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从今年高考一结束就开始了,迄今已是三月有余了。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谈论的最多的是新课改,困惑最多的也是新课改,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学习中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总结以往,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实行整体规划,制定方案制度。一是我们组织新一届高一教师认真学习了省教育厅颁发的《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文件汇编》,认真参加了省、市、县培训,听取了课程改革专家、教研人员的报告,做到了“无证不上岗”;二是根据新课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理、化、生实验室,改建了科技活动教室、机房、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三是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以各学科教研组长牵头的学校课改专家小组,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学分认定工作方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工作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方案、学校校本课程等具体课改规章。
二、开足开齐课程,完善课程设置。学校根据新课改要求,开齐了各学科的必修模块,并尝试通过模块考试成绩给定每位学生的学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都在高一开设,每周一课时;通用技术准备在高二开设,每周二课时;体育每学期开设,每周二课时。
三、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办学特色。结合地方特色,我们开发了六种校本教材:《屈乡文化》、《秭归柑橘与经济》、《桃花水母》、《秭归花鼓舞》、《峡江船工号子》、《屈乡英才杜镇远》。校本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树立起了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决心。为丰富我校的课程体系,我们还建立了文艺社、青年志愿者社、摄影社、书画社、文学社、口语社、广播社等学生社团,近期正计划开展“体育文化艺术科技节”活动。
四、创新评价要素,建立成长档案。《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要求,我们我们对测评工作进行了创新,实行全员管理导师制,把学生分配给教师,每个老师都负责若干个学生的成长,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关注他们学习、思想、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转变教育思想,加大教研力度。教育方式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改革,如果思想不转变过来,那么无论换成什么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几个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二是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三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因材施教转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培养成风格各异的人材;四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思想是引航灯,课堂是前沿阵地,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有活力、高水平的课堂,我们加大了教研力度,深入研究,集体备课,听课交流,评课反思,系列教研活动收到了实效。
六、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成熟起来,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探索。我们要求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点滴时间读书、思考。学校图书馆近几年投入近十万元添置图书,其中包括新课改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都对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推行的时间还不长,它全新的教材编排,先进的教学理念,新型的教育模式,完美的教育目标都让我们对课改充满期待。但是在推行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高考与新课程改革如何对接的问题。
大家都在困惑,新课程中的新东西高考到底能否显示?如何显示?显示多少?如社会实践占6个学分,分量很重,这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意图,但要通过高考来显示却很难。一旦高考无法体现,最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就是新课改名存实亡,不能不承认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威力,如果高考不考,即使学校想坚持,家长能否支持,学生能否重视都是问题。
我们学校现在提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里的“星空”是指高考,“实地”是指课改,但是在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之前,谁能明了“星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该为高考做些什么准备呢?而在目前的形式下,高考成绩仍然是衡量、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标准,因此,及时出台高考方案也是引领新课改方向的必要举措。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紧张的课时安排如何协调的问题。
课改进行了3个月,老师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课时不够用”。以语文为例,半个学期要完成四个单元12篇课文的教学,完成四个作文专题指导,四次作文训练,两到三个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梳理探究和两本课外读物的阅读,每个星期四节课,着实不够用。市教科院的一位专家比喻说“新课改是个新骨头,老办法肯定啃不了,老师必须换个方式,才能吃下它”他要求老师“学会取舍”。但是,高考方案尚未出台,什么该舍,什么应取,老师们还不能放开手脚,有时就只好面面俱到。语文的取舍相对来说还好把握,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新课改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虽然教材编写具体文字不多,但一旦涉及,教学要到什么程度更不好把握。最后的实际情况就是:老师的教学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
三、提倡自主学习与习惯被动接受相矛盾的问题。
新课程大力倡导“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出生受家长的管制,到上学受老师的管制,很多人已经习惯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在学习任务的重压之下,他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课堂时间有限,百般启而不发的情况下,老师只好无奈地告诉他最后的结论。所以,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师要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要想办法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转换思想。
四、新课程课堂教学形式化的问题。
“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教师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可是为什么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常态教学中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都是我们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走进课堂就是秧田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在喧闹中进行合作,至于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合作学习效果如何?我们有很多教师没有想明白。
五、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压力问题。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有的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需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划,教师主动开发教材;同时有的教材还不是很成熟,很多课程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与开发教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能用教材教,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具备教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也就难深入透彻地实施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就自然的提出:我想学习?我想进步?谁来帮我?这是很多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反应了教师想获取专业成长,找不到合适的平台,不知道如何发展的问题。
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呢?我们觉得可以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帮助教师和学生尽早完成角色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改变思想才能更早走进新课改。
二是大力开展专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加强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学识,成长为有特点,有特长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将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
三是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大胆取舍。要求老师在吃透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是加大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投资,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加大与其他学校交流的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教”制度和管理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总之,课程改革之路,路漫漫;教育创新之路,路遥遥。我们一定会凭着教育者执着的信念和顽强意念,立志投身于课改,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之道,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把我校打造成校园优美、设施完备、校风严谨、管理先进、师资精良、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省级名校,为湖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