别颜色的能力即色盲。其中最常见的是红色盲和绿色盲。有红色盲的人,视网膜上缺少含有红敏视色素的感红细胞,对红色光线不敏感。有绿色盲的人,视网膜上缺少含有绿敏视色素的感绿细胞,对绿色光线不敏感。这两种色盲,都不能正确分辨红色和绿色,他们所能看到的颜色,只有蓝色和黄色的区别。
(2)夜盲症 在强光中,视紫红质的分解加强,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减少,对光刺激的敏感性也降低,称为光适应。光适应的眼在骤然进入暗环境时,因视紫红质较少,分解时引起的电反应较弱,视物不清,但随着在暗中停留的时间延长,感光色素的生成增多,对光刺激的敏感性加强,又能看清物体,称暗适应。暗适应的眼,在骤然进入强光环境时,由于过多的感光色素分解,最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需待大量感光色素分解后降低对光刺激的敏感性,才能恢复正常视力。VA与视紫红质的合成有关,VA缺乏的人,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在夜晚弱光下视力显著下降,称夜盲症。
(3)青光眼 房水由睫状体上皮细胞分泌进入后房后,经瞳孔入前房,经虹膜角间隙,进入巩膜静脉窦,再回至睫状静脉,不停地循环,对晶状体、玻璃体及角膜有营养和运走代谢废物的作用。一定量的的房水使眼球内维持一定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房水的产生和排出保持相对的平衡,维持正常眼压(13~25毫米汞柱)。当房水循环发生障碍时,房水量积聚过多,使眼压升高,形成青光眼。
(4)白内障 晶状体是一个遍圆形的双凸面体,无色透明,具有弹性和聚光作用。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引起视力障碍,称白内障。
(5)老花眼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眼的折光系统。只有晶状体能增加其屈光度,起调节作用。当看近物时,近处物体发出的分散光线,经折射后其焦点不能落在视网膜上,因此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不清晰。动眼神红中副交感纤维兴奋活动加强,使睫状体收缩,将睫状体拉向前移,于是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因自身弹性而凸起,增加曲率,缩短焦距,把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当看远物时,动眼神经传出冲动减少,睫状肌松弛,睫状体后移,睫状小带被拉紧,晶状体曲率减少,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折光力的增加取决于睫状肌收缩的程度,亦受自身弹性的限制。随年龄的增大,弹性减退。老花眼又称老视,多见于40岁以上,晶状体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而致调节减退,近点远移,故发生近距离视物困难。20岁青年能看清眼前10 cm的物体。而60岁的老人只能看清1 m距离的物体,看不清1 m之内的物体。
(6)远视眼 眼球前后直径较正常为短,或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使远方来的平行光线聚焦点在视网膜后方,看远物时就需要通过调节作用增加晶状体的凸度,看近物时,晶状体的凸度可增加的余地已很小,所以视网膜上的物像就不清晰,需要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纠正,将焦点向前移动到视网膜上。
(7)近视眼 因眼球的前后直径较正常为长,或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强,使远方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以前已聚成焦点,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重又分散,所以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只有看近物时,射入眼球的分散光线能聚焦于视网膜上,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8)散光眼 多数是因为角膜不是正圆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下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所引起的。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故视物不清,物像变形。需用圆柱镜加以补救。
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潜江中学 易理清 王小妮
摘 要: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的措施包括: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科学使用不同探究类型、帮
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效率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解读和领会基本理念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首要任务。其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生物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其中不仅包含了生物学知识,也包含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包含了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想。用类似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总之,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已有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反思后也不难发现,有些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纯粹是硬凑,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表面上很热闹,实际收效却很不佳。
因此,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学校设施条件、学生实际能力等实际,组织好相关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做科学来体验科学的真谛,发挥其创新精神,改进他们的思维品质,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学习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探求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我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五种情境。
(一) 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述“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这一节中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时,问题创设可以是这样的:⒈分述问题:①人体正常血糖浓度是多少?②引起低血糖早期症状的血糖浓度是多少?③引起低血糖晚期症状的血糖浓度是多少?④肥胖症的产生原因是什么?⑤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⒉综述问题:⑥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失常造成的疾病主要是什么?⒊结论:⑦为了健康,我们的一日三餐要怎么做?就这样,课本中“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600多字的长篇叙述都纳藏于七个问题中,简明扼要,其效果显而易见。 (二)创设简笔画情境 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画出蛙胚的变化过程,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又如,讲解“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画图解说,可以使微观的物质变化生动起来,易于理解。再如,边画图边讲解“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中的“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就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 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高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高中生物的趣味性。例如,在“免疫”这一节教学时,我的课是这样开场的:在电影电视中,战场给人以气势恢弘,杀气腾腾的感官刺激,通常用血淋淋的、生死相搏的惨烈镜头和紧张、恐怖的音响来表现战争的激烈程度。我今天要讲的故事就是看一条不见的战线,是一种无声的战场。“敌人已突破我军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人体健康保卫战”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并且在第三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敌我双方正在激烈地拼杀,我军战士均能发扬大无畏精神,奋勇当先……同学们,如果用电影艺术手法,那真是号角边天,锋烟四起啊。同学们应该会问:这是什么战争?我告诉同学们,这是发生在我们体内的健康保卫战----免疫,这个战争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只不过有时激烈程度不同罢了,下面请听我作详细的战情分析……就这样,“免疫”中非常复杂的特异性免疫知识,被演化成生动的故事情节。
(四)创设生活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例如,第三章的第八节是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在讲完厌氧型中的乳酸菌后,告诉学生,酸奶的生产就是利用了乳酸菌的新陈代谢,并进一步提出了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求:①请吃过酸奶的同学谈感受;②请注意“酸奶”不是“优酸乳”饮料;③请同学们回去后,“品偿”一下保质期内的酸奶;④正常酸奶的包装盒是不会“鼓”起来的,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细胞核时,我安排六人为一小组,通过对相关实验材料的阅读分析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资料1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与处理的哪个细胞有关?与该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如果要完善此实验,还应该做怎样的补充?资料2中,蝾螈受精卵原来无核的一半为何可以发育,速度为什么慢些?资料3中,怎样排除伞藻形态结构的建成与“柄”无关 二、科学使用探究类型 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探究类型有问题情境,笔画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也有人将探究性学习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独立探究与群体探究等。当然,这些探究类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混合使用,新的类型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创造出来。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组织同学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灵活采用不同的探究教学类型。
(一) 问题情境
在用问题创设高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二) 笔画情境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在注重发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新课改背景下,简笔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化,运用在教学中,易表达,帮助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三) 故事情境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高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高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高中生物知识,提出高中生物问题,解决高中生物问题,探究高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高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四) 生活情境
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用生活实际创设的高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高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五) 实验情境
学习科学实验,从中获得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将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三、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笔者听过一些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中只有热闹的表面,却很难达到思维和内容的深入,这样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就“游离”于课堂外。建构主义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第二,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对经验建构可行的解释。第三,虽然个体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必须建构自己的意义,但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重视探究过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探究的结果。在这里,过程与结果相辅相成,过程搞得好才能取得好结果,为了取得好结果才会重视并努力地去搞好过程,过程可以培养人和锻炼人,结果可以鼓舞人和激励人。只重视过程或只有过程的探究不是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同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作出检验。最后要引导同学不断总结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特别是看实际结果是不是像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探究结果不仅包含了新经验的获得,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经验的合理性的评价、分析及调整。教师也需要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而不只是理解和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样,同学们将对知识具有更深、更灵活的理解,从而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迁移应用,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思想)。 总之,影响探究性学习效率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要经常反思哪些知识的探究处理比较理想,反思自己的组织过程是否科学恰当,反思学生的知识建构是否成功,反思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这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做,一定会带来生物学教育教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②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③陈大伟:《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④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⑤章剑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浙江教学研究》2000.2
⑥赵占良:《高中生物课标教材选修模块的特点和教学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⑦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 ⑧金正昆著 :《实用礼仪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浅谈新课改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湖北省仙桃中学 孙志涛
摘 要:新课改之后,生物课时会明显的不足,为此就很有必要根据课堂教学经验总结提高
课堂效率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本文总
结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渠道。
关键词:课堂效率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材,充分利用好生物学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先通读高中生物全套教材,对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后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教师就可以正确把握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知道应该扩充哪些知识,把握好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新教材内容局部有增有减,总体上没有增多。增加的内容如:免疫、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减少的内容如:个体水平的新陈代谢、个体发育。从知识的角度看基本维持平衡。主要增加了以下三方面内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依据课标学会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依托教材资源,搞好试卷开发;
重视生物技术实践的教学,选做一些条件允许的实验。
2.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认真写好教案,即使是自己曾经讲授过的内容,也要认真备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超越自己。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根据现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是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适当解释一些生活实例,内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有一些还得用生物学知识来加以解释;
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讲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也可以以一些经典的实验引出要讲的知识点,改变通常的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思维,如讲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设计实验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然后和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设计实验时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的设计和历史上科学家的一样,还可以激励学生,让学生更自信,积极性更高;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有了强烈的目的性,才能高效率地做好一件事情;教法的优化,让自己的教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法的优化,让学生积极思考,跟随老师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情感的优化,鼓励学生,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答,使学生信赖老师,加强师生交流,上课前早去几分钟,下课后晚走几分钟,让学生有提问的机会,也能让自己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师生相互促进。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使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学重点应成为主攻方向。教学难点是学生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教材中较抽象、易混淆、综合性或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教材,落实重点、难点。
其次,在授课前和授课后,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重点,指明学习方向。重点内容在板书时要突出。用一定量的提问和练习反复强调,便于学生对重点的巩固和加深理解。至于难点部分,可以采用化难为易、化烦为简的方法,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烦琐的知识一步步讲解透彻,最后作必要的总结和归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如反复讲解强调,并用图和表的形式比较不同抑制作用的特点,还用一定量的练习加深巩固。同时,可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重难点问题,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还要注意快慢结合提高听课效率,讲课的语音语调也应适当变化,体现重难点,引起学生注意,课堂要留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练习要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
三、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制作动画,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借助于现代的方法和技术将最前沿的知识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引入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互动,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完成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助学可以促进知识理解,适当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提高课堂生命力。
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是一门注重记忆和理解的学科。人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人们比较容易记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否则,教学活动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掌握多种技巧。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授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力求吸引学生。
此外,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意有效地运用一些激励手段。抓住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亲切诚恳,对学生的参与多作肯定和表扬,用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用技术间的结合点,加强生物实用技术教育,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及时复习、练习、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难点知识,设计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还要合理训练培养迁移能力。可以建立小组,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增强自学效果,增强自学能力。具体可以有如下措施: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例如:在预习之前老师可以编制适当的学案、在课中阅读时可以设置几个重点问题、在课后复习阅读是可以布置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等。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常用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分予以鼓励。以上做法使学生能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即: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①何芳 初探新课改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②蒋云龙 浅议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江苏省清浦中学
③张全有 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之我见青海教育 2007.7
④陈玉华 维持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科学教育 2006年第5期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武汉市新洲一中(阳逻校区)潘艳芳 夏永胜
摘 要:课堂提问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
氛。但为了调动学生思维,提问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必须要分层设问,遵循循序渐
进、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问题设计 针对性 科学性 提问层次 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而课堂问题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良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多种作用: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能使学生学会构思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增进民主合作的学习气氛;还能使教师了解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改进教学。 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to question well is to teach well ),实在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否成功,即这种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正是构成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效果。生物学课堂教学提问应该符合针对性、启发性和明了性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生物教学,就可以通过问题的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最后理解、掌握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发现如果只是针对课本上的概念提问或者一些简单知识提问,学生的眼中会失去灵光,使学生失去兴。问题学生都能解答,课堂是看起来很活跃,但其实骨子里却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因此,生物教学中问题设计是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那么如何设计好生物课堂中的提问呢?
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特别是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抓住了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关节点"。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于某些学生平时反馈练习的时候体现的一些观点, 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特意引出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二、设计问题的科学性
首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同时要求提问具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造成不良后果。因为学生思考的范围没有受限制,答案就多种多样。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而且可能出现教学失误。
三、设计问题要注意层次
另外提问要注意层次,对于这点我有深刻的体会。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太过简单的问题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难度较高的问题突然提出来,学生反应不过来,使得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是说提问要根据他们的能力来设置问题,不能跳跃性太大。在提出比较难的问题的之前,学要先提出几个问题,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垫脚石。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很能力的时候,再提出来,学生也不会觉得突然,被诱导到了较高知识的水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要问得科学,问住要害,提问要有层次性。
四、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提问的实质就是设置疑点、制造矛盾、激发思维的启发过程。朱熹说:"大疑则大进",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使学生"起疑",通过启发思维得到较大进步。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有时候设计的问题应该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从自然现象着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帮父母或者看过父母给棉花打顶,那为什么要给棉花打顶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然后再来讲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堂教学提出的设计能否做到启发性强,不仅是设计技巧的问题,还和教学指导思想即对提问在教学中作用的认识有关。
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要问得科学,问住要害,提问要有层次性。学生讨论发表了看法后要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再根据从提问而得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生也可能通过答问,从教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和有效的。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① 金传宝; 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 [J]; 课程.教材.教法; 1997年02期
②向 华 新课程下构建真切的师生互动关系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4.19(2)
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备考策略
谢小兵 湖北宜昌市第一中学(443000)
在高考理综试题中,生物72分,占全卷比例24%,而生物选择题5 题30分,占全卷比例10%,占生物比例42%;从从排版上看,生物选择题为1至5题,可见生物选择题在理综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们的复习中如何进行备考,提高生物选择题的答题速度和答题准确率?是每个教师和考生非常关心的,下面就此谈一谈我的看法,以期能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帮助。
一、生物选择题测试内容
1.考查内容数量
小于教学大纲或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内容标准。
单元知识考点约133个,科学过程技能包含在17项实验、研究性课题和实习活动内容。
2.考查内容范围
涉及必修课内容和部分选修课内容。
选修内容有的属于必修课内容的拓展和引申,有的属于现代生物科技热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及发酵工程。
3.考查内容要求
高考学科内容的呈现要求体现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知识的层次性和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生物选择题命题特点
1.命题原则
在全面考查“双基”的同时,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考查学科内综合的原则;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原则;注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原则;强调考查学科理解能力的原则;加重考查实验能力的原则。
2.命题要求
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生物选择题的类型及结构
3.1直接提问类
题干是一个直接问句,多项供选答案中有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答案,或者是多项正确答案中有一个最佳答案。
(07年重庆,5)某成年女性因患病导致性周期停止,并出现泌乳现象,据此推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胸腺 B、垂体 C、卵巢 D、乳腺
3.2不完全陈述类
题干是一个不完全的陈述句,供选项中有一个选项的文字表述能使题干成为完整的陈述句,该选项即为正确或最佳答案。
(06重庆,3)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
A. 在缺乏生长素的无氮培养基中的圆褐固氮菌
B. 在人体表皮擦伤部位的破伤风杆菌
C. 在新配制的植物矿质营养液中的酵母菌
D. 在灭菌后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的禽流感病毒
3.3分析判断类
题干对考生提供一个特定概念或事实,要求考生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方式对供选答案做出判断,从中挑选出与题干含意相符或悖谬的选项。
(06四川,2)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D.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合成单克隆抗体
(06北京,4)用35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3.4因果推断类
题干陈述有关生物学的某个事件,要求考生从供选答案中挑选出与其存在着因果关系的选项。
(08年四川,2)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3.5信息解读类
题干以文字和图示或折线图等形式提供有关信息,要求考生解读相关信息后从供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有的信息解读选择题,题干是一个直接问句或陈述句,供选答案为一组图示或折线图,其中有一个为符合题意的选项。
(06重庆,5)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 感受器 B. 感受器和传人神经 C. 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 效应器
三、理综生物选择题近三年全国卷Ⅰ测试回顾
对高考生物学试题进行评析,目的在于学习和提高考试命题研究的水平,获得有关高考命题技术信息,以利于科学而高效地组织高中生物学的备考复习。
1.总体评价
理综生物选择题近三年全国卷Ⅰ试卷结构和分值没有变化,1至5小题为生物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在内容上继续遵循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生物学科主干核心知识。命题坚持高教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的特点。
2.主要特点
2.1立足教材,坚持中学教育的正确导向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理性思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三年理综高考生物试题继续“依纲据本”,引导广大师生告别资料题海的羁绊。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检测,还是能力的考查,均紧扣大纲,回归教材。如:
1.(06全国卷I)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必修教材P83,考查下丘脑的作用。)
2.(07全国卷I)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必修教材第一册P87,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3.(08全国卷I)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从以上这些试题的出处及涉及到的考点可以看出,高考命题信息完全来源于教材,跳出了题海。因此,在我们的复习备考中,应坚持中学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本”为本,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从命题的导向作用来看,今年的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也将体现这一特点。
2.2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散发新意
从试题设计来看,这几年高考选择题对基础知识“推陈出新”,对主干知识“常考常新”,命题并没有回避陈题,通过与以前各地高考卷比对,发现了许多以前高考题的影子。如:
1.(06全国卷I)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 D.脊髓
(与2004年天津理综第5题同为考查下丘脑的作用。)
2.(06全国卷I)—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B.
C. D.
(由2005年上海卷第34题改编而来。)
3、(2007年全国卷Ⅰ)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此类问题在02年广东高考26题、04年全国卷Ⅱ第5题、05年全国卷Ⅰ第5题都考过。)
4.(2007年全国卷Ⅰ)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与2005年全国卷Ⅰ第30小题非常相似。)
以上这些题目考生看到后心态平和。此外,熟悉的知识背景同样也能检测出考生的能力,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具备为高校选拔新生的功能。如07年第1小题类似的问题考过,命题转变了一下角度。部分考生由于忽视了教材中的“隐含知识”,对知识背景不熟悉而错选A。又如07年第5小题类似的题高考曾考过两次,但由于考生对教材知识没有准确地理解以及不能有效辨析人材图中的住处,错选 A的比例较高。
我们评判一个试题的好坏,关键看例题的出发点,看是否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是否对具有良好结构的生物学知识 、概念、原理等理解和运用,对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进行了考查,看是否具有高考甄别功能。而不要一味地用例题材料的“新”和“旧”来评判。这几年高考题不少题看似用新瓶装陈酒,但实际上命题者对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实际很熟悉,命题恰好击中了考生的软肋,通过转换角度、改变情景命题,从陈题中改变设问条件,从熟知识的知识中改变情景,重在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在新情景中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具体题设情景中获取信息,强调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来源、发生和发展以及形成知识过程的掌握,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考查考生回忆教材和重温做过的习题。
因此,辨析、理解知识、活用知识以及提升从试题中对知识再认知能力是我们今后备考的重点,在备考中注重对已考试题的改编,注重试题的变式训练。
2.3强调基础,平实中凸现能力立意
落实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生物学科学素养是两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这几年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较好地考虑到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试题注重基础,命题朴实、温和。不少试题考生普遍感到似曾相识,甚至感觉比平时所做的模拟题还要温和,但对能力的考查层次不降反升,充分体现了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项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试题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关注考生的自主学习,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实现了能力考查与题型功能的有机统一。
近三年高考理科综合Ⅰ生物部分选择题结构信息汇总:
试卷 |
题号 |
命题点 |
知识考点 |
能力要求 |
2006年全国卷Ⅰ |
1 |
必修第四章第二节 |
下丘脑的作用 |
观察理解能力 |
2 |
选修第一章第二节 |
特异性免疫 |
获取信息的能力 |
3 |
选修第四章第二节 |
动物细胞培养 |
观察理解能力 |
4 |
必修第八章第三节 |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 |
综合运用能力 |
5 |
选修第三章第二节 |
基因工程简介 |
观察理解能力 |
2007年全国卷Ⅰ |
1 |
必修第四章第二节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获取信息的能力 |
2 |
选修第一章第二节 |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别 |
观察理解能力 |
3 |
必修第八章第二节 |
种群S型增长及特点 |
观察理解能力 |
4 |
选修第五章第三节 |
谷氨酸发酵 |
观察理解能力 |
5 |
必修第二章第一节
选修第四章第一节 |
同位素示踪法
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连续性 |
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理解能力 |
2008年全国卷Ⅰ |
1 |
必修第四章第二节
选修第一章第一节 |
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 |
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 |
2 |
必修第八章第三节 |
食物链中的种群关系 |
获取信息的能力 |
3 |
选修第五章第二节 |
微生物的营养 |
观察理解能力 |
4 |
选修第三章第三节 |
限制性内切酶 |
观察理解能力 |
5 |
选修第四章第二节 |
细胞工程 |
观察理解能力 |
|
|
|
|
|
|
从以上汇总可以看出试题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思维的广度,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诸多能力。例如,生物教材上的图表、图解、图例很多,这既是生物学科的特点,也是近几年考纲一直在强调的图文转换能力。全国卷Ⅰ07年在考生“能否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的能力考查方面可以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例题手法有改图(如第1题)、借图(如第2题)、藏图(如第30 题)、画图(如31题)和图文转换(如第5题)等多种形式。图形的呈现有显性和隐性等形式,如选择题的第1题和第5题呈现的是显性的示意图和多曲线的坐标图,第2题和第3题呈现的是隐性的示意立体和曲线的坐标图,这些图的原型分别来自教材第一册的P89图4-11、选修教材P61图4-2和图4-3、选修教材P21图1-5以及必修教材第二册P76的图8-9和图8-10,当然它们与教材上的图示存在一些差异,这体现了高考命题来源于教材,重视教材的命题指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命题注重基础,但从多角度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考题虽然来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强化考生的求异思维。
2.4回归常态,体现人文关怀
这几年高考生物选择题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亲切、平和。没有怪题、偏题,在思维的起点上没有人为地设置障碍,考生普遍感觉容易入手。特别是生物选择题在理综试题的开头,如果选择题起点过高,就会对考生答题产生不利的心理影响。这种回归常态的命题,有利于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便于考生鼗自己的能力从“内存”中有效地提取出来,从而考出自己最真实的水平。同时也降低了“紧张”、“焦虑”、“胆怯”等非智力因素的干扰,为每个考生设置了一条公平的起跑线,让考生在考场上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例如08年第1题源于05年理科综合考试30题改编而来,考生很容易入手,缓解了考生的紧张心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关怀。另外这几年高考试题摒弃了前几年试题题干和选项文字描述过多过长,这将为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逻辑能力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也体现了高考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2.5关注生活,还原科学本色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很多例外现象。因此书本知识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它具有变化、发展的特点。这几年高考各套试题中有不少生物高考试题力求揭示生命规律的例外性。
如:08年全国卷Ⅰ第2题考查在相同环境中的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与浮游动物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08年北京卷还考查了关于致死基因的问题。
例1(08年全国卷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例2(08年北京,4)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还有07年30题考查同时具有C3和C4植物特点的植物;31题考查XY染色体同源的问题,在今后的复习中关注相关知识点的特例,特别关注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单性生殖等问题。
四、生物选择题解题策略
1.注意阶段——审题策略
一看题干,要注意设问,关键词;二看题肢,要注意各分支的关键信息;三想出题意图,将题目信息归类到相应题目类型中;四想原理,初步匹配课本中的原理和概念。
2.加工阶段——析题策略
题目问题情境——(检索/匹配)——已有知识情境
3.生成阶段——答题策略
常用的排除法有五种: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⑤排大于或小于项
4.提高选择题得分率的教学方法
4.1概念整合——在对话中建构
重点概念和原理的深化、相似概念或原理的辨析、知识网络的建构
4.2精练习题——在思考中生成
巧设变式、适当综合、关注现实
4.3试卷评讲——从错误中升华
评优点和错误、讲共性和个性、讲规律和技巧
五、生物选择题测试复习建议
提倡理性备考、高效备考。即备考观念要更新——理性备考;复习计划要可行——有序备考;复习策略要对路——和谐备考;复习方法要实用——高效备考。
1.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落实
高考命题原则为:主导性原则——以能力测试主导。基础性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性原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纲约性原则——命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
虽然明确提出必须以主导,但是能力的考查并不影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考生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石,因为能力考查的基本模式是“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理科综合考试中,生物题量少,考查的覆盖面小,某个具体的增长点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系统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在注重学科主干知识、核心概念落实的同时,兼顾知识面,以不变应万变。
重视基础知识落实的基本策略是:依纲据本。依纲指的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按照其规定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或称为“踩点复习”,特别是对于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都要逐一复习、理解、掌握,虽然考题有限,但在高考实际上是检测我们全面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情况,要有效避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据本指的是以教材为最基本的复习资料,关注考纲中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阐述,通过全面系统地复习教材来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复习备考中切忌把教材放在一边,而把一种或几种复习资料作为复习的依据。关于这方面的教训,近几年的理综生物高考命题应该给我们强有力的启示。此外教材中一些非重点内容(如教材中的小资料、小问号、课外读等),由于平时疏于复习而往往在高考中容易丢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有必要给予关注。
2.理解核心概念的内在联系
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是知识运用的前提。核心概念也是生物选择题命题的主要形式,如07年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就分别考查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兴奋的传导方向和局部电流方向、“S”型增长曲线与“J”型增长曲线等到核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深刻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考生应努力构建出自己头脑中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对生物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近几年在地方理综卷中有一些试题在考查核心知识点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生物第二轮复习应以核心概念为专题进行复习。参考目录(略)
3.跳出题海,实验绿色高考备考
前面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高密度、大运动量的做练习题,已不再能适应理综生物测试的命题思路,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复习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自信心,促进考生学科素养的全面达成。要和考生一起研究考纲和高考试题,近几年一来高考试题的题型和内容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从前几年的试题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蓝本,可以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⑴精选习题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忌“重数量,轻质量”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质量比较高的练习题,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就高考理综而言,生物的题量是非常有限的,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很有限的,期望通过大规模的训练把高考的考题做到是不现实的。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历年高考题是强化训练的习题来源之一。
超纲、偏离学科主干知识、缺少人文关怀、脱离学生的实际、不恰当的综合、联系现实不当、不明确的要求等试题不要去猎奇。
⑵变式训练是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可将简答题改头换面成选择题等等。
⑶总结反思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你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洁?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自己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如在解题过程中,能指导学生从命题角度来分析命题意图,对优秀学生来说,是高分法宝。
要重视相关问题的归类整理。在平时解题中,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方法、原理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地方;或题目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这些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归类整理和总结,当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如同位素示踪在生物学科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在复习时,就可以将同位素相关的试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⑷“错题分析,建立错题本”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举措
在训练过程中,对自己解题中发生的差错要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要及时进行补缺;如果是审题失误,就要有意识地多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形成良好的细心审题的习惯;如果是表达不精确,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表达辞不达意……
长期坚持用好“错题分析本”,就是一个针对自己的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好它可有效地防止自己发生类似的错误,避免一错再错的情形发生。
4.重方法引领促进能力提升
高教不是考查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因此要通过很软和方法的传授来促进考生能力的提高。
⑴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为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分别加以考虑的方法。综合是将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结合起来成为整体加以思考的方法。如关于染色体的知识,它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复习时就要把这些知识有意识地综合起来。如染色体的分布、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的类型、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的数量、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行为、染色体与基本的平行关系、染色体变异与环境的关系、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等等。
⑵比较和归类的方法:比较是把相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包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条途径,归类可采用科学归类法和实用归类法。如细胞分裂的比较,实验方法的比较等等。
⑶概念法:如证明细胞有生命活力的事实有:①保护作用(细胞内的花青素、叶绿体等仅在细胞死亡后才可以散出)。②细胞的相互识别(红色和黄色的海绵细胞打散混匀后仍可以重新组装)。食物泡的形成、③细胞分泌等现象(细胞膜的完整性)。④有生命活力的花生种子胚不能被红墨水染色。⑤细胞的吸收与细胞的需求有关有关,与质粒直径、浓度关系不在等等。
⑷系统法:可采用编写纲要、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如对小麦或水稻的生命活动(包括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育种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这样对知识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六、生物选择题今年预测及新题推荐
1.生物选择题今年预测
1.1稳定性:高考理综生物选择题部分的分数将保持稳定,选择题的难度将保持稳定,难度值在0.65左右。
1.2基础性和重点性并重:重视学科知识,考查主干知识,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综合性,能力层次与大纲一致,以教材为基础。以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态和环境为重点,关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重能力立意,全面考查能力素质。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的考查、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多种表达形式来考查学生收集信息、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试题必将增加。
1.3实验性: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试验,学习生物学理论时,常常需要学习科学家所做的经典试验,培养生物学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离不开生物学实验,教材中实验明显增多,应关注教材中的实验,关注探究性实验。实验已连续两年是关于动物生理方面的内容,极有可能考查植物生理相关实验。
1.4现实性:联系现实,联系生活,关注重大科技成就。
2.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⑴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关注硝化细菌、酵母菌、固氮菌等的结构和功能)。
⑵用不同的形式(如文字、图解、图、表格等)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及相互转换。关注细胞分裂的图像、遗传系谱图分析及相关机率的计算、食物网分析(生态因素,功能、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⑶稳态(人体内血糖的调节、免疫;生物圈的稳态等)。
⑷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
⑸分泌蛋白(如胰岛素、抗体等)的形成及相关知识
⑹实验部分,重点关注关于植物生理相关实验(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渗透作用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溶液培养法、生长素的探究实验、种子萌发条件实验及与教材相关的其它植物生理实验。)
3.生物选择题新题推荐(略)
学案*导学 提高效率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薛家云
摘 要:浅释“学案导学(生物)”教学模式特点、“生物教学学案的设计方法”以及实
施“学案导学法”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案导学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动手做、动脑思、动耳听、动口说的“我要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比较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较有效途径,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两部分:
一、学案设计
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由一人主笔设计出学案。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学法指导、达标训练等。在学案设计上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及将要达到的目标。
2. 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 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学案是上课时学生学习的载体之一,故操作性要强,详略要得当。
5.及时训练及课后训练。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
技巧、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训练分两部分:及时训练在完成知识清理后立即进行,而课后训练可以课下完成。及时训练可由学生当堂完成,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学案导学"模式操作及注意问题
学案导学过程是按照"五步走"的程序进行的。
1. 示案自学,确定个体疑点
教师把学案发给学生,可运用导言、现代教学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以学案为基础,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根据学法指导,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实验教师准备好材料用具,让学生动手做,并观察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自学、实验等发现问题,确定疑点,在随记中记录下来。
教学中一般采用课前发学案,开始上课后先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然后提出以前相关联的问题,再由学生参照学案,完成相关问题,不懂之处可作记录或与同学讨论。
2. 分组讨论,解决基本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体疑点,教师继续巡回指导。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选出一个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和疑难问题列出提纲。
3. 点拨引导、全班解疑
经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每一小组把未解决的问题由代表提出来,老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让已经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做一次“老师”,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教师适当补充点拨,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迅速进行第二次备课,快速确定讲的内容,讲的起点,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解释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益。
4. 达标训练,强化巩固知识
要限时完成及时训练题,让学生当众批改,以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
5. 反馈小结,根据老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讨论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开始讨论的问题要具体,要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逐步养成讨论习惯后,再将讨论问题逐步加深。
②要打破学生顾虑,形成自由讨论的气氛。
③在讨论中要不断启发学生,在一位学生发言后,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补充,或者请另一位学生来判断前一位学生讲得对不对,还可以要求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说明理由。
④要从鼓励学生出发,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的学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⑤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比较全面地了解讨论情况,要及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小结,要让学生十分明确讨论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孰是孰非,不能得出结论的或现在还没有定论的,要鼓励学生积极研究、探索。
⑥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倡学生质疑求问,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题,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学案导学的优点
1. 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维能力;上课前或课堂上给了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样的要求相适应的好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发展了,教学质量可得到大面积提高。
3. 学案导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① 学案导学是我校目前推行的“三案导学”(教案、学案、练案)之一。
生物教学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赤壁一中 阮嫚
摘 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关注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策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牢把握。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中生物课现在注重的是学生课本知识的讲授尽管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是主流,但也存在教育方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步入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社会变革带来利益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人们难免要出现一些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高期待等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 “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重视办学理念的导向作用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一所 地处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的高级中学,信息相对闭塞。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以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做为一项突出的指导思想。我们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应有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学校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多渠道的措施加以落实,确保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能够同步,实现“让学生每个学生亮起希望之星”的承诺。
2.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物课本是学习我们自己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学习的同时,我们可不可以也在关注学生心里方面有说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与其身体健康、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一同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而文化科学的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既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又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3.在课程计划中设置心理健康课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高考课程体系之外开设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依据《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进程讲授相关的心 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困惑。教授给学生调节人际关系和自我心理调 节的技巧以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有效交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 全人格、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而且,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还可以推进“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4.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也都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我校是省级示范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班主任在授课之余还承担着管理班级的任务,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的融洽程度都优越于非住宿的学校。因此,我校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的重要性。班主任凭借所掌握的学生家庭环境的相关信息,基于对学生的连续观察,汇总来自科任教师和学生所反映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异常举动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再运用他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疏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在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班主任同学生的课余个别谈心也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中所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不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正如学生学习知识需要找教师,病人问诊看病需要找医生一样,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找专职心理教师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方法科学的工作,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是引领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配备经过正规心理专业知识教育,受过正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广大师生提供理论指导、技能训练、心理咨询等服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知识讲座,组织心理调节活动。尤其是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进行科学的测评数据分析,提供严谨的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报告,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积累原始数据。通过心理测评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问题,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采取1+1的心理咨询模式,有计划地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调节,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感受到 被尊重,增强自信,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师还承担培训其他教师的任务,对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课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以保证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此外,教师因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以疏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6.邀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讲学
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订阅心理健康杂志是一种方法,但不定期的邀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则可以发挥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提升技能、增强实效的作用。讲座可以给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潜在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教育科研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教育科研工作 的开展可以收到多重效果:(1)引领教师关注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性和高考的压力,使得教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而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缺乏对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了解。在教育科研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理论的学习可以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2)推动教师探索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生为本,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心育这四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法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高水平教师。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名优教师的拉动作用,也需要有结构合理、不断进取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做支撑。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可以加快提高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使之尽快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也为其今后的进一步成长打下基础。可以提升骨干教师的能力,使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专长,结合其原有的教学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名优教师。
8.开展家长培训讲座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他们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学生与家长间不良沟通导致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的过高期待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学生偏激心态或反社会心理;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的孩子的情感问题等。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家长培训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发展心理学知识。
总之,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实施“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切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多种多样,但要符合校情,注意发挥多种途径和方式的综和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①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
②周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7).
③[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④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2004(10).
重视生物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
赤壁市第一中学 石争辉
摘 要:生物学科原本就和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也用于生
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程生活化 生活经验 教学内容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能为我们的课程注入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探究的课题。
在人们的眼中,生物是一门及神秘又具有吸引力的学科,因为生物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所以初学者往往对生物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然而高中的第一本生物教材都是从微观的方面阐述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使初学者刚开始的新鲜感和激情逐渐丧失。如何保持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呢?这是每位教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常言道:学以致用,学是前提,用才是目的,学而不用,那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当人类研究某项新科技成果时,总是从周围的生活出发,设想着这项成果如果研制出来了,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于是带着这样的兴趣和热情,人类研制除了一项由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成果。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在设计教学时,也带着这样一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最想得到什么?对我来说,这部分知识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若教师用转换角色方式去思考,再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我仅对《高二必修》上册部分章节内容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绪论》这节,主要是介绍了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以及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由于考纲对这部分知识要求不高,所以很容易被教学者忽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绪论》课的教学,将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起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常见野生植物资源——蒲公英,以此作为上课材料,让学生先观察蒲公英所呈现的特征,然后逐渐引出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这样能给初学者留下很深的印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用具生活化
《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内容主要从微观方面阐述了生命的化学组成,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并且难于理解。如何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微观抽象的的内容形象具体化呢?这是教学者首先要突破的问题。从本质问题出发,我们用常见的不同果实自制了不同肽的模型(不同的果实代表着不同的氨基酸,然后用铁丝把果实串起来)。自制的生物模型一方面体现了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物课程的趣味性。采用直观形象的生物教学方法,密切联系日常生活,既轻松地突破了知识重点与难点的学习,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
三、问题设计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怎样让教学内容生活化呢?这就需要教学者在设计问题时,能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现象巧妙地连接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细胞器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叶绿体和液泡安排在一起讲,以杜牧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引言设计问题:当秋天来临时,为什么大多数树叶会变黄?而枫叶会变红?花儿为什么会有五颜六色?一听到这三个问题,学生立马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尽管这是一个存在的事实,但是什么原因会让它们发生变化呢?这是他们一直想要探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决了他们心中的困惑,还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前预习生活化
由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一节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连,为了丰富学生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在上新课之前,我提前设计了指导学生预习的问题:
(1)目前,治疗癌症的常规方法有哪些?
(2)哪些因素可以诱发癌症?怎样预防癌症?
(3)癌症病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常见的抗衰老的食品有那些?
(5)如何让人类永保青春?
(6)读了《青春》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心得体会?
然后,在上课时针对以上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是学生非常关注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设计时,以学生为本,用问题把课堂内容生活化。学生通过资料查阅,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对生命的感悟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五、教学内容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生活,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对生物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结合新陈代谢三大类营养物质转化问题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知识:
(1)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新问题,引发肥胖了原因有哪些?为什么有的人不吃脂肪也会胖?怎样做到科学合理的减肥?
(2) 如果人感到饥饿时,为什么头会发晕?在补充食物时光喝牛奶行不行?为什么?
(3) 什么是脂肪肝?怎样预防脂肪肝?长期脂肪肝会导致什么后果?
(4) 糖尿病与尿糖是一样的吗?糖尿病人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
(5) 中学生怎样做到科学的饮食?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进,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知,故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学”和“用”的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因为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运用,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归宿,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密切联系,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生物学科原本就和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因而,生物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让生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湖北赤壁一中 杨华平
摘 要:从2001年高考恢复考生物以来,生物学科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受到学
科分数、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和学生还不是很重视,投入
的时间和精力十分的有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实施都需要时
间。这就要求生物学科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在的教学提倡“以教师
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由师生共同来创建。
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加强教师自
身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生 教师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
从2001年高考恢复考生物以来,生物学科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受到学科分数、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和学生还不是很重视,生物学科在课时安排上十分的紧张,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十分有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实施都需要时间。这就要求生物学科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课堂教学要讲效益,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中生物学科中断了将近10年的时间,导致现在的生物老师主要以中青年尤其以青年教师居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生物学教学逐步的建立了新的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教师来改进。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的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由师生共同来创建。就此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学生只要对这一门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但是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许多问题:1、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学生物,基础知识不扎实,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上的问题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畏惧感,久而久之,对学习无兴趣;2、学生厌学情绪大,总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无法实现,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大,加上社会上的诱惑等造成学习兴趣不浓;3、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生物是“次科”,高考只有72分,平时不用学,考试之前背一下就可以;4、教学条件的限制,课时少让学生形成生物学不重要的认识,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靠教师的抽象语言去描绘,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5、学生对教师是绝对服从的被动关系,认为老师很难接近,无法理解自己,另外对教师的不信任,自然也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标
“大海航行靠舵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未学习生物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接触生物时,切不可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可以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摆在首要位置,知识点的理解放在次要位置;在教学中强化“6-1=0”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新的学科,每位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管其他学科的成绩如何都不会影响到生物学习的好坏。只要认真,每位学生都可以学好,解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让他们自觉地摒弃一切干扰学习的因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效率的提高,自然学习的兴趣也高,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去解决问题,然后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索知识的兴趣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讲生物固氮这一节时,让学生去找豆科植物的根瘤;讲植物矿质代谢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观察缺乏矿质元素之后相应的会出现哪些症状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联系实际生活,巧设疑问,让学生切实体会学习生物的用途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物学科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生物学科的知识基本上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如问:移栽树木时为何要剪掉一些树叶?种菜时为何在施肥之前要松土?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为何得过一次麻疹之后不会再得?对这些问题解答之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的更深,而且也对学习生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上课之前把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带着学生感兴趣的疑问讲解知识点,对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热情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时候一个巧妙的疑问就能把学生的兴奋点带到学习中来,学生注意力集中了,教学肯定有效果。
4、加强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心理上要与学生接近,情感上要与学生共鸣,多跟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心地帮助他们,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一点,学生只要在情感上接受了这个老师,肯定也会接受其授课方式,进而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然会主动地去学习。比起教师强迫其去学习效果要好的多。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提高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二、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加强个人的培养。“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强调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上的诱惑、价值追求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真正静下心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比较少,很难静下心来教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难保证。而一堂课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因素又很大,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提高个人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倡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如果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及时科学正确的解答,何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探究性学习中所需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来指导学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无止境”提倡教师要学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如此,知识更新的速度实在太快,不进步就会落伍;高考实行的理科综合,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学习很难实施好自己的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多才多艺,学生喜欢博学的教师,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对自己鄙视的教师学习兴趣差。
2、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合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有力的保障。教师必须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尽量完善。
2.1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但是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教学。
2.2 勤做习题,准确把握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就把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情况视作一堂课成功的标志。
2.3虚心好学,加强合作
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要多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每周的课进行讨论探究最佳的教学方案。
2.4写好教后反思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有其不足的地方,要学会不断地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作总结,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真写好教后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总之,做好充分的准备,讲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干脆利落。这样的教学效益才高。
3、加强有效的教学艺术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去实践,最后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感情,礼貌文雅,尊重学生,多说鼓励性的话;在语言的表达上,多运用专业术语,教学语言不能太随意,教师的不规范语言会直接导致学生的不规范答题。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不能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应该牢牢抓住此次课程改革的机遇,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让更多的学子受益。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下的一些教学认识
麻城一中 张灿兵
我省从2009年秋季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具体体现在: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置、内容和结构方面,与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差别,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材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法和教法也随之转变。高中生物新课程提出了四个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那么,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上怎样才能适应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呢?在这里,我谈一些自己的拙见,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轻过程重结果,新课程要求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而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转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变成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要不忘探究,但又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学生间交流和互补提供了平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能力。第二,教师设置的主题或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估计在学生的能力允许范围内。第三,教师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第四,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有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以开展活动。
二、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素材。生物教学要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生物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生物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还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背景中,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搜集地方资料或新科技新发现的相关内容,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生物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式教学法、启发法、程序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和检测也应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等形式,生物小论文,生物实验竞赛,生物通讯等,使学生对生物感兴趣,自觉地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在愉快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在自己教法和对学生学法指导上要适当转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放眼未来不断学习,这样才能适应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年轻教师应不断学习老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而且要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会总结与反思,形成自己的风格。尽管我才走出大学校门没几年,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及时“充电”。新课程教学不再是繁琐的机械记忆,也不再是生硬的概念、结构、功能的表达,它需要我们生物教师有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空间,使学生沐浴在生物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教师不但要博学广闻,还要及时“充电”,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你不懂多媒体教学,你的课堂将缺少生机和活力;你不懂克隆、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你将无法面对学生的渴求和询问;你不能转变教学方法,怎能让学生学会开启科学宝库的大门呢?所以我们生物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文化底蕴和转化能力是迫切需要的!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生物教师大好机会,让我们在教学中将重点由重知识传授转变成重学生全面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成重学生“学”;由教师居高临下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处;由重结果转变成重过程。由于自己年轻所以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一起研究互相学习来提高自己。我们生物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策略,掌握新的教学技能,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教育需要改革,时代呼唤精神。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树正气,添才气,增书卷之气,养神气,扬锐气,砥砺品行,增长才干,努力把自己锻造成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