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西风东渐,国门微启,变法图强,呼声日高.至二十世纪之初,清廷不得不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荆门州立中学堂便应运而生,这是龙泉中学之始,同时开启了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跨越。
龙泉中学的前身是清代荆门直隶州知州舒成龙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捐资创建的龙泉书院,当年的历史遗迹洗心堂及建于1905年的文明楼尚存。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办学历史悠久。
辛亥革命后,学堂改为学校。至新中国成立时,校名数次更易,校址三度迁徙(恩施来凤,城北仙居,沙市),在内忧外患中曾两度停办(1926-1929)、(1941-1943),可谓历尽沧桑,但文脉相承,薪火相传,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先后毕业五千多名学生,其中,许多成了栋梁之材,如杰出的中共地下工作者陈雨苍,我军高级将领陈士榘、邓家泰、杨震东、徐声振等。
百年龙泉,在时代的风雨中兼程,在历史的嬗变中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中学经历了建国初期对旧中国教育的改革(1949-1956)、社会主义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65)、文化大革命(1966-1976)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有过辉煌的业绩,也有过坎坷的经历。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进一步肃清了文革流毒,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英明国策,给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创伤累累的教育带来了明媚的春天。
一、拨乱反正与调整改革(1979-1984)
1980年,在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的老校长汪彦志重任www.tengbo168.com
兼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师生遵照党中央的部署开展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的工作,使学校教育出现了转机。第一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如农转非,安排教师的子女就业。第二是对师生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第三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全国统编教材的教育教学之需。至1984年,学校先后造派十余人到高校(或函授或脱产)进修。第四是在全县范围内选拔12名优秀教师充实教学力量。第五是根据当时的财力,适度改善办学条件。1979-1984年这五年间,教职员工从98人增至148人,班级稳定在20个,学生1300人左右,近500人升入大专院校,其中,高考中6人升入北大、清华。
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局。
二、在新时期的改革中发展(1984-2000)
经过拨乱反正,全党全社会都认识到安邦兴国教育为本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1984年,学校更名为荆门市龙泉中学,毕业于华中师院的洪保初任建国后的第九任校长。他在任职期间,抓了四件大事。
第一,为规范办学,他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龙泉中学的校训:文明、勤奋、求实、开拓。这充分体现了龙泉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进取创新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师生在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二、狠抓教师队伍建设。要办好学校,没有一支思想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上车伊始,他就从市内各校引进了一批有本科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后陆续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了一批。针对当时师资缺乏,教师待遇低以及经济大潮对教育的冲击,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给他们排忧解难,这是当时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再就是抓在职进修提高,每年选送2-3人到华中师大、省教院、武汉钢院等高校的师资班进修学习,促进了学历达标。此外,加强横向交流,倡导鄂西教学协作体,包括襄樊四中、五中,宜昌市一中、夷陵中学、荆州中学、当阳高中等校,定期互访,交流教学经验,收效显著。 第三,建章立制,形成一套科学管理办法。制定了《龙泉中学岗位责任制》,涵盖了校长及各处室,明确规定其职责、评价、待遇及奖惩等内容,从而推动了教风、学风的好转,形成了科学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还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拓宽了民主治校的渠道。
第四,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1984年,投资48万元,建成教工住宅楼一栋,共30套,1985年投资128万元,建成理化实验楼一座。同年8月,投资112万元,修建女生宿舍一栋,1987年投资50万元,建了共24套的高知楼一栋,改善了教师居住条件。1991年投资88万元建成科教图书楼一栋,总投资420多万元。
在他任职期间,学校规模有所扩大,1984年是二十个教学班,1993年扩充至24个班。升入高校的人数也逐年攀升。1985至1993年,升入高校学生近2000人,其中16人升入北大、清华。
1986年,我校考生过600分的高分层达11人,是全省第三名,这年秋,全省高考工作总结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介绍了经验,大大提高了龙泉中学的知名度。
由于综合办学能力的不断增强,1987年12月,我校被省教委确立为省重点中学(全省共有26所)。1988年秋撤销初中部,学生转入文峰中学。
1986年秋,我校被市编委确定为正县级单位。1993年4月,洪保初调任荆门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刘明星接任校长之职,他的任期是1993-2001年。
学校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确立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校风正、校园美、师资强、设备优、质量高、有特色的全省示范性高中。
为此,他带领全校师生,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一、二、三、四、五”,即一个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抓好两法:教法改革,学法指导;三种课程:必修、选修与活动课;四项措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全面打好基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主渠道”;五个环节:备、教、辅、改、考。实施三项改革: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评估体系。从而形成了“严谨治学、务实创新”的优良教风。注重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
二是大抓德育工程建设。为了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提倡既教书,又育人,人人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政教、团委、年级组、班主任组成强有力的育人班子,定目标、订措施,加强检查,层层落实。并在京山三阳、掇刀、麻城等地建立了德育基地,由市公安局和沙洋监狱管理局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等。德育创新结硕果。1998年,学校荣获“湖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省社会治安综治委授予我校“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还获“全国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园林学校”等荣誉。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建成了艺术画廊,成立了校乐队,举办美育节、科技节和文艺会演,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
三是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物古迹的保护。
自1994年起,先后投资216万元建成五层教学大楼一栋。投资152万元扩建科教图书楼。投资182万元,新建男生宿舍一栋。投资332万元,在来龙桥东北侧建高达九层的教工住宅楼一座。投资92万元,建教工住宅楼一栋。
为了扩大校园面积,1997年实施竹皮河覆盖工程,建筑面积3060平米,总投资225万元。
为美化校园,1997年12月,市二建公司援建亭子两座:迎曦亭、初月亭。
宏伟、气派的体育馆(下为食堂)建成于1997年8月,总面积为5740平米,投资616.7万元。
作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对象的文明楼和洗心堂于1997年得到了修缮,并恢复了文明楼至洗心堂之间的长廊,耗资160万元。
以上投资共1975万元。
自1993年至2000年,学校班级由24个增至31个,学生由1542人增至1896人。1993-2001年,共有3711人升入高校,其中45人升入北大、清华。
四是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2000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湖北省教育厅联合为我校授牌:湖北省普通中小学示范中学。评估结果,我校以94.75分高居当时接受督导评估的十来所中学的第三位。从而,跨入省一流中学的行列。
三、扩校提位,创建特色名校(2001-2007)
2001年9月,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的樊雁接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新的领导集体广泛征求意见,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一致认为要发挥龙中这一窗口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必须走精品效应与规模效应并举之路。决定:扩校提位,打造一流特色名校。
学校确立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办特色学校。办学目标是:创名牌、争一流、出特色。
为此,第一步是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精心打造现代化校园。投资5000万元,完成扩校目标,同时,巩固并发展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所取得的成果。第二是加强学校软件建设,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
当时,校园面积仅为70亩,必须征地。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向市园林局征地28亩。2004年,原市体育场划为我校管理。同年,原长宁小学划归我校后,其整体资源向社会招商,办成股份制中学——龙泉中学北校,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六年来,校园又添新景:新建跨河教学大楼一栋,投资466万元。科技楼一栋,投资353万元,钟楼一座,89万元,学生公寓一座,112万元。300米环形运动场,351万元,运动场看台,119万元。体育钢架画83万元。假山东、来龙桥改造12万元。临街广场51万元。绿化美工程47万元。牌坊15.6万元。篮球场38.5万元。其它配套设施73万元,在文峰小区兴建住宅楼两栋732万元。征地资金1500万元。
以上总投资4042万元。
如今的校园由龙泉书院区和教学科研区组成。前者建筑风格古香古色,展示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显示了龙泉中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者的建筑气势恢宏,极具现代化。传统与时尚交织,历史与现代融汇,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实现扩校目标的同时,也加快学校管理水平、师生素质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的提位。
构建了“用数据说话,用制度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管理机制,重结果更重过程;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全方位的校务公开;强化德能勤绩考评制;建立学校信息管理机制。
构建教师素质提升平台,实施《“名师工程”方案》,大力开展铸师魂、养师能、树师表活动,倡导“正已、敬业、爱生、奉献”的师风,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品味。现已初步形成“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龙中名师”的教师成长梯级结构。《人民教育》在《21世纪我们怎样当教师》专版中介绍了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构建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题,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四主一本”的教学理念,变训练性学习为启发性学习,变被动性学习为自觉性学习,变讲述性学习为探究性、合作式学习,变学习过程的“吸收——储存——再现”为“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创新能力。
提位平台的构建,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教师受国家级表彰有7人次,省级表彰18人次。出版专著66部,发表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优质课竞赛1人获全国一等奖,10人获省级一等奖。
学生高考重本上线率达50%以上,本科上线率达96%,多次囊括全市文理科状元。高考重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录取北大、清华的人数均居全省28所省重点中学前列。100余名学生在奥赛中获全国一、二等奖。9件科技作品获国家级奖,其中两件作品获国家专利。
2007年止,班级56个,在校学生3744人,教职工295人(其中北校18人)。
2002-2007年,升入高校5029人,其中70人考取北大、清华,3人分别考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四,努力加快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007年4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建立:毕业于华中师大的马德明任校长、毕业于华中师大的田代祥任党委书记。
了为适应时代变革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弘扬我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巩固办学成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办学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市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要,学校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奋斗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好契机,努力打造“龙泉”品牌,把龙泉中学建设成为综合实力强劲、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氛围和谐的“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级中学。
(三)办学方略
推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抢占教育先机,内强素质,对树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
立校理念: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本意识和德治思想,尊重个性差异,和而不同。
治校原则:“事业、待遇、感情三留人”的用人原则;“理念先行、榜样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凸现特色”的目标管理原则;“开放式、可持续、适度超前发展”的办学原则。
办学机制:完善民主治校的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健全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管理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健全名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龙泉中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崭新的校风校貌,鲜明的办学特色,规范的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的显著成绩而名闻荆楚。
校园面积由1979年 60余亩扩至215亩,校舍建筑面积达十万六千多平米,固定资产8500余万元。现有教学楼两栋,科技综合楼一栋,教学实验楼一栋,艺术图书楼一栋,学生公寓四栋,国家一类标准体育场一个,300米塑胶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座,计算机185台,藏书十万余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劳技教学中心、图书阅览中心、体育艺术活动中心,一应俱全。
现有学生3800人,教学班56个,教职工295人,专任教师240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118人,省名师一人,省骨干教师9人。
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九五”国家级重点子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班级管理指导型模式应用研究》获全国一等奖;《‘泉’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获全国一等奖的第一名,优质课竞赛一人获全国一等奖,13人获省级一等奖。
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自1979年到2007年,毕业生中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共140名。学生参加国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1983年至2006年,共获国家一等奖45人,国家二等奖161人,国家三等奖218人。
学校所获荣誉: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最佳文明单位、省教改名校、省园林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团结进取的龙中人正在迎接新的挑战,续写新的辉煌! |