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
研究结题报告
------荆门市龙泉中学化学课题组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省重点普通高中,虽然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各项工作、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习惯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烦恼,特别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目标与社会对学校教学的需要发生碰撞,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化学组参与了2006年由省教研室牵头组织的“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子课题“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成立了课题目,并被列为省级重点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高中化学的教育和教学一半时间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基本化学技能,学习化学观察、分析、探究和评价的思维方法,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使教学双边活动在愉快中进行,在享受中发生。
(二)当前,由于课堂教学的时代性,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及其模式的研究往往局限在部分课堂环节(如新课导入情景教学、化学认知过程探究教学),对教学反思的积累与分析、试题评价功能的探究有较大的进展,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应试性。缺乏系统的整体的实用地研究。《“情景、探究、反思、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处于教学的迫切需要。
(三)2009年我省即将进入国家新课程标准实施,而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甚至教学原则已显示出不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动笔为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新课改的落实,单一的化学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落实高中化学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四)我校是一所地级市省级重点中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教师素质,确立《“情景、探究、反思、创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旨在进一步引导我校“自主、合作、高效”课堂的创建,促进学校教学实力的提升。
二、课题简介
(一)课题概念解读
1、“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模式”-----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那么“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让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参考甚至模仿的,具有科学性,享受性的教学程序或教学形式,那么所谓《“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过程中,优化学习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引领思维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体现自由、合作、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和通过适量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样式。它包括,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新课导入的方式与技能、化学双基的实验探究与观察、物质的表象、化学成份、化学原理三位一体的反思,迁移、评价的拓展和创新。
2、情景:
“情”是情感的体验,动机培养;“景”是教学环境。知识文化背景和各种活动的展示。所谓“情景”,是是学习之初的一种具有刺激性、指向性的学习前奏曲。即能让学生情景互融,触景生情,触景生疑。确切地说,教学情景中既蕴涵着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渗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因此,课堂教学情景是指学生在获取知识前的一种场景,一种思维的预备动作。其特点与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减少知识和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3、探究
“探”是试图发生,“究”是仔细推求、追查。所谓“探究”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从表象到内因,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实质进行探索追查。那么探究反思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强调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或过程,能使学生体会面对学习情景时,如何搜集信息分析和加工所呈现的实验现象,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能力。
4、反思
“反”是转换角度,“思”是思想、考量。所谓“反思”就是思考前面的知识和结论,从中总结知识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反思是一个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对实验现象判断的依据及自己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和思维的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对教师来说,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视和解剖,作出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改进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对化学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又是对化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思路、策略、方法等做深刻探究的过程。
5、创新
“创”是初次做事或第一次分析,“新”则是前面未呈现之意。
所谓“创新”就是抛开比照旧知识的思维,创造或改革为新的知识、技能的思维或行为。那么化学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对某一化学知识理解和运用进行剖析、变形。对学生来说是对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反思、整合后,提出不同于原先的理解思路和实验方案。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可见,“探究反思型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看作动物和机器,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和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言,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资料,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括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的是整个人而不是单纯人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实现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
3、化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新课标”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从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到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与自我评价,无一不在贯彻“新课标”的思想,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搭建了平台,使教师在““‘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中不断反思,从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4、研究性学习理论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无疑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强调从体验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化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内的学科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是延伸课外的跨学科的科学项目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体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究性学习理论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核心,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为重点,重新解读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并提出教师也是学习者的观点。该课题的研究使研究性学习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
(一)目标
通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要达到:
1、初步了解“教育构建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化学课程标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2、了解《“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在不同课型中表现形式
3、了解《“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与《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的关系。
4、掌握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习题课、评讲课五种课型的结构、特点与区别。
5、掌握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习题课、评讲课五种课型关于情景创设、探究分析、归纳反思、变式创新四个过程的特点、设计要求与运用方式。
(二)思路
通过课题目标的达到,形成一个操作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让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一模仿的依据:让化学教师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行为对中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让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却有定规”。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三层次的研究形式,利用“专家引领,专业培训”,“合作交流、相互促进”、“自主合作、不断完善”途径的研究方式,通过“借鉴与消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与探究相结合”的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体安排可汇编如下:
研究阶段 |
时间安排 |
研究目标 |
研究思路 |
组织目标 |
内容目标 |
一 |
课
题
准
备 |
2006.1—
2006.9 |
1、考察论证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验价值。
2、申报课题。
3、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4、确立研究方案,课题立项人员分工 |
1、收集资料与文献探讨。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教师培训,理论学习。
4、拟订研究计划。
5、确定实验组成员。
6、实验班问卷调查。
7、课题开题。 |
形成框架 |
二 |
实
验
研
究 |
2006.10—
2007.12 |
1、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展开实验研究。
2、细化研究方案。
3、交流研究经验,形成中期成果汇集。 |
1、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概念,意义、形式等方面研究。
2、“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3、情景资料,探究个案,反思体会,创新案例的收集、撰写与整理。 |
理论学习
目标研究
分析汇总
形成个案 |
三 |
总
结
整
理 |
2008.1—
2008.12 |
1、中期成果交流,检查。
2、后期成果交流,子课题结题。
3、成果汇总、分析、整理,形成结题报告。
4、申请结题。 |
1、化学课堂教学技巧整理。
2、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关联整理。
3、教学模式的界定与试验。
4、论文、教案的收集与整理。 |
交流展示
反思分析
成果整理 |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
(1)教育构建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2)儿童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内容、要素
(3)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4)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素、意义
(5)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过程和类型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2、课题概念的研究
(1)情景的概念、分类、标志、创设的方法
(2)探究的概念、分类、程序、注意事项
(3)反思的概念、目的、形式、内容
(4)创新的概念、目的、形式、程序
(5)“情景、探究、反思、创新”间的关系
(6)“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总课关系
3、“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1)“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架构研究
(2)新授课“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3)复习课“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4)实验课“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5)习题课“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6)评讲课“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四种方法:
1、统计研究
(1)对化学教学现状的统计研究
在课题准备阶段,我们为了准备充分,让课题研究组织精细,在学生中化学教师中就《学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和《中学化学教师化学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对当下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况,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需求有了初步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化学教师敬业爱岗、爱学习、爱思考,在课堂教学上有创造,在提高教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品牌方面做了卓越的工作,但是也有部分化学教师虽然立意很好,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佳,总是跳不出“教师中心”的圈圈,癖爱充当“保姆式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这一调查结果让我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儿童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研究性学习论”、“智力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集中学习、研讨,并形成了《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目录》。对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便以课题研究。
《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目录》附后。
(2)对化学运用---身边化学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学生的观察生活的好恶特点,了解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注意力、记忆特征、思维特征、研究性学习的习惯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学习化学,我们还借用寒暑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契机布置学生作一些《生活中化学知识调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社会知识的支持。为学生在进分析探究的过程提供一定的生活依据。
实验证明,通过对身边化学的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高了,求知欲望也高了,在课堂学习中思路开阔,有助于在情景创新教学环节中体验深刻,也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形成。
2、对比研究
(1)不同知识模块的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根据不同知识模块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不同影响,我们在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中各选4个班共12个教学班为被试对象,分别对“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探究反思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对问题引入,原因探究、评价反思、变式创新的教学环节进行研究。按2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教学试验,并用期中、期末教学质量分析为依托,进行诊断。结果发现采用“探究反思教学模式”教学时,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度高,对综合试题拆分处理能力强,对复合变式的处理灵活度也高。特别是对基本实验操作的表述和信息题的信息迁移能力更为理想。而采用传统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时,学生是对知识体系的掌握虽然不错,但对某些学生易错的知识,出错率仍然较高,且学生对问题(或试题)似曾相识,但印象不深。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时,学生刺激强,探究自主,学习兴奋度高,多角度的分析与反思及时,能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讨论;而传统的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时,学生学习时主要放在知识理解、记忆上,缺少反思探究,所以印象不深。具体比较如下:
|
关心身边化学兴趣 |
对学生刺激 |
课堂
气氛 |
自学寻找知识
的关键词 |
对综合题的
拆分速度 |
收敛
能力 |
探究反思模式 |
高 |
强 |
活跃 |
多 |
快 |
强 |
问题探究模式 |
低 |
弱 |
沉闷 |
少 |
慢 |
弱 |
(2)教学环节的对比研究
自从对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确立后,我们大量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实证研究。教学案例的研究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案例的研究,我们明确了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高手,更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导师”。为了形成最优教学模式,我们往往是针对同一知识在不同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进行对比教学,然后去劣存优。
实验证明对比研究有利于情景创设,有利于探究落实。也有利于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不同课型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实证研究
(1)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通过教学环节的案例研究我们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通过一月一次教学模式研究课,一月一次碰头会,一学期两次课题研究交流会,在研究交流、教学实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不同模块的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
课 型 |
教学环节 |
情景 探究 反思 创新 |
新授课 |
情景创设—探究分析---反思归纳--- 讨论创新 |
单元复习课 |
知识再现---规律、方法、演绎---变式练习---讨论提高 |
概念课 |
概念建构---概念辨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 |
实验课 |
预习指导---操作导验---问题讨论---原理探究 |
习题课 |
知识再现要点解读---迁移练习、规律探究---解题思路方法比较---变式综合 |
例:《胶体》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实录
教学步骤 |
教学过程 |
教学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情
景
引
入 |
生活
情景 |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中灯光光线,
提出:为什么有时候空气中能形成光柱,
有时不能形成光柱? |
回忆现象
思考原因 |
激发兴趣
进入学习情景 |
实验情景 |
展示: 胶体, 淀粉溶液,
溶液
演示:丁达尔效应实验
提出:为什么水溶液中,有的也能形成光柱,有的不能? |
观察其共性,思考其成因 |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可形成丁达尔效应,水溶液中也可形成丁达尔效应,从而进入课堂情景 |
提出课题 |
板书课题 |
|
明确本课内容 |
探究分析 |
阅读探究 |
宣布阅读内容:P16第二、第三段P17第二段虽然书思考题:
1、什么叫分散系?其组成是什么?可分哪几类?
2、什么是半透膜?
3、什么是胶体?
4、如何验证胶体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
边阅读边思考,阅读结束后,集体讨论并回答 |
明白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本质区别 |
实验探究 |
演示: 胶体的渗透,过滤
提问:1、此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2、如何检验上述渗透过程尚未进行,正在进行和完全进行?
3、将淀粉与氯化钠分离可采用什么方法? |
观察分析 |
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和半透膜与滤纸的区别,明确胶体的概念 |
反
思
比
较 |
对比
反思 |
引导填表: |
练习
反思 |
比较归纳
建立关于分散系的知识体系 |
|
分散系 |
溶液 |
胶体 |
悬浊液 |
乳浊液 |
分散质 |
|
|
|
|
分散质状态 |
|
|
|
|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nm) |
|
|
|
|
主要特征 |
|
|
|
|
分散质能否通过滤纸 |
|
|
|
|
分散质能否通过半透膜 |
|
|
|
|
实例 |
|
|
|
|
联想
反思 |
提问:1、除了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胶体外,在其他条件下还可以否形成胶体?
2、如何制备溶液,浊液和胶体? |
讨论
回答 |
明确胶体的分类 |
创新归纳 |
实验
设计
(胶
体的
制备) |
演示:1、 胶体的制备
2、 沉淀的形成
3、 胶体的制备 |
分组实验、思考、分析原由 |
区别沉淀与粒子胶体的实质,了解制备胶体的注意事项 |
归
纳
提
升 |
教师归纳:
1、制 胶体的制备
注意事项:(1) 不能过量
(2)加热时间不宜过长
(3)方程式的书写不同于水解方程式
2、制 胶体的原理---聚集
注意事项:(1)溶液要稀(<0.01MOl/L)
(2)操作要振荡
3、胶体制备的方法
聚集体---如用化学反应制粒子胶体
分散法---物理溶解制分子胶体
改变溶剂法---利用相似相容和分散法原理制氯化钠的乙醇溶液 |
记录
思考 |
学生对进行辩证主义思想方法的教育 |
小
结 |
教师归纳:
1、分散系概念 溶液 粒子胶体
分类 浊液 按分散质分数
胶体 分子胶体
气溶胶
按分散剂可分 溶液胶
固溶胶
2、胶体的分离提纯方法
3、胶体的制备方法
4、胶体的鉴别方法 |
补充 |
形成胶体的概念、实质、分类、制备、提纯的知识体系 |
不同知识模块的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范例,开拓化学教师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的实证研究
①情景创设的实证研究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获取知识。因此,情景创设应保证情景创设的综合性、真实性、针对性和合理性
呈现的形式: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社会实践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价值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利用认识矛盾创设教学情景
总之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高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最佳教学情景。
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例如:在演示原电池工作的原理、形成条件时,首先利用“铜---硫酸----锌原电池”和门铃组成闭合电路,造成电铃声响。此时,创设问题:构成一个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在组织学生讨论后,又提出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用铜锌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无气泡,铜片上有气泡,其原因是什么?若用乙醇代替稀硫酸也能产生电流吗?
又如计算机动态模拟有爆炸危险的“ ”、有较大毒性的“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实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感官的直接“刺激”,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对化学的智慧火花。
②探究反思的实证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有刺激性的情景创设故然关键,但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更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因此,在探究形式上要体现“四主”----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观察动手为主形,互动交流为主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尽量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演示性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时,教师要将课堂知识体系细化为书本知识(如知识结构,例题练习选编、求答),教师个人知识(如概念辩析、解题思路、方法介绍、经验归纳)和师生互动产生知识(学生理解的知识)三类。在探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讨论探究等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助不同课型的探究方法的形成。下面以《烷烃》第二节教学来说明概念课的情景引入和探究分析过程。
教学步骤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目的 |
教 师 活 动 |
学生活动 |
情
景
引
入 |
知
识
情
景 |
引导学生体会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投影)
1、C、H两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哪么多的的有机物?
2、甲烷同系物的分子组成之间为什么相差一个或几个“ ”原子团,而不是相差“ ”或“ ”?
3、有机物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出现了矛盾?(如 中C为-4价, 中C为-3价,而 中C可以理解为- 价)
4、甲烷同系物的分子组成不同,为什么化学性质相似? |
观察视频,明确问题,推测原因 |
激发兴趣
进入学习
情景 |
教材情景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
阅读《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回忆甲烷的化学性质 |
了解烷烃物性、化性进入课堂情景。 |
提问
课题 |
化学结构学说 |
|
明确本课内容 |
探究分析 |
方法探究 |
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二种
1、实验验证法(中学阶段难完成)
2、假设验证法 |
倾听
了解探究,分析的方法
|
让学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方法 |
原因探究 |
介绍结构学说要点:
1、分子中的原子不是任意堆积而是按一定顺序,并按各自的化合价相互结合且满足化合价。
2、物质的性质不但决定于分子组成而且决定于分子的结构
|
边倾听
边联系 等烃的分子结构进行思考 |
明白结构学说要点中的关键词 |
实
证
探
究 |
先引导学生用要点:
检验 、 、戊烷的结构是否符合要点1 |
用要点1写甲烷、乙烷 |
明白结构学说的内涵 |
由此解决
问题1: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或碳环是构成种类繁多的原因。
问题2:因C为4价,H为1价,所以当每增加一个C时,分子组成均加1个“ ”,而不是“ ”或“ ”
问题3:单从化合式看C的化合价虽不同,但从结构式看C的化合价相同,一直为4价 |
观察、统计、分析 |
理解烷烃同系物的结构特点与组成特点 |
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化学键特点,分析问题4:
从结构上看虽C%不同(组成不同),但连接方式相同(C、C以单键相连,其它键与H连,且化合价全满足)所以只能被其它原子代替,而不能加进,即只能取代,不可加成 |
让学生理解烷烃同系物的化学通性 |
例2: 化学性质的探究
通过视频展示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漂白前后银耳图片。
让学生探究1:归纳二氧化硫的危害,分析二氧化硫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观看视频,看到酸雨带来的危害,深受震撼,产生一种想治理酸雨的情感体验,同时,对二氧化硫形成酸雨、能漂白物质等性质有了初步、直观的了解,对二氧化硫的性质纷纷加以预测。
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一步加以分析:
再让学生探究2
A、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二氧化硫可能有怎样的性质?
B、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硫又有哪些性质?
学生通过视频得出的性质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理论依据,很快就得出了二氧化硫可能性质:1、酸性氧化物;2、氧化性、还原性;3、漂白性;学生对认识从开始的直观上升到理论。
教师对学生的假设加以肯定,同时向学生提出能否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些假设。
进一步让学生探究3:A、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
B、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硫即有氧化性又还有还原性?
学生会利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能与水或碱反应,可以把二氧化硫通入水中或氢氧化钠溶液中。
也有学生会质疑:酸性氧化物虽说与水、碱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的现象,无法判断。
还有学生会提出可以向水或碱里加指示剂,通过指示剂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反应和利用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应当通过具有还原性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来鉴别。
学生通过辩证,并在老师的点评下得到启发,共同设计了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设计出如下装置:
并进行了分组实验,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基本仪器、基本实验的操作和环保多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投入到情境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备、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反思与修正)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构成的要素包括:教学模式程序、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师的作用。
1、教学模式程序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试验,我们初步建构了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探究反思型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形成与反思为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程序如附图所示。
“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
这种“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关注“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
2、主要教学环节
在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相互促进为主要协同方式的上述教学模式程序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起点和焦点,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如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等,尽量引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情境的设置,常常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情境因子、指导思想、创设原则、情境素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问题的生成是成功地进行“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重要保证。不能提出问题,“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就无从谈起。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阅读材料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提了问题。
(2)分析问题,形成假设
情境设置,提出问题环节只是提供了探究热情和动力,而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的过程则是学生进入实质性探究的开始。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在整个问题解决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搜集、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的柜架,能为后面的制定计划,验证假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能否提出假设或判断假设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成败。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假设。特别是面对“结构不良”的问题时,如何进行整体的提取、整合和分析,为具体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形成假设,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评价和调整等。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强化学生对假设合理性的探讨。在此过程中能够切实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3)制定计划,验证假设。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于先前所提出的假设,必须通过实践进行证实或证伪。为使验证假设的实践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必须精心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是“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假设的具体化和程序化。
验证假设是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关键。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进入深层的协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系列需要解决和验证的问题,这正是该教学模式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解决问题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努力做好探究反思的指导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发现和暴露学生在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存在的障碍、困难,及时引导、分析、讨论、解决。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个或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过程,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4)得出结论,进行反思
反思是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对问题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的假设是否被事实与证据所证实、设计的方案和计划是否有效、收集的证据是否准确真实、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进行反思与评价。不断反思与评价,能够使问题解决过程少走弯路,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
(5)变式应用、练习创新
得出结论,并不等于课堂探究过程的终止,结论不是探究过程的完结,不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结论去联系实际,从而把问题探究的教学推入下一个高潮或更高的台阶,应用创新是在基于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基础上,学生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最高创造,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认识、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方法的应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乐趣和自信。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1、三年来,为了细化、深化课题研究,我校课题组针对课题的研究举行了课题公开课86节,研究课28节,示范课16节,化学教师能自觉的结合省教研室的总课题和学校子课题,开展省、市、校多级的公开教学观察课。结合教改特点和师生人文特点,创设多种主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
2、课题论文16篇。这些论文均能围绕总课题和子课题,有的做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这也为课题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编写了2本校本教材。从教学技巧·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能力。
4、制作了5个多媒体课件。为了让课堂教学的情境化,认知探究的程序化,知识形成艺术化,教师的公开观摩课全都制作了声像音画齐全的精美课件,学校的课件库有近46个教师制作的化学教学集课件。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达90%以上,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教师的教学习惯。
5、建构了有借鉴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总模式的框架下,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确定了五个子课题,建立了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细化了学生实验课的“现象探究”教学模式,复习课的“反思---创新”教学模式,新概念课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三年来,在国家、省、市级等不同层次曾有13人获得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质课比赛、创新实验大赛、说课大赛一、二、三等奖。课题组的化学教师能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自觉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个道理,体现子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1、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情境、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实践效果明显,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地。具体体表现:
(1)教师教学的理论概念内容知道的多了。
(2)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方法明了。
(3)中学化学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清晰了。
(4)网络教育和课件制作熟了。
(5)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的步骤熟悉了。
(6)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上课发言,课质疑,社会调查,生活中的化学应用的思考、探讨都大大活跃。
(7)教师上课时对肢体语言把握更准了,板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学生情感度的调控程序各方面都更准确、更有效了。
教学理念的实时刷新是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前提,课题组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学校教研组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交流课题组的中期成果,通过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的途径有计划地交流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改变了教师的传统学生观、应试质量观、功利人才观和偏见评价观。
2、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课题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购买的书籍、学习材料都是课题组成员自己购买的。
(2)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中,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题课研究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3)课题研究的经验不足,研究的过程有时出现重复研究或研究不深。
(4)课题研究的深化程度还不够,虽然已经结题,但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今后有必要继续更深入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为追求自主、探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
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汇集提纲”
①收集常用药品的《使用说明》(药品名、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②收集农药、化肥的《使用说明》(药品名、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③收集食品中的化学知识(如味精、糖精、防腐剂、保鲜剂、着色剂、干燥剂等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④收集化妆品中的化学知识(如防皱、增白、保湿、抗衰老、着色等功能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⑤收集装璜装饰品中的化学知识(商品名、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⑥收集媒体爆光的工业原料的化学知识(物质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用途、副作用)
⑦收集身边毒品种类、成份、毒害原理等
⑧收集生活用品(如各种电池、塑料等)中的化学知识
⑨收集数码成相、胶卷成相的原理和区别
⑩收集药品食品配伍表(哪些食物不能同时混合烹饪,哪些药物不能同时混合使用)
11、收集焰火的种类,成份,原理,使用说明等
附:《高中化学“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目录》
1、有关概念
(1)情景的概念、分类、标志、创设的方法
(2)探究的概念、分类、程序、注意事项
(3)反思的概念、目的、形式、内容
(4)创新的概念、目的、形式、程序
(5)“情景、探究、反思、创新”间的关系
(6)“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总课题的关系
(7)教育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8)儿童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9)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10)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要素、意义
2、资料收集
(1)情景收集
①知识内容的情景收集
②复习课的情景
③新课收入时的情景收集
④学生实验课引入的情景收集
⑤课外活动课引入的情景收集
⑥情景教学法的教案、录像的收集
(2)探究个案的收集
①课堂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的突破的案例收集
②习题课知识点的案例的收集
③讲座实录
(3)反思体会的收集
①教学艺术的反思
②知识点教学的反思
③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反思
(4)创新案例的收集
①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案例的收集
②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案例的收集
③研究性实验的创新案例的收集
④研究性试题的创新案例的收集
⑤研究性教具的创新案例的收集
⑥创新型软件的收集
⑦教育理念的创表奇想的收集
3、资料分类整理与研究
①分类整理与研究
②“情景、探究、反思、创新”教学总模式的研究与试验
③不同模块、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试验
4、成果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